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最终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性大流行病。此后,全球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活动遭受较大冲击。
截至2020年4月9日,疫情已经波及203 个国家,导致1,476,819 人感染,其中死亡病例87,816 例(中国境外死亡病例为84,477 例)。在东盟境内,疫情数字也在不断上升之中,截至4月9日,报告确诊病例超过15,532 例,死亡病例超过529 例。
全部十个东盟成员国均有确诊病例,预计未来感染人数会成倍增长。毫无疑问,新冠病毒将会对2020年东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行业部门已受到影响,特别是旅游业、零售业和其他服务行业;业务活动中断导致供应链紊乱;就业和生计陷入困境;消费者信心受挫。2019年,全球经济普遍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经济复苏雪上加霜。虽然初期预估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短暂而有限的,但疫情在欧美和东盟等地呈指数级蔓延之势,经济增长前景趋于惨淡。
图1 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截至2020年4月9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初预计疫情仅会对全球经济产生0.1 个百分点的影响,预计全球经济增速为3.2%;3月4日,IMF 修正了前景预测,预计全球经济增速会低于2019年的2.9%①IMF (4 March), IMF makes available USD50 billion to help address coronavirus, https://www.imf.org/ en/News/Articles/2020/03/04/sp030420-imf-makes-available-50-billion-to-help-address-coronavirus.;3月23日,IMF 发表声明称,全球经济会面临一场衰退。经合组织在3月2日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评估报告②OECD (2 March 2020), Coronavirus: The world economy at risk, OECD Interim Economic Assessment, https://www.oecd.org/economic-outlook/.中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会在初始预测值2.9%的基础上减少0.5 个百分点,降至2.4%;若出现全球疫情持久不退的情况则会下降至1.5%。
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最近发布了《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鉴于新冠肺炎疫情,预测除了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外,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为2.2%、而东南亚的经济增速为1.0%。比之2019年12月的预测数据,这些下调后的预测值表明,疫情会带来很大程度的冲击和影响。③亚行也在3月6日发布了一份报告,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参见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on Developing Asia, ADB Brief No.128。如果全球疫情在今年之内得到遏制,不会对金融系统造成严重的波及效应,那么明年经济复苏是可期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可能回升至6.2%。
表1 发展中的亚洲2020年经济增速预测值(%)
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投资来源国。2018年,对华贸易在东盟的贸易总额中占比为17.1%,而中国投资则在东盟接受到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量总额中占6.5%。东盟供应链与中国制造业高度一体化,东盟成员国的旅游业也受益于大量中国游客的入境旅游。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国家也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疫情严重的美国和欧元区也在东盟的最大贸易和投资伙伴之列,而东盟成员国自身也受到疫情的直接影响。世界贸易组织(WTO)预估,2020年全球贸易额预计将减少13%到32%,降幅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 机带来的影响。①WTO (8 April 2020), Trade set to plunge as COVID-19 pandemic upends global economy, https://ww w.wto.org/english/news_e/pres20_e/pr855_e.htm.因此,疫情对东盟的整体影响可能是广泛而深刻的,只是东盟内部各国受影响程度或有不同。
目前,疫情已对东盟区域内的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游客人数下降,航空旅行中断;此外,若干国家实施封城、社区隔离、居家隔离令、临时停业以及旅行限制或禁令等防疫措施,导致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削弱。
中国武汉爆发新冠病毒之初,湖北封城导致工厂暂时停工进而可能影响供应链,这是东盟成员国担心的首要问题。尤其在机械和电子领域,因为湖北是主要的工业中心。②参见 http://hubei.chinadaily.com.cn/gov/2012-02/13/content_14592524.htm.湖北的生产活动骤停会导致零部件供应短缺,从而导致包括境外在内的供应链上下游运作活动减少,将会影响包括东盟成员国在内的供应链各相关方。随着新冠病毒在中国境内传播,大多数东盟成员国都限制了涉华旅行,后来又针对日本、韩国等受疫情影响国家实施了同样的旅行限制,措施包括取消航班和加强入境检查、甚至关闭入境点。因此,旅行和旅游首当其冲。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是东盟最大的游客来源地之一,旅行限制范围的扩大导致旅游业发生大规模预约取消情况,业内企业和员工均深受影响。同时,东盟成员国境内也开始出现新冠病例,对病毒传染的恐惧让游客退避三舍,旅游业进一步遭受重创。为此,东盟成员国推行了针对旅游业及有关行业的初步刺激措施,包括给予受疫情影响的酒店、餐厅、航空公司和小企业等税收减免和(或)紧急贷款;向员工提供补贴或现金救济。
另外,各成员国还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其他缓解疫情的措施——比如社交隔离、暂时停学、停工和非必要行业企业停业、封城以及隔离等。而停产、业务经营中断和普遍的人员流动限制措施等导致企业亏损,员工收入缩水、生计面临困难,疫情的经济影响不断加剧。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许多国家对其影响始料未及。IMF 最初声明表示疫情产生的影响有限,只将其原先预期的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由3.3%下调了0.1 个百分点。一个月之后,IMF 宣布大幅下调2020年经济增长预期③实际数字将载入即将发布的IMF《2020年世界经济展望》,该报告将于2020年4月14日发布。。亚行最新发布的《亚洲经济展望》报告公布了本年的经济增长预期,新数据与去年疫情未爆发时发布的预测数据相去甚远,其中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下调3.0 个百分点至2.2%,对东盟的预期下调3.7 个百分点至1.0%。从中不难看出疫情的影响程度。
东盟各成员国也纷纷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表2)。比如,疫情爆发前,印度尼西亚2020年经济增长目标为5.3%。而到4月1日,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将预期下调至-0.4%至2.3%。同样,菲律宾的2020年官方增长目标之前为6.5%至7.5%,最初疫情影响有限,菲律宾保持该目标不变,不过,在考虑到疫情对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出口、汇款、消费等的影响以及封城的广泛连带后果之后,菲律宾于3月19日将增长预期下调至-0.6%至4.3%①参见菲律宾国家经济发展署(2020年3月19日)报告,Address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www.neda.gov.ph.。2月初,鉴于游客数量骤减,泰国和新加坡已经下调各自的预期——泰国从2.7%—3.7%下调至1.5%—2.5%,新加坡则从0.5%—2.5%下调至-0.5%—1.5%。3月26日,新加坡再次宣布,最糟糕的情形下,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会缩减4.0%。
表2 2020年东盟成员国GDP 增长率预测
供应链中断、旅行限制和封锁措施等具有广泛影响。许多企业减少了业务活动甚至暂时停业,企业和家庭的债务违约不确定性增加,忧虑重重。此外,由于投资者担心疫情正在造成上次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美国、亚洲和欧洲各地金融市场波动较大。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取决于下列因素:一是疫情会在全球扩散至何种程度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二是各国政府面对疫情冲击做出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响应,三是避免银行系统潜在崩溃危险的监管措施。
早在疫情爆发之前,受贸易冲突风险上升的影响,东盟区域外商投资已有所减少。2018年,由于美国和欧盟这两个重要投资者中有部分投资者退出,东盟的外商股权资产存量减少了25.1%。①IMF Coordinated Portfolio Investment Survey (March 2020).美国在东盟的股权资产持有量最大(在总量中占比38.4%),其次是欧盟(27.1%),第三是东盟成员国(11.4%)。这些投资者在东盟区域债务投资存量中占比之和也达到了65.2%,其中欧盟占30.6%,美国占22.2%,东盟占12.3%。2018年,债务资产存量陷入停滞,增长率仅为0.3%。2018年外商直接投资(FDI)存量仅增长4.9%(2017年增长15.2%)②IMF Coordinated Direct Investment Survey (March 2020).,主要的FDI 投资者同样也是欧盟(在东盟FDI 存量总额中占18.7%)、美国(14.1%)和东盟(12.2%)。③资料来源:东盟秘书处使用IMF 协调证券投资调查(CPIS)数据库与IMF 协调直接投资调查(CDIS)数据进行的计算。
随着全球感染病例数持续上升,全球融资环境骤然趋紧的风险也随之上升。1月初全球股市曾呈现短暂的上行趋势,然后迅速反转骤跌,3月底才趋于稳定。
3月16日,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2999 点,跌幅达12.9%,报收20188.52 点,创下史上第二大单日跌幅,仅次于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股灾。④CNBC, https://www.cnbc.com/2020/03/15/traders-await-futures-open-after-fed-cuts-rates-launches-eas ing-program.html.欧洲、亚洲和拉美的股市也同样经历大跌。
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还触发资本的迅速外流,导致整个东盟区域内市场下挫和汇率大跌。印尼、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国市值蒸发掉大约四分之一。其中,越南股市跌幅最大,股指从1月末的936.6 点跌至3月末的662.5 点,跌幅达29.3%。相比之下,马来西亚股市跌幅相对较小,仅下跌11.8%(从1月末的1513.1 点跌至3月末的1350.9 点)。另外,东盟境内主要货币也经历相当大的贬值,特别是泰铢、印尼盾和新加坡元。其中,印尼盾(IDR)的贬值幅度最大,从1月末的13662 印尼盾兑1 美元跌至3月末的16367 印尼盾兑1 美元,贬值幅度达19.8%。
2018年东盟成员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显示,许多成员国的债务在GDP 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超过30%)(表3),外汇储备则各不相同。若汇率持续贬值,则有可能导致债务偿付量增大,有损债务可持续性。除此之外,由于境外投资者对资产安全性愈发重视,去杠杆化风险也随之增加,而信用评级下调风险也会提高借款成本。尽管如此,缓和的通胀、充足的流动性和基本健康的经常账户余额会支撑宏观经济的运行。
表3 2018年东盟成员国的宏观经济指标
由于大多数东盟成员国面临财政赤字,因此通过刺激措施来应对危机难免捉襟见肘。一些成员国已经放弃财政赤字目标,增加贷款量,以便为抗疫支出筹措经费、为医疗卫生部门分配预算以及缓冲疫情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而贷款又会导致债务可持续性问题和汇率风险,特别是在政府利用外国信用额度或资本市场的情况下。此外,抗疫引发的经济封锁导致油价下跌,这可能进一步加重东盟成员国中石油出口型国家的财政负担。
在金融方面,东盟成员国已经采取若干措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贷款融通、再融资以及再贴现政策等常规政策工具缓解市场信用状况。东盟成员国金融机构也纷纷降低贷款利率,向抗疫相关制造商和关键行业以及重要医疗产品生产商提供额外信贷。针对中小企业,各国要求商业性银行延展债务应急期限、调整住房抵押贷款和个人信用卡贷款的还款安排以及延长还款期限。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互依赖性,也因此潜藏了不少风险与缺陷,本次疫情的爆发使得这些问题越发受人关注。全球供应链上某一个领域的扰动会影响诸多其他领域,甚至导致贸易和投资分流到其他地区,以减轻供应链中断导致的停产风险。此次疫情中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经济体美国、中国和欧盟受到的供需冲击最大,这些经济体也是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在东盟货物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一半(50.3%)(表4);而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东盟的其他重要贸易伙伴也受到了影响。
表4 2018年东盟与主要伙伴的货物贸易
除了由于旅行和出行限制、正常业务运营中断和需求萎缩等直接导致的混乱,供应链条的中断还可能源于政府旨在缓解疫情蔓延或者出于担心供应短缺(比如国内市场医疗物资和食品供应短缺等)而推行的措施。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当务之急是保持医疗物资、食品和农产品等关键物资的继续流通①东盟是食品饮料净出口方,不过各成员国出口水平各异。文莱、柬埔寨和菲律宾为净进口国,而其余成员国为净出口国。尽管是贸易中心,但在食品方面,新加坡国内消费也严重依赖进口。,而且在此过程中既要满足公民生活需要,又要保护供应链上的员工。此举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可保障受影响群体和其他弱势群体的生计。需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即使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封锁措施的情况下,保持关键基础设施的运转和可用性,包括口岸设施、货物搬运设施和物流畅通所需的其他必要设施。而在基层,应该扩大对居家隔离民众的食品救济和社会保护计划,尤其应关注那些失去收入后无法保证生计的群体。而向电子商务部门提供代收中心、仓储服务或联动等便利可为小农户提供支持。②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29 March 2020), COVID-19 and the risk to food supply chains: how to respond?重点在于谨记,危机并不在于食品短缺,而在于物流中断。
虽然这些贸易扰动的整体影响会伤及区域经济,但具体的不利影响很可能取决于国内市场结构。东盟成员国的贸易结构多元化,即贸易具有广泛的产品分散度,而非集中在少数几类产品,因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整体贸易的影响,增加经济弹性。
根据图2 所示数据,总体来看,东盟成员国进口比出口更为多元化,即进口产品种类多于出口产品种类。在东盟成员国之间,经济体量更大者,进出口结构也更加多元化。
图2 2015—2018年东盟进出口多元化程度
随着各国政府纷纷实行社区隔离措施遏制疫情,应特别关注受“封城”或其他流动限制措施影响最大的弱势群体,比如非正式员工或领日薪的员工、受影响行业员工、城镇贫困人口、老年人等。对于这些群体,通过数字技术在家工作要么完全不现实,要么超出能力范围。中小微企业也可能由于缺少足够支撑到疫情结束的资源而面临风险。除了确保防疫政策响应的有效性,各国政府还应履行公共责任,帮助受影响最大的群体,特别是缺乏社会保障的群体。政府保持与公众的良好沟通也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让公众知情和安心,维护和平与稳定;另一方面,需要让公众相信政府的抗疫能力,维持商业和公众信心、遏制恐慌性抢购,避免发生其他可能增加不必要通胀压力与食品安全担忧的情况。
虽然医疗卫生部门的态势有时显得压倒一切,其实家庭受到的影响更加广泛,比如小企业因无法支付工资留住员工而导致的普遍失业,或者临时员工、打零工者和服务业部门员工的失业,其中旅游、零售和其他服务业尤甚。除去公共服务人员(公务员),东盟有43.8%的劳动力(1.269 亿人)从事服务业(表5)。新加坡的服务业员工比例最高(65.7%),其次是马来西亚(56.6%)和文莱(56.5%)。就绝对数量而言,印尼的服务业劳动力人数最多,达5750 万人,其次是越南(1940 万人)和菲律宾(1630 万人)。
表5 2018年东盟就业情况(单位:百万)
除了贸易,东盟受影响最大的行业是旅游业。包括东盟在内的各国纷纷出台旅行限制措施,旅游业因此暂时搁浅。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旅游业对东盟经济的贡献率为12.6%。在东盟成员国之中,柬埔寨、菲律宾和泰国最为脆弱——旅游业在GDP、就业和出口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表6)。
在面对疫情的政策响应方面,全球各国政府和央行纷纷放松货币政策,支持卫生部门和经济活动,同时制定刺激方案,使企业和个人在封城或限制流动期间得以维续。2020年2月以来,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东盟各成员国实行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刺激方案。常见措施包括:为受影响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受冲击最大的行业提供税收优惠或减免;为家庭和员工提供现金救济、电费打折等补贴,并为医疗卫生部门员工提供额外激励;延迟缴税或还贷;豁免或降低政府收费。各国央行也纷纷降低政策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并购入政府证券和债券。
有的东盟成员国推行了针对关键行业部门的特殊措施。例如,文莱允许延迟信托和养老基金缴款,马来西亚允许减少养老金缴款,新加坡中止助学贷款还贷和收费,越南银行业为企业打造了价值285 万亿越南盾(123 亿美元)的信贷方案。①https://www.theasset.com/archive/39909/vietnam-banks-to-offer-us123-billion-coronavirus-support-pa ckage.
在区域层面,鉴于疫情对旅游业的早期影响,东盟国家旅游组织于2月13日发布了一份联合媒体声明,通报东盟各成员国的情况并提供相关预防措施建议。②参见 https://asean.org/storage/2020/02/FINAL-Statement-ASEAN-Tourism-Crisis-Communications- Team-ATCCT- 11Feb2020.pdf.3月10日,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发布了一份关于“加强东盟经济弹性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声明③https://asean.org/storage/2020/03/AEMR-26-Statement-on-COVID-19-FINAL-10.03.2020.docx.pdf.,重申东盟将维持经济开放和一体化政策,并采取集体行动来减轻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包括保持市场开放、加强信息共享协调以及与行业利益相关方密切合作等。受影响各经济部门的相关讨论和协调工作持续进行,聚焦维持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同时确保短期内食品和医疗物资等必需品的顺畅流通。未来,疫情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东盟地区还需携手促进集体复苏,全面审视区域经济在未来类似冲击面前的弹性。
除内部协调之外,东盟还一直与各合作伙伴探讨联防联控措施。就具体金融合作而言,东盟与中日韩(以下简称10+3)④东盟与中日韩是指东盟国家与中国、日本、韩国。一直在携手加强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CMIM)。作为多边货币互换安排,CMIM 旨在有需要时向成员国提供短期流动性,保障其经济正常运行。4月3日,10+3 财长与央行行长特别副手会议(AFCDM+3)以视频会议方式举行。会上,各方代表就缓解疫情经济影响的政策措施交换意见,并约定加强区域层面协调。
国际金融机构也承诺将支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国家。IMF 承诺将增强面向成员国的放贷能力,将贷款额度增至1 万亿美元,并将通过灾难控制与救济信托基金(CCRT) 推进面向低收入国家的债务减免。⑤IMF (4 March 2020), Opening Remarks by IMF Managing Director Kristalina Georgieva at Joint Press Conference with World Bank Group President David Malpass on the Coronavirus Response, https://www.imf.org/en/News/Articles/2020/03/04/sp030420-imf-makes-available-50-billion-to-help-addresscoronavirus.世界银行已预备1600 亿美元资金,用于未来15 个月 的长期融资。①World Bank (updated 2 April 2020), How the World Bank Group is helping countries with COVID-19 (coronavirus), 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factsheet/2020/02/11/how-the-world-bank-group-is-helpin g-countries-with-covid-19-coronavirus.亚行也宣布了一项总额为65 亿美元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一揽子扶持方案。②ADB (18 March 2020), https://www.adb.org/news/adb-announces-6-5-billion-initial-response-covid-1 9-pandemic.截至目前,亚行批准了向菲律宾和印尼的拨款,而且已经向越南提供支持。其中,菲律宾推出的500 万美元快速应急物资供应项目,向吕宋岛的困难家庭和员工提供临时食品救济;而印尼获得的300 万美元拨款用于购买必需的抗疫医疗设备和物资,比如呼吸机和个人防护装备等。
新冠肺炎疫情已导致全球100 多万人确诊,数万人死亡。除了导致人员死亡和产生公共卫生影响之外,疫情还可能产生重大而持久的经济影响,包括生产力下降、供应链扰乱、员工失业、企业和家庭面临潜在经济压力。全球经济已处在普遍衰退的边缘,后果可能比2008—2009年度的全球金融危机还要严重。因此,东盟各成员国需要采取额外措施缓接疫情影响,同时恢复各方信心、维持金融稳定和恢复经济增长。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一)动员一切可用的宏观、财政和结构性政策工具:新冠肺炎疫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严重程度影响东盟的经济发展。疫情对供给侧影响显著:隔离、限制旅行和流动、停工停产以及供应链中断等。疫情对需求侧的影响难以衡量,不过关键在于,从经济政策角度识别初始影响,并设法通过货币、金融和财政工具以及结构性和社会政策等措施来应对需求冲击(比如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剧减)。因此,东盟成员国应该尽其所能、动用一切可用的政策工具,并提供精准扶持,缓冲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和社会破坏。
(二)保持生产能力:政策制定者需使各国经济处于良好准备状态,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能力缺口,力求在封锁和限制政策放宽后整装待发,全力复苏。最重要的措施是延迟一切债务义务,以防止企业在疫情危机期间破产。此举是为了维护经济体的实物资本,供疫情结束之后继续使用。保持生产能力有助于东盟成员国生产和出口基础多元化,从而降低经济的脆弱性,继续营造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各成员国应继续监测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并采取及时有力的措施保护职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受影响最大的行业部门;并通过充足的社会措施保护弱势群体。
(三)维持供应链运转:如果疫情危机持久不退,食品供应链和必要医疗物资的供应链将面临巨大压力。食品供应链是一个涉及农民、农业投入品、加工厂、运输、零售等众多环节在内的、互动式的复杂网络。必要医疗物资的供应链对于确保关键医疗物资的供应至关重要。为连通生产者与市场和消费者,应该重新审视包括官僚主义壁垒和税收政策在内的所有贸易限制措施。一方面是保持生产活动继续运转的需要,一方面是保护包括消费者和供应链职工在内的国内人群的需要,各国必须妥善平衡二者的关系。所以,东盟各成员国应重新审视各自的贸易和税收政策,研究这些政策的可能影响,营造一个有利于关键物资流通的环境。
(四)发挥技术和数字贸易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克服人员流动的限制,远程互动的需求日益增长,充分利用有效技术与数字贸易的必要性由此凸显。随着远程学习和工作越发便利,当前和未来数字化平台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缓解生产力损失。社交网络可能成为一大受益者,而随着消费者避开实体店和人流拥挤的聚集场所,电子商务有望增长,进一步助力全渠道商务的发展。数字化平台带来种种效益,但当务之急有两件事:一是应对东盟成员国内部的数字化差距,二是大幅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与能力。
(五)筑牢社会安全网:社会安全网对减贫至关重要,因为这些网络支撑着包容性增长,并向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提供资源,在危机期间尤其如此。一旦无法工作,弱势员工最有可能失业。在当前形势下,弱势群体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最不可能通过远程办公来避免感染病毒。弱势群体还最不可能有储蓄,因此很难在封城和任何经济衰退期间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网(特别是现金支付、带薪休假和医疗保险)可以提供快速的经济支持,满足弱势和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长期来看,各东盟成员国、甚至整个东盟皆需设法进一步加强各自的社会保障,做好应对未来危机的准备。
(六)扩大区域疫情响应规模:诸如新冠肺炎这样的疫情爆发未来还会发生,但下一次疫情会在哪里、严重程度如何,无人能够预测。不过,这次疫情凸显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东盟有必要确立一个全面应对大流行疫情的机制。这个机制应不仅限于医疗卫生部门响应,还要考虑到疫情的广泛影响,包括对国民经济和民众生活的影响。我们需要一个全社会、跨部门和跨支柱的响应机制,来应对疫情的多维度影响,同时要考虑成员国之间不同的政府组织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在经济方面,这样一个响应机制需要应对短期基本面,比如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供应链畅通,同时通过做好准备以便在疫情结束后重建经济,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生产力的长期影响。在抗击当前疫情和未来大流行疫情过程中,各国和各地区的抗疫努力必须得到国际合作的助力。因此,东盟成员国卫生部门必须投入一切可用的资源,保护和升级医疗卫生体系。
(七)坚定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决心:新冠肺炎疫情表明,由于全球经济体和社会之间的依赖度和联通度越来越高,这样的危机是不分国界的,没有任何国家可能独善其身。面对这样的危机,加强国家弹性的解决方案不是转向闭关自守,而是通过加强区域集体弹性抵御危机、保障社会经济稳定、稳定就业和维持生计。上述建议大多可以通过凝心聚力的一体化响应和加强现有区域合作机制来实现。不过,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将取决于政治投入以及协调落实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