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罗福广,易弋,黄杰,兰健勇,文衍红*
(1.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柳州 545006;2.广西科技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3.柳州市谷之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西 柳州 545200)
微生物发酵饲料作为新型饲料资源,已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业中[1-2],但在水产动物的养殖中应用较少。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ndina cathayensis),俗称田螺、螺蛳[3],是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国内有关稻螺综合种养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利用稻田营养[4-6],将发酵饲料作为田螺外源性营养的研究尚未有报道。现针对稻田田螺养殖过程中遇到的低产低效等问题,拟通过研制田螺发酵饲料,结合稻田养殖改造以及养殖管理,形成田螺稻田高产养殖技术新模式,为田螺人工养殖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试验时间为2019年4—12月,养殖地点设在广西柳州市谷之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螺蛳养殖技术核心示范基地,位于柳州市柳江区里高镇板六村木祥屯。水源为地下自然涌泉水,水源充足。养殖区稻田为低产田改造而成,75块稻田大小不等,总面积20.8 hm2。稻田田基及底泥均为黄褐色土壤,底泥30~50 cm。
设计采用“研制田螺发酵饲料+稻田养殖改造+种植水稻+养殖管理”集成技术模式。
1.3.1 发酵菌液制备 发酵菌包包含:基础培养基(成份为葡萄糖或蔗糖)、浓缩菌种、生长促进剂(酵母抽提物、矿物质、生物素、维生素)3种成分,用尼龙袋密封包装制成菌包,分装形成套装,其具体组成及配比见表1。容量50 L的带盖塑料桶,装入40~45 L清水,将菌包套装里面的3种原料物质放入清水中,用无菌塑料棒搅拌均匀,桶口用尼龙薄膜覆盖,再用塑料盖密封,于室内阴凉处放置72 h,冬季气温较低可放置96 h,至发酵液从透明变成浑浊。发酵期间塑料桶口每天放气一次,搅动一次,避免菌体沉淀。发酵菌液正常味道为酒香和酸味,出现腐败臭味则不可使用。
表1 田螺发酵饲料发酵菌包单包组成及含量① g
1.3.2 发酵饲料制作 发酵饲料的原料为统糠、油糠、花生麸、发酵菌液及水,其组成配比及成本见表2。统糠、油糠、花生麸一共560 kg搅拌均匀后装放于发酵塑料桶(容量1 000 L)。发酵菌液10 kg与水330 kg预混均匀后制成菌液稀释液。将菌液稀释液慢慢倒入发酵塑料桶中,继续搅拌均匀,桶口用尼龙薄膜覆盖并用塑料盖拧紧密封,放置在室内或遮阴处发酵120 h。
表2 田螺发酵饲料组成配比及成本
选择并列相连3块稻田,编号1#—3#,面积分别为0.087,0.073,0.053 hm2。田埂高50 cm,宽30~50 cm,蓄水深30~50 cm。进、排水均用直径110 mm PVC塑料管,进水口用孔径0.3 mm、长100 cm、直径30 cm尼龙筛绢网兜过滤,排水口用孔径0.85 mm镀锌钢丝网栅栏防逃。
1.5.1 诱食性 在实验室内用医用方盘(40 cm×50 cm×3 cm)盛水深2 cm。每盘投放5~10日龄田螺稚螺60只,每天投放5 g发酵饲料,观察稚螺摄食情况。稻田中投放发酵饲料,观察田螺摄食情况。
1.5.2 生长速度 分别在1#稻田设置网箱3个,分别为1#—3#,规格均为300 cm×100 cm×100 cm,网目50目。网箱底部埋淤泥10 cm。每个网箱投放30日龄田螺幼螺500只。按投饵率3%,每3 d投喂1次发酵饲料。定期抽样测量1#—3#网箱幼螺体质量,计算其生长速度。
1.5.3 养殖监测 设置对照试验田4#,分别对田螺稻田养殖产区投喂发酵饲料与不投喂发酵饲料2种模式进行生长情况抽测分析。对试验田田螺、稻谷收获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经济效益。
稻田用生石灰200 mg/L或漂白粉20 mg/L带水消毒,彻底清除杂草、福寿螺、蚂蟥等敌害生物。消毒3~5 d后,平整稻田底部淤泥,1~2 d后注水入田至20~30 cm深,每667 m2施秸秆发酵肥300~400 kg。
当年4月,稻田消毒后10~15 d,将田螺种螺投放到稻田,要求壳厚体圆、壳面完整无破损、厣片完整,规格20 g/只以上。同批一次性放足。放养情况见表3。
表3 每667 m2试验稻田养殖田螺放养情况
稻田四周空出水面宽3 m不种水稻。水稻品种为当地单季水稻,种植面积占养殖稻田的70%。水稻种植行距30 cm、间距20 cm。水稻秧苗布局呈垄状,垄宽300 cm、垄间距100 cm。水稻种植管理按照《无公害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NY/T 5117—2002)的规定执行。一季稻收割留茬15~20 cm,禾蔸蓄留再生稻。
2.4.1 投饲 沿稻田四周水面设多个固定点投喂饲料。在固定点进行堆状投喂并分布稻田四周。2~3 d投喂饲料1次,日投饲量为螺体质量的1%~3%。投喂时间分别是07:00和18:00。具体投喂量可根据田螺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调整,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不投喂。
2.4.2 水质调节 稻田ρ(溶氧量)≥3.5 mg/L,养殖期水深≥10 cm,水温过高或过低时,通过增减水量调控水温。水质不良、缺氧或水温过高时换注新水,夏季炎热,水温最高时应勤换水或保持微流水,每次换水量为稻田水深的1/4~1/2。
2.4.3 收获 捕捞规格10 g/只以上上市。捕捞销售错开田螺的繁殖季节,按捕大留小原则,保留20%亲螺继续繁育。
经检测,饲料质地松软,有酒香和酸味,粗蛋白含量为8.57%,粗脂肪含量为3.20%,粗灰分含量为5.80%,钙含量为0.63 g/kg,总磷含量为0.30%,钾含量为3.3 g/kg,镁含量为1.4 g/kg,钠含量为14 mg/kg。每100 g氨基酸总量(TAA)为4.89 g,其中必需氨基酸(EAA)为1.76 g,非必需氨基酸(NEAA)为1.03 g,鲜味氨基酸(DAA)为2.10 g,各指标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要求。
3.1.1 诱食情况 诱食结果显示,无论在实验室还是稻田养殖环境中,投放的发酵饲料周围均出现了田螺聚集摄食的现象。
3.1.2 生长情况 1#—3#网箱田螺幼螺抽样检测获得个体体质量变化(图1),生长速度变化(图2)。试验田中田螺的平均增重率(8.93%)明显高于对照田(3.44%),试验田的存活率也比对照田高4.8%。在生长速率方面,试验田的生长速率均比同期对照田要高。6月份的生长速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月份。
图1 发酵饲料稻田养殖田螺每月生长情况
图2 发酵饲料稻田养殖田螺每月生长速率
3.2.1 收获情况 10月23日发酵饲料稻田网箱养殖田螺试验情况见表4。由表4可见,田螺平均每667 m2产量达到1 359.69 kg,平均产值达到13 596.9元;平均净产量达到1 171.04 kg,平均净产值达到11 710.43元。稻谷种植每667 m2产量达到116.67 kg,净产值平均达到1 050元。传统耕种模式每667 m2年均投入为2 240元,产出为2 600元,年均利润360元,投资收益率为16.07%。试验田每667 m2年均投入为7 042.4元,产出为14 646.9元,年均利润7 604.5元,投资收益率为107.98%。
表4 10月23日发酵饲料稻田网箱养殖田螺试验情况
3.2.2 养殖效果 田螺稻田养殖产区投喂发酵饲料、不投喂发酵饲料两种模式生长情况抽测结果见表5。试验时间210 d,在10个田螺养殖产区的对比中,投喂发酵饲料养殖模式比不投喂发酵饲料模式在田螺的平均体质量上有较大差异。前者的平均体质量普遍高于后者。
表5 试验稻田田螺测产结果①
目前,一般认为优良的发酵饲料在感官上应具有甜、酸、软、熟、香等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在饲料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挥发性物质[7-8]。除感官评价外,还可以利用化学分析法和微生物检测法对发酵饲料的营养成分、发酵指标、微生物菌群等进行分析[9-10]。本研究采用米糠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发酵饲料具酒香、酸味,在实验盘或试验田中,田螺稚螺能逐渐聚集、紧密围绕中心团状发酵饲料摄食,说明田螺可以通过饲料养殖驯化,发酵饲料对其具有较强的诱食性。黄杰等[11]研究表明甜菜碱、大蒜素和丙氨酸对田螺均具有诱食效果,并且甜菜碱和大蒜素的诱食效果要显著高于丙氨酸。另有研究表明许多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可作为诱食剂添加至饲料中[12]。
试验田和对照田相比,田螺平均增重率和存活率以及生长速率都优于对照田。说明发酵饲料的投喂可以加快田螺生长,提高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另外,该发酵饲料相较于配合饲料,在成本方面占有巨大优势,这不仅有利于目前田螺养殖的推广,更为今后田螺营养饲料的研发奠定基础。
该试验模式比传统耕种模式的每667 m2收益高出7 244.5元,投资收益率是传统耕种模式的6.46倍。杨东辉[13]采用有机肥和植物性饵料模式进行稻螺综合种养,平均每667 m2产出成螺369 kg,幼螺338 kg。何金钊等[14]采用粪肥作为田螺的营养来源,养殖8个月后,平均每667 m2产500 kg。可见田螺的产量与饵料的投喂及饵料的种类有很大关系。选择适口、营养均衡的饵料可有效促进田螺的生长,提高产量,从而增加收益。
该研究以米糠为主要原料配制获得的发酵饲料,是一种适合田螺摄食,促进田螺高效生长的饲料,稻田养殖集成模式经济效益显著。该模式为解决田螺稻田规模化高产养殖的饲料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