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 武加文 王新奇 孟令飞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8-033-02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思政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问题进行探究,并以云南大学公共体育课为例从传播路径展开新媒体融合构想,构建融合矩阵,以平面、视频、音频和其他媒体为主要手段,具体探寻云南高校体育思政课程与新媒体融合的实现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 体育课 课程思政 新媒体
一、前言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传授课本中的知识总是缺乏知识的扩展与创新,使课程思政实效性不强,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形成。本文以信息传播的视角出发,力图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状态,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方位、全过程、全员之中。通过构建新媒体融合矩阵,在课程中承载思想政治元素,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新媒体技术在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分析
(一)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定位
从教育本质讲,高校所涵盖的各类课程都具有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功能,并且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过程之中。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以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立足点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由此,课程思政是对现代学科建制影响下的高校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并将专业课程特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合,确立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崭新的高校课程体系形态,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课程保障。
(二)新媒体技术在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合模式与过程
根据贝尔SMCR传播模式,对在体育课程中的信息传播中,新媒体的传播过程进行细化,信源要素里考虑传播技术、态度、知识、社会和文化要素,将新媒体传播信源细化为新媒体技术平台、运营人员思想态度,平台环境的制度和文化环境进行分析和考虑。根据信息要素里的内容、成分、结构、符号构成的信息要素里,将新媒体传播内容细分为内容更新内容数量与频率、内容类型、内容形成的符号图文符号和品牌符号。同时新媒体传播形式细化为视觉和听觉,触觉体验三个方面。其中视觉可以包括新媒体平台中的标题文章视觉、视频视觉等,听觉包括音频、广播、交互语音等。最后考虑受众接受信息的能力,知识文化层次、心理状态等因素进行课程内容的信息传播。
(三)新媒体技术在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合矩阵
“矩阵”一词最初是由英国数学家凯利提出的。其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指一个长方形阵列排列的复数和实数集合。在传播矩阵中,矩阵更多指的是方阵,多渠道传播的意思。对于新媒体矩阵,目前大部分学者都将它定义为能够传达目标群体的多种新媒体渠道组合。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必须要扩展原有的传播渠道,单一传播方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我们在对某一事件进行报到的时候使用了微信、微博、微视频、长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全方位报道事件,丰富报道手段和内容,利用主流媒体的传播矩阵呈现的一个立体结构,就是一种利用媒体矩阵传播的过程。
体育思政课程的传播可以通过同样的传播形式,丰富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从而达到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落实、见效的目标。
三、利用新媒体对云南大学公共体育课树立爱国主义精神课程思政设计构想
(一)利用“平面媒体”融合体育思政
典型人物报道是体育课程正能量传播的重要形式。例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主导,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力完成,不仅载体众多,构建形成了典型人物报道的立体化传播矩阵,而且实现了内容互补,形成同频共振,以情动人,得到了各媒体的广泛转发。
利用好平面媒体,构建好云南大学体育思政微信公众号、微博,乃至百家号等多平台的内运运营账号就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以云南大学体育思政微信公眾号为例,它由云南大学体育课程主导,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微信阅读者传递出课程思政的信息。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我们能够实现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阶段、分学科在专业领域开展经验交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在高校间共享共用。
(二)利用“视频媒体”融合体育思政
抖音平台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短视频APP,其拥有着巨大的用户人数。据统计,2020年抖音日活跃已经达到了6亿用户。许多主流媒体如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也入驻抖音平台。该机构在抖音中紧跟时事热点,主要推崇社会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感,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借鉴此举,在体育课程思政中利用抖音时配合音乐特效的短视频平台,制作原创短视频内容与抖音的特色配乐结合起来,这样的传播形式打破了课程中思政内容的严肃形象,学生乐于接受的同时也会积极参与其中,增强自身的传播效果。
“关注年轻人”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心照不宣的着眼点。主流媒体利用B站(哔哩哔哩)等平台拓展主流话语的表达空间,在年轻群体与主流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共青团中央”入驻B站,众多党媒和主流媒体也随后入驻B站。在运用的过程中,借鉴共青团抓住了B站的用户群体年轻化,多元化特点和需求,紧紧围绕目标用户的心理,辅之以正确的沟通方式和传播理念,达到了超乎预期的文化传播效果。无论为是知识科普还是新闻报道,信息传播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都提升了受众观看过程的愉悦感,如此才能够真正使信息有效地渗透进青年人群,在年轻人群体占据一席之位,因此出现了引领“我在B站看新闻的”的新融合景象。
云南大学体育思政同样可以通过视频融合的方式,利用短视频的抖音、快手,长视频的哔哩哔哩,向关注者传递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等课程思政的信息。短视频由于其短小精悍,制作方便而受到受众的欢迎。长视频深度探究课题内容,引发更多的思考。虽然传播方式相同,但是内容侧重不同,对于热点事件的思政融合,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更加形象生动,以长视频的方式呈现是短视频的补充和延伸,挖掘背景知识,全面开展课程内容。
(三)利用“音频媒体”融合体育思政
在新媒体大环境的影响下,音频平台诸如蜻蜓FM、考拉FM电台、喜马拉雅听书等APP不断涌现,音频是体育广播媒体传播体育信息的形式,通过不同的声音信号来传播体育信息是体育广播的最根本特点。广播体育新闻语言简明扼要,受众接受体育信息更加容易、便捷,单位时间内接受信息量相比于报纸等平面媒体有了一定提升。广播媒体对体育的传播形式为音频,制作流程相对简单,易于操作实现。
构建云南大学体育思政音频平台或音频广播频道,是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的一部分,校园广播引导思政氛围,高效快捷传播正能量价值,实现学生和媒介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更强的参与感,鼓励更多学术真正走出室内,一起运动。
(四)利用“其他媒体”融合体育思政
目前,国内高校及研究团队都致力于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进展。为使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更快的发展,天津理工大学体育系基于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本质,通过协作学习、在线教学等手段,构建了一款可以将体育教学与训练相互结合的虚拟显示技术模型与软件;武汉首义学院的尹坤坤设计出可以细分各领域的虚拟软件搭建的方案,同时该方案已在华中地区部分高校中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将现代的高端科学技术与传统教育结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拟校园场景,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也可与更多优质的学校进行互动。虚拟现实系统会创建出虚拟的环境及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在这个虚拟环境中与学生们进行互动,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虚拟环境中,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的同時,思想品德要素也能在体育教学过程通过相应的内容载体,实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纳冬侠.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的路径研究[J].体育视野,2021(03):61-62.
[2]刘红.新媒体矩阵下打造精品微团课的对策研究[J].公关世界,2021(18):73-74.
[3]张洋,魏军.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6):35-40.
[4]黄月胜,杨素霞,黄婧.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国防教育中运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1(03):85-89.
基金资助:云南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云南省高校体育思政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