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0-069-01
摘 要 田径项目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围绕中小学体育课堂中田径项目现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出开展趣味田径教学的建议。开展趣味田径教学活动颠覆了传统田径训练模式,以趣味为引领,来创新田径教学方法,让田径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 趣味田径 体育教学 价值
田径是中小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也是学生比较困惑的部分。通常情况下,田径教学表现出来的是无趣、枯燥、动作单一等特点,加之教师长期以来养成相对固有的模式与习惯,使得田径在学生心中较为枯燥和无趣。在中小田径教学中要打破常规教学思路,组织开展趣味教学,如此能够打破枯燥无趣的印象,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田径学习中,推动田径教学发展。
一、科学利用器材,创设趣味活动氛围
田径训练需要运用一些体育器材。体育教师在器材的选择上要有一些创意,充分发挥器材的助学作用,给学生带来更多新鲜感,这对激活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热情有一定作用。速跑项目有跨栏、起跑器、接力棒等;投掷项目有标枪、铁饼、铅球等;跳跃项目有沙坑、跳马、跳箱、海绵垫子等。这些器材是运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器材整合运用,再结合一些新的训练形式,必然能够赢得学生的青睐。
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是趣味田径在推进中的基础性建设。作为体育教师,展开趣味田径意味着教师应当组织多样的形式、多变的方法,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教学内容的开展需要教师在把握田径教学的目标的基础上做出形式的创新,而这也正需要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近年来,体育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都提出了“游戏教学”的思路,在教材与教参中也有一定的体育游戏示例,但是这些游戏虽然有科学的考证与一定的趣味性,却由于时代久,既与当代学生的体育能力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也存在着趣味性减少等问题。
三、学校要提高对趣味田径的重视
学校领导应当提高对趣味田径的重视,这样体育教师才能对趣味田径给予充分的重视,从而将其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当中。学校需要为趣味田径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运动设施和设备,这样才能保证趣味田径能够被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趣味田径运动会的方式,让学生、教师加深对趣味田径的认识,并且喜歡上趣味田径运动。趣味田径比赛可以设计出各种丰富多彩的比赛项目,而且还可以让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比赛,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趣味田径运动的热爱之情。
四、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早期的体育课程中,教学内容基本上都以短跑、长跑、跳高、跳远以及各种球类运动为主。然而由于中小学学校领导普遍对体育课程缺乏重视,因此每一项运动学生都仅仅只是浅尝辄止。诸如许多球类运动,很多学生就连最基本的比赛规则都不清楚,仅仅只是拍一拍、踢一踢就算完成任务。显然,这种教学方式的枯燥、无趣对学生没有任何吸引力,一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很难参与其中,自身身体素养也无法得到提高。对此种情况,体育教师就应需要设计有趣味的田径内容,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着眼点,从而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在以田径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中,教师要将学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跑步组、跳高跳远组以及铅球组。然后再根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人兴趣去合理考量,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到活动中去。
五、提升评价活动的多元性
就体育运动本身而言,良好的体育教学评价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多元的体育评价方式,能够科学合理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然而教师在早期的教学评价中是不够科学合理的。教师通常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体育作业,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由于部分学生能力不足,不管他怎么努力,他的运动水平都很难以达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能力。由此一来,这些学生很难得到教师对自己感到满意的评价,从而因此显得很失望,并对今后的体育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六、结语
综上所述,趣味田径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对学生自生的身体机能、道德情感以及专注力的培养都有很高的提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将正确的趣味田径理念应用到中小学体育课堂中,就要让学校对田径课程的重视以及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体育器材进行合理改良,使它们成为趣味的器材。同时体育教师应对田径课堂时所学的运动技能展示给予高度重视。我们相信通过这种合理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能有效提高中小学体育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侯洪起.初中体育趣味田径教学的开展实践之研究[J].中文信息,2018(10):156.
[2]续宝璋.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8(10):96.
[3]史新平,张强强.以兴趣为先导的高中田径教学模式研究[J].田径,2019(09):67-68.
[4]张礼.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教学问题改进策略研究[J].田径,2019(07):52-53.
[5]李明昱.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