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刘永强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0-010-02
摘 要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旅游资源的大省,布依族作为贵州诸多民族的代表之一,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势利导,大好的山水风光、悠久的民族文化,体现了较强的原生态价值,为当地区域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尽沧桑保留至今,展现了较强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民俗文化、体育之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贵州布依族体育发展模式建设需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整合资源基础,有效融入文化保真、体教一体化和经体化发展模式,以此来促进贵州布依族体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布依族 体育发展模式
一、引言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贵州省就获得了良好的优惠政策。布依族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不一样的民族精神和性格。不管是生产、生活、劳动等领域,还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都可以在良好的互动下进一步推动布依族社会发展。布依族体育文化遗产在与现代身体技术发生思维的碰撞以后提高了对应的市场竞争力[1]。但是在实践的历程中,参与群体较少和濒临失传等问题一直被众多学者关注。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贵州布依族体育文化遗产保持初心,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思想理念,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中向着可持续化发展的方向延伸。
二、概念界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从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以后成为当下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之一。长期习惯的“民族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等和这个概念基本上都是处于大同小异的状态,并没有太大的区分[2]。此时,就需要在整体的范围内合理统筹规划,找到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发展特征,提升传播的精确性,向着对应的价值标准进行统筹规划。在这里,不管是民俗活动、艺术表演、传统的知识和技能,还是器具、实物、手工制作品,都可以在有效的文化发展空间中将非遗和体育建设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前进的发展动力。
(二)贵州布依族体育概念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一样的领域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延伸。在历史的洗礼下之所以可以達到现代的这种成就,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始终保持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探究其中的根源,主要是在民众的生活和生活中反映出当地居民的民族精神,增强对应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可以在直观的基础上反映出当地居民的真实写照[3]。民俗文化、体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和体育产业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民俗体育消费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贵州布依族体育就是在贵州布依族区域当中经历了系列的发展,形成的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创造不一样的民族文化特色,还可以丰富对应的内容和形式,展现不一样的区域和民族特点,在长期的现代化技术下感触不一样的视觉属性,找到属于自己的竞技类发展路径,体现布依族的文化形象和文化特征,以此文化为基础,最大限度落实全民健身运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贵州布依族体育相关性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看,可以将其和贵州布依族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向着更为有效的方向进行延伸和发展。首先,需要展现较强的包容性特点,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非遗的视野下,加大保护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增强布依族体育的自主程度和强制性的程度。在传承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灵活性,加大保持的力度,为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基础准备[4]。其次,需要保持很强的法制性。也就是说,需要在非遗政策文件的保护下落实对应的荣誉发展路径,合理的加大法律的保护力度,在政策的力度下增强保持的强度,延伸对应的长度与宽度。最后,需要保持整合性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说,需要在非遗保护布依族体育的视野下合理统筹规划,将布依族体育与非遗保护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合理的发展,促进体育视野的发展和延伸,展现对应的社会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贵州布依族体育发展模式
(一)文化保真模式
贵州布依族体育发展在模式建设的历程中,“十四五”计划就进一步对贵州省建设成为旅游大省的整体目标实施了明确规划和有效建设。在实践的历程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基础上,为“非遗”保护与申报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等文化品牌,就需要结合区域的特色,建立文化产业群,将资金投入、财税、用地、招商以及人才培养等有机整合起来,为以后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对应的发展基础。以“文化强国战略”为视角,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储备优势,树立民族自信。贵州布依族体育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与“保存完好程度”优势下,顺应时代及环境的自然发展,向着合理的体育发展模式进行发展和建设[5]。也就是说,文化保真模式就是在非遗保护布依族体育本源面貌的基础上,合理的展现属于自己的“原生态”。此外,还需要在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保持嫁接性和创新性。例如,当地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民族体育的竞技和当地的非遗文化结合起来,形成竞技体育,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大家经常会看到一种假性的嫁接,此种嫁接的方式可以在基本的文化框架下保持一种创新性的发展。但是,如果是假性的嫁接,长期下去,布依族体育就会失去原本的兼容性,这样并不能很好地展现民俗文化的内涵。在原本的发展根源中,满足时代社会群体的发展需要,建立属于大众的有效审美,找到自身的新高度。在失去本身的原真性的时候,需要解决当前的难点和重点,好加大布依族体育的政策保护。非遗申报要求所确定的布依族武术和转场舞等项目中,在保护的时候还缺少一定的力度,保真性还需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提高加强的力度。在根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整合历史的发展,建立一个全新的认知,找到体育视野的本真。在无形的发展路径下,将布依族体育过程和外来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结合来,保证文化资源充足,提高其创新性发展,以此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进动力。
(二)体教一体化发展模式
贵州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造就了多元共生、古朴浓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不仅需要突出其特色,还需要将体育事业发展和非遗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合理地落实这些内容,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性发展需求,竖立自己的民俗特色品牌,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一条阳光大道。为此,要加大布依族体育发展的带动性作用与价值,将其厚重的文化底蕴、绚丽多姿的传统演艺和手工技术形成旅游产品,彰显民族特色[6]。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产业基地协调起来,向着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进行延伸。贵州布依族体育发展属于当前的延伸主体,需要在非遗的视角下,将学校和家庭有机地整合起来,保持一体化的互惠发展力度。在良好的整合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模范方式。在家庭教育的阶段下,需要结合孩子的认知结构,合理的优化,并且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在长期的融会贯通中加大影响和知识内化的力度[7]。之后,学校教育属于一个比较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只有在重要的阶段中,将知识和方法、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才可以加大传播的力度,将布依族体育以教育形式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大家的视野当中。合理统筹规划,保持课间的活动和课外的训练建设,增强比赛的力度。在授课的时候,还需要合理的使用此种现象,保持布依族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布依族体育在进入学校以前就需要具备知识层次上的研读,达到互惠共赢的局面。
(三)经体化发展模式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需要结合实际的发展需要,在合理整合中落实贵州布依族的区域文化基础,将交通、网络和电力等有机整合起来,保持文化发展的建设和需要,提高兼容性的发展和建设,落实文化的融会贯通[8]。在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共同的發展标准,提高当地的生活质量。有效的生活环境下,可以保持自我的发展内涵,并且让布依族的体育可以得到有效延续下去。首先,需要整合旅游经济属性,将布依族体育落实到实处,保持附加产值建设,加大经济区域效果建设。其次,需要落实经济属性,满足市场的销售需要。这不仅需要落实体育用品,还需要加大布依族体育服装和竞技体育服装融合的力度,并且展现民族文化的工艺发展,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独立特色。在销售的时候,还需要以非遗文化的视角提升大众对其的了解程度,加大培训建设,落实各种培训机构,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体育产业链。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贵州布依族体育发展模式通过“非遗”项目的申报与开发,逐步带动了俗体育产业链的整合,借助“非遗”项目的舆论优势,扩大民俗体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突出“非遗”文化元素,挖掘其中的体育价值,高起点、大手笔加强与多媒体的合作,建立全方位的发展优势。此外,布依族体育还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点,制造亮点,将其整合于民俗体育产业模式发展之中,建立起非物质文化体育市场。
参考文献:
[1]张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12):65-67.
[2]王钧,段卫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探析——以贵州镇宁布依族铜鼓十二调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7,5(02):75-79.
[3]李晓金,陈玲,邹红敏,等.枫香染的历史传承与民族发展的研究——基于贵州省惠水县布依族的调查[J].中国民族博览,2019(12):8-10.
[4]宋宝婵.基于传承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体育协同发展的模式构建[J].体育风尚,2019(02):259.
[5]孟小伟.“非遗”视角下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基于罗甸县布依族土布制作田野调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5):36-38.
[6]朱伟华,徐江南.民间戏剧文本及叙事模式之差异性研究——以贵州汉、侗、布依族戏剧为例[J].戏剧艺术,2014(01):61-74.
[7]邓露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法律保护——以布依族枫香染传统工艺为例[J].消费导刊,2020(05):70.
[8]丁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贵州植物染的传承与保护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16-18.
★通讯作者:刘永强(1977-),男,河南西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作者张磊,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与康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