■《农民日报》记者 胡立刚
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是沪郊典型的农业大镇,与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实行镇区合一行政管理体制,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践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是小镇振兴的不二途径。但关键是,“三生”理念虽已根植大地,“三生”实践却谈何容易。2015年,以“三生”融合为特色的廊下郊野公园成为上海市第一个开园的郊野公园。今年,廊下镇获得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荣誉,在新时代沪郊大地上,廊下留下了独特而生动的“三生”实践。
谋篇布局郊野公园是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行动。毫无疑问,能够纳入郊野公园,不仅意味着资金、项目的倾斜,还标志着在区域发展这局棋中获得“先手”。
当廊下镇党委书记沈文得知郊野公园建设消息,脑子里一下子跳出了“廊下郊野公园”六个字。通过激烈竞争,以生产生活生态为特色的廊下郊野公园成为第一批上海郊野公园之一。
“当时沈文书记真有点急了,生产生活生态的特色极具竞争力,他还不放心,打出了率先开园的竞争口号,因此打动了金山区委、区政府,也打动了上海市。”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副主任余汛洲回忆当时的情景,忍不住笑了起来。
廊下实行镇区合一管理体制,作为副主任,余汛洲是每一个重大决策执行团队的负责人。他的笑包含多重意思,有廊下成功争取到郊野公园并成为第一个开园的郊野公园的喜悦,有对廊下党委、政府善谋的敬意,也有“苦”笑的成分,包括他的“顶头上司”沈文为了廊下甘做“拼命三郎”等等酸甜苦辣。
记者多年跟踪观察以农立镇的廊下的发展谋略和发展路径,发现审时度势借势谋事已经成为廊下镇党委、政府的执政特色。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8年,园区引进第一家食品加工企业,顺势培育出廊下中央厨房产业集群,廊下镇因此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驱;2019年积极提倡并参与到沪浙毗邻“田园五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中,廊下因此增添了时代活力,等等事例一件接一件。
“争取到一期、二期土地整治项目是廊下镇党委政府善谋的典型案例,通过土地整治实现了桑田嬗变,廊下镇的‘三生’特色更加明显,廊下人民因此有了更多的获得感。”2014年到廊下镇的党委委员俞惠锋说起廊下的变化,深有感触。
今年春节至今,记者两次三番前往廊下,只见万亩良田生机无限,中央厨房企业热火朝天,中华村特色农家乐游客络绎不绝,像宝石一样镶嵌在原野上的民宿不愁客源,不管是入住特色民居家园还是在村里,一派安居乐业景象。如果没有廊下镇党委、政府的善谋,如此“三生”景象无法想象。
从传统到“三生”融合,必须改变“三生”空间布局,从全域“三生”顶层设计到实施,无疑是评价农业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是否善为的标准。廊下镇在优化“三生”布局方面探索出了一条什么样的路径?
“廊下镇已经形成了全新的‘三生’空间布局,我们对廊下未来的‘三生’融合发展充满信心。”廊下镇分管三农工作副镇长顾保根说。
记者在廊下镇政府《关于廊下镇推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探索的报告》中看到,廊下全域46平方公里,土地整治覆盖了六成区域,郊野公园覆盖面积达到了21.4平方公里。生产空间方面形成了农林复合、万亩粮田和科教文旅等六大片区。生态空间方面将林地集中到两条市级生态廊道,并适当增加生态涵养林带宽度。生活空间方面则形成了安居乐业的老廊下和郊野公园核心区充满产业生机和经济活力的新廊下。
形成如此空间格局,显然得益“大动干戈”,没有全镇上下同心同德,是没法推进的。
中民村2008年实施村庄改造,当时只改了两个村组,到2018年开启村域土地整治项目时,已经十年没有搞过大项目了。不要说村民表示怀疑,连村两委心里也没底。果然,项目动工后,村民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牵涉到村民的利益,村两委经受着一次又一次考验。
“您第一次来村里时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大工地,现在村民都说中民村很好,环境很美。”中民村党总支书记赵慧见到记者后高兴地说。
记者清楚记得第一次到村里采访,整个村子仿佛是一个被拆解、扒开的大工地,不禁为村两委揪心。因为,中民村原来是个小集镇,留下了不少废弃了的资产,村民眼界宽,维权意识强,这样的村子搞土地集约化整治,不是容易的事。
记者通过采访村民了解到,村两委除了保证每个工程都是惠民工程,还真的把群众的诉求视为自己家里的事。有这样的工作方法,中民村怎能做不到如期保质完成村庄建设任务呢?
既能搞成,又能搞好,如今成了廊下镇各级组织善为的一大标签,和村民打交道如此,和上级各个条线打交道同样如此。
廊下镇有近6000亩生态林和6000亩水源涵养林,是全镇重要的生态资源。没有经过上级部门批准,连一棵树一根草都不能动,但是,为了实施全域“三生”融合发展,没有理由浪费资源。廊下镇党委政府决定打造开放式林地,让老百姓住进花园,让游客有更多的获得感。
阳春三月,记者走进廊下郊野公园,在二期土地整治区域看到,曾经被严格禁止人畜进入的近10平方公里林区成了森林公园,建成了浅水农田湿地、蝴蝶生境等七大景观。
众所周知,从2008年引进第一个食品加工企业至今,过去的12年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水平也因高质量“三生”融合站上了新的高度,为实施全域土地整治和全域郊野公园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何守护来之不易的“三生”格局,是廊下镇党委、政府需要直面的“大事”。
记者发现,廊下镇现有的基础确实非同一般。在上海各涉农区普遍困惑于乡村建设用地不够的情况下,廊下创新性提出“标准地模块”,探索出设施农用地+建设用地+永久基本农田+林地+一般耕地五地联动的组合供地模式,并归纳了设施养殖、设施种植、露地种植、乡居田园四类组合用地,在确保耕地保护的前提下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满足多元招商要求,缩短项目引进至审批落地的响应时间。
2019年廊下镇承担了8万头工厂化生猪养殖项目。该项目需要设施农用地97亩,并配套万亩种植用地,方能解决生猪保供和资源循环利用两大任务。对于其他乡镇,这样的项目恐怕连想都不敢想,但是廊下镇做到了。
“沈文书记到我公司考察了半天就决定引进我们的生态循环产业闭环的生猪产业模式,很快签约并开工,实在是想不到。”上海松林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龙钦因为创建了松林品牌而在业内声名远扬,谈到廊下发展生态产业的基础,很是感慨。
记者发现,上海市农业基因中心团队也有同样的感慨。引进节水抗旱稻种源中心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廊下农业技术含量,但是项目需要提供3亩建设用地、3亩设施农用地以及一定规模的永久基本农田,廊下很快就落实了。
事实上,在储备资源引进新产业方面,廊下既有远见又有策略。比如,在二期土地整治过程中,精挑细选留下了51幢民居,用于田园设计公社,为培育文创设计产业留下了大的空间。
(刊于2021年4月16日《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