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珍
题目中的“顽疾”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很难啃动高中必读名著《红楼梦》,这是高中教学之症结;二是指《红楼梦》中的两个主角林黛玉、薛宝钗身上的宿疾。为激发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笔者尝试了跨学科教学,效果甚佳。
一、激活生物知识,为黛玉探病穷源
笔者先安排多个学生顺次浏览前80回,将有关林黛玉疾病的描写找出來,准备课上展示。再让语文课代表查“咳”和“嗽”的区别。又让全体学生回顾生物课上学的体循环、肺循环相关知识。
(一)梳理症状,引而不发
课堂上,我让学生一边展示有关黛玉疾病的语段,一边总结出能概括她病症的关键词。
疾病性质与轻重判断:先天性、重型。证据:“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病情描述:
关键词1、2:不足之症、虚弱。证据:“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我给学生补充了中医关于体虚的知识,学生对阴虚和阳虚有了充分了解,至于林黛玉到底属于哪种,我让学生在梳理完她的病情后再做定论。
关键词3:干咳。证据:“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课代表给大家补充:“‘咳’是带痰的,‘嗽’不带痰,是干咳。”
关键词4:不能受刺激。证据:(黛玉听说宝玉“不中用了”之后的反应)“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
关键词5、6、7:心血不足、常常失眠、夜晚高发。证据:“黛玉又是个心血不足、常常失眠的……黛玉叹道:‘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一日了。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
关键词8:冬夏高发。证据:“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旧疾。”“紫鹃笑道:‘如今虽然是五月里,天气热,到底也该还小心些。大清早起,在这个潮地方站了半日,也该回去歇息歇息了。’”
“回到刚才的问题,黛玉属于阴虚还是阳虚?”我问。
“阳虚。”学生的判断很准确。
“她的病根到底在哪,还得从体循环和肺循环说起。”我说。
(二)探病穷源,步步追问
我请一位女生描绘了血液循环图:
左心房的血液通过房室瓣(两尖瓣)流入左心室,左心室将血液泵入体动脉,体动脉经过毛细血管变成体静脉,回流至右心房,这就是体循环;右心房的血液通过房室瓣(两尖瓣)流入右心室,右心室又将血液泵入肺动脉,肺动脉经过毛细血管变成肺静脉,又回流至左心房,这就是肺循环。
我让学生进行讨论,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会导致上述症状,学生激烈讨论后,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心脏出问题。这已经很接近了,但不够准确。
“很可能是左心两尖瓣狭窄。”我说,“该瓣膜狭窄会导致什么?”
学生进一步展开推理,得出以下结论:
1. 血液会积压在左心房,致心慌、心烦、心乱、心悸等,故不能受刺激。
2. 左心室供血不足,致体动脉供血不足,致机体组织营养供应不足,造成虚弱。
3. 左心血积压,致肺静脉、肺动脉难以回流,致肺部血淤,引发感染,进而咳嗽。
至于为什么这个病夏天、冬天、晚上容易发作,我依次让学生探讨,经多位同学发言,要点都聚齐了。
夏天易发作是因为:
1. 温度高,血液循环加快,心脏血液回流量大;
2. 夏天体液流失严重,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液循环受阻;
3. 夏天心情容易烦躁。
冬天易发作是因为:血管收缩,致血液回流受阻。
夜间易发作是因为:
1. 站立时心脏以下的血液、体液受重力影响,回流受制约;一旦平躺,回流速度加快,回流量加大,而左心两尖瓣狭窄又阻碍回流,造成左心房和肺部血压增高。
2. 夜间迷走神经兴奋,让能量消耗降到最低,入睡后呼吸不自觉地变缓,致肺部缺氧。
至此,只有“先天性”这一关键词没有得到充分证明,除了黛玉说的“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我给学生做了另一个点拨:“黛玉母亲贾敏在她5岁时去世,父亲林如海也在第13回就去世了,都没有寿终天年。该病到底是谁遗传给了林黛玉?”学生发现林如海的可能性大,因为贾母、贾赦、贾政并没有出现心脏问题。
在步步追问下,学生享受了放飞思维的快乐,感受到了多学科知识融合带来的巨大魅力。
我总结道:“这个病,完整的表述是:先天性左心两尖瓣狭窄引发肺部高压及并发症,换个简单的词,叫‘心源性哮喘’,这个病是有遗传性的。”
二、补充中医常识,看宝钗寻方问药
宝钗的病因不复杂,但吃的药极其复杂,不似黛玉吃的人参养荣丸容易配制,这也暗示了宝钗性情的复杂。
(一)诊断病症
我仍然做好课前安排,让学生把有关宝钗病情的描写找出来,课堂上一起概括关键词。
疾病性质与轻重判断:遗传性、重型。证据:“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
我强调:“宝钗的‘只不过’太轻描淡写了,这也符合她貌似‘处变不惊’的性格,她发病起来其实很严重,连名医仙药都不见效。”
病情描述:
关键词1:热毒。证据:“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
关键词2:喘嗽。证据:“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
关键词3:怕热。证据:“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
学生很快推断出她是阴虚,又一联系黛玉的阳虚,似乎看出了什么端倪。
“这叫‘肺热性哮喘’。”我说,“这个病有遗传性,你经常看到薛姨妈,怎么没见薛姨爹?”
学生恍然大悟,再一联系林如海的早死,似乎又发现了什么。
(二)冷香丸的秘密
宝钗热毒发作时吃冷香丸,曹雪芹细致描绘了配方及制作工序。為分析该方子,我特地叫一个学生在网上查了中医治病的理论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及五行生克原理。同时要求他务必搞清五脏、五色的五行属性。又安排另一位学生了解药物颜色对药效的影响。
我先给学生分析了阴阳和五行的关系,用阴爻(--)、阳爻(—)进行演化推理,学生才发现,原来太极、两仪、四象、五行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后面的理论是前面理论的细化罢了。继而让课前准备的学生到黑板上画出五脏、无色的五行属性图:
我让学生找出药方中的共同点:
首先,都是花蕊。所用花蕊都有清热解毒功效。
其次,药物都是白色,甚至连蜂蜜、白糖等药引也是白色。为何要用白色?学生从颜色的五行属性上发现了玄机:宝钗肺有问题,肺五行属金,而白色也五行属金。“这太不科学了!”学生愤愤然。此时事先查询了药物颜色对药效影响的同学派上了用场:“1996年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同样的药物,颜色不同效果不同。制成红色、黄色和橙色,会产生更强烈的刺激性效果,而蓝色、绿色会产生更加强烈的镇静效果。比如心脏病、血液病用红色药物效果更好,皮肤病则用古铜色和橘红色的药效果好。”学生大为惊叹。我又补充道:“宝钗说配成了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为什么不埋在桃花树下?”学生惊奇地发现,梨花也是白的。
最后,都在寒凉的节气收集寒凉的配方——水的“变态”表现物。
(三)上穷碧落下黄泉
“冷香丸极难配制,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果以后配不成,将会怎样?
“会死掉。”学生的回答简单粗暴,但有一定道理。我给学生念了宝玉说的一个神奇药方:“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
每念一种药学生就感叹一番。
“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
念到这,学生睁大了眼睛。
“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
我问:“为什么他亲姨兄求他方子一二年他都不给?”
学生的好奇心更像笼里的兔子,再也按捺不住了。
“因为这个药方伤天害理!”我揭开了笼盖,但还不让兔子跳出,继续念,“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太太不信,只问宝姐姐。”
“根据宝玉的话,大家觉得宝钗知不知道薛蟠寻药这事?”
“知道!”学生齐声说。
然而宝钗的反应让学生大为吃惊:“宝钗听说,笑着摇手儿说:‘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王夫人笑道:‘到底是宝丫头,好孩子,不撒谎。’宝玉站在当地,听见如此说,一回身把手一拍,说道:‘我说的倒是真话呢,倒说我撒谎。’”
读到这,学生都能感受到,撒谎的分明是宝钗——她的品行可见一斑。正当宝玉急得不知所措的时候,凤姐成了他的救命稻草:“宝兄弟不是撒谎,这倒是有的。上日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我问他作什么,他说配药。他还抱怨说,不配也罢了,如今那里知道这么费事。我问他什么药,他说是宝兄弟的方子……”
“薛蟠分明在抱怨,如果不是宝钗央求,薛蟠会去配这个药吗?而宝钗居然说她不知道!”
“原来宝姐姐是这样的人!”学生叹道。然而高潮还在后头:“宝玉又道:‘……正经按那方子,这珍珠宝石定要在古坟里的,有那古时富贵人家装裹的头面,拿了来才好。如今那里为这个去刨坟掘墓,所以只是活人带过的,也可以使得。’王夫人道:‘……就是坟里有这个,人家死了几百年,这会子翻尸盗骨的,作了药也不灵!’”
“然而宝钗为了治病不惜翻尸盗骨!”我叹道,“她为了配药,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恨不得去当盗墓贼!”
“为什么要用古坟里死人头上的珍珠?”我追问。
“阴气重,可以克热毒。”学生的思维已渐入佳境。
紧接着,我带学生对比了黛玉对待自己病的态度:宝钗劝黛玉再请高明人来瞧瞧,黛玉说:“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完全是顺天知命的态度。
三、透过疾病洞见作者匠心
我把有关两人的病的关键词在PPT中展示出来:
黛玉:阴性体质—先天弱—不足之症—虚症—阳虚水泛—怕冷—温补—心源性哮喘—先天性—人参丸—不是人力可强的。
宝钗:阳性体质—先天壮—热毒—热症—阴虚火旺—怕热—泻火—肺热性哮喘—遗传性—冷香丸—上穷碧落下黄泉。
学生惊奇地发现,两人的病居然形成完美的对立统一,二人对待病的态度也截然相反。病也暗示了二人的性情,黛玉外冷而心热,宝钗面热而心冷。黛玉对人对事冷淡,嘴上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但内心善良,从无害人之意,安时处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对待自己的病也随缘顺性;宝钗对人对事热心,深得周围人赞赏,但内心恶毒,时常暗中算计,且汲汲于功名富贵,冀图“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为治好自己的病不惜干伤天害理之事。黛玉的冷,是一种美;宝钗的热,是一种毒。宝钗的性情,其实是一种顽疾,极难矫治;而黛玉的性情也未尝不是一种病,因为它跟那个时代格格不入。
学生不禁对曹雪芹的匠心大为叹服,他居然从辩证法的高度设计了主人公的疾病和性情。
四、跨学科教学须得法
语文课都在早上一、二节,学生总是昏昏欲睡,但本次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连续多次授课,学生都正襟危坐,铆足了劲,生怕错过任何细节。然而跨学科教学不是凭着庞杂的知识乱扯一通,而应该有规划、有章法地展开,寻求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
钟启泉认为,课程建构“不在于习得孤寡的、碎片的、僵化的、垄断的知识,而在于建构通用的、综合的、无界的、分享的知识”。跨学科教学试图打破学科壁垒,突破单个学科单一、狭窄的知识局限,整合多元化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核心素养。该项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使之获得直接经验。所跨学科的知识,从某种程度而言,学生比老师更在行,因为老师高中毕业后就不再接受其他科目的训练,而高中生正处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左手物理右手化学的全能期,完全可以让学生去准备所跨学科的知识,教学中由学生适时穿插讲解,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又把老师从“唇焦口燥呼不得”的窘境中解脱出来。
(二)文学性是落脚点
“跨学科”,跨出去之后落脚点在哪?须落到语文学科的本质上来,回归语言文学的文学性,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其他课。田娟、孙振东在《跨学科教学的误区及理性回归》中指出,需进一步强化跨学科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意识。名著跨学科教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的问题。如本次教学,最终落到曹雪芹的构思和人物形象的解读上,通过对林、薛二人的病的梳理,发现作者看似散亂的文字背后的苦心经营。而林、薛二人对待病的态度以及寻医问药的过程,也深刻反映了二人的心性。我们透过疾病这扇窗,洞见了人物内心世界。在教学中,不应机械地跨出去,而应时时观照文本细节、形象解读、主旨理解等文学性的诉求有机结合起来。乌申斯基说:“学习是劳动,并且应当永远是劳动,是充满了思想的劳动,使求学的兴趣本身依赖于严肃的思想,而不是依赖于任何不合乎实际的表面文章。”跨学科作出的解读,是合乎实际的,但就作品的深层内涵而言,仍然只是“表面文章”,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人性才是“严肃的思想”,而“跨学科”只是手段,抵达作品思想感情的彼岸才是目的——兴趣只有依赖于此,方能变得持久而深刻。
(三)教学形成系列化
大部头名著的跨学科教学,如果只开展一次或几次,时间一久热度就淡了,笔者开发了《红楼梦》跨学科教学系列内容,以“跨”为手段,解读红楼中人、领会作者思想、窥视社会真容。如“师生共享螃蟹宴,深究文本挖‘热毒’”一课,继续普及中医知识,从平淡的文字中窥出宝钗处心积虑的阴谋;“于无声处听惊雷——宝钗为黛玉开的药方”一课,则结合化学知识看宝钗热心肠背后的冷面孔;“‘扒灰的扒灰’——从秦可卿的药方说起”,结合中医脉象,透视秦可卿的真正病因,揭秘贾府的乱伦内幕;“《红楼梦》中的出家人”则拓展佛道哲学,让学生透过僧不僧、俗不俗的红楼出家人,看“跳出三界外”的“高人”们背后的龌龊面孔,进而窥知当时的社会面貌。这一系列教学的开展,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到了极致,班上掀起了自主阅读《红楼梦》的浪潮。
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跨学科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但《红楼梦》浩如烟海、云遮雾绕,该教学法并非万能,如何让兴趣持久,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卢梭分明在提醒:“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这些“研究学问的方法”是笔者要进一步求索的。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