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云 何青蔓
教学流程研究有助于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历来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从教学过程的视角定位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就是一个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程序化的互动结构;而如果将这个过程上升到教学模式来看待,那么这个互动结构的背后必定有着某一教育理念的支持。研究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流程,不仅应该看到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还应该看到,支撑这些“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背后的理念与原则。显然,对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同时进行“是什么”的描述和“为什么”的分析,才是教学流程研究的正确路径。
《〈行路难〉用词特点》是一节内容相对独立的15分钟左右的微课。对其展开教学流程“是什么”的描述和“为什么”的分析,我們可以从中探析教学流程的本质、特征与教学原则,为教学带来借鉴和启示。
一、《〈行路难〉用词特点》的教学流程描述
师: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就是一个大世界。言由心生,诗歌作为最讲究语言艺术的文学样式,它所有的情味、意味、韵味、兴味都在语言当中。一滴水可以看见整个大海,一句诗、几个词可以窥见诗歌的语言风格,甚至整个时代的文学风尚。今天我们将从用词特点入手,鉴赏李白的《行路难》,看看咬文嚼字、探源索意式的用词品析,会让我们看到李白怎样的诗歌世界。
之前给大家布置了预习思考:李白《行路难》的用词特点。课前我整理了一下大家的回答,主要集中在:用词夸张,用词精准,辞藻华丽。看样子,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注意到了这首诗华丽的语言特点了。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哪句诗或者哪几个词,体现了这一语言特点?
生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师:很好。用金子做的酒樽喝酒,用白玉做的餐盘吃饭,这是一场多么豪华奢侈的盛宴啊!什么是樽?
生2:樽就是酒杯。
师:对,樽是一种喝酒的酒具。谁知道,樽是一种什么样的酒具吗?(出示PPT:樽的图片和《说文解字》的文字说明)
生3:樽是装名酒的专用木容器。
生4:樽的造型精致独特。
师:樽是唐代筵席上的上等酒具,是喝名酒专用的。一场宴席,使用专喝名酒的酒器——樽,而且是金樽。这当然是件很奢侈华贵的乐事。李白是一个很喜欢用金玉来作修饰的诗人,回忆一下,你们还学过哪些“着金带玉”的诗句?这些“着金带玉”的表达方式,有何独特的表达效果呢?
生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师:很棒!《将进酒》里也有“金樽”。李白喜欢骑配有金鞍的宝马,带镶嵌白玉的宝剑。在这里,“金”和“玉”,既是实写,也是修辞;既强调了身份的高贵、生活的奢侈,又渲染了气质的华美、气概的豪迈。这样的大气,是李白诗歌的特点,也是大唐盛世的文学风尚。
用金樽喝的是什么酒?对,清酒。古代的酒有浊酒和清酒之别。范仲淹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那么,浊酒和清酒有什么区别?喝清酒意味着什么?对,浊酒就是没过滤的酒,而清酒就是过滤过的酒。浊酒便宜,清酒昂贵。经过种种工序,沉淀下来的清澈清亮的清酒,耗时、费力、工艺复杂,是宫廷的御用酒,也是奢侈的代名词。
师:用金樽喝了多少清酒呢?“斗十千。”斗是什么意思?十千又是多少钱?看注释。
生6:斗是计量单位,就是十升。
师:对,是一种计量单位。杜甫曾说“饮一斗酒恰有300青铜钱”,从这里可以看到,在唐代,普通百姓喝一斗酒要花300钱,李白喝的是十千一斗的酒,大概相当于300钱的33倍。算一算就知道,喝清酒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啊!
金樽清酒斗十千,大家认为,这里李白使用了修辞手法吗?
生7:夸张。
师:是的,很多同学都会认为是夸张。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夸饰。现在请大家快速阅读刚才发给大家的两篇文章,说说什么是夸饰,夸饰和夸张有何区别?
生8:夸饰作为一种修辞最早是从《文心雕龙》开始的,不过今天都用夸张替代了。
生9:夸饰和夸张是不同的。夸张更多是指数、量、程度上的彰显;而夸饰是侧重对表象的改变,是对事物状貌的凸显和矫饰。
师:非常好,大家阅读能够快速抓住重点。那么,金樽清酒斗十千,到底是夸张还是夸饰?
生10:我觉得是夸饰。因为没有数量和程度上的夸大,用金樽喝清酒,喝一斗清酒,完全可以是真实的。不像“飞流直下三千尺”和“白发三千丈”。
师:说得很好。那么,夸饰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情”与“意”?我们知道,以华贵为美、以奢侈为傲的“贵游文学”是大唐初期的文学风尚,后人常说李白诗歌“雄奇瑰丽”“飘逸豪迈”,其实就是这种精神风尚的文学表达。宴席如此豪华,生活如此奢侈,但是李白并不快乐。他“拔剑四顾心茫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不禁慨叹“行路难”。夸饰其实就是一种炫耀,越是炫耀世俗生活的享乐奢侈,越是反衬出精神追求的可贵。夸饰让诗歌有了自由跌宕、大开大合的情感节奏,李白诗歌的雄奇瑰丽不禁跃然纸上。正如大海由滴水而成,从用词特色,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的诗歌风格,甚至窥见整个大唐诗歌的风貌。
今天通过这种咬文嚼字、探源索意式的用词品析,我相信大家对诗歌获得了自己独特的鉴赏体验。回去后,用今天学到的方法,鉴赏《将进酒》,完成一份500字左右的鉴赏小文章,把我们感性的认知变成理性的文字。下课。
二、教学流程分析的理论探析
评价《〈行路难〉用词特点》的教学流程,需要明晰语文教学流程的分析依据。作为课堂教学要素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流程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的影响。影响教学流程设计的因素很多,课程设计的理念是其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两种不同的课程设计理念,会带来一节语文课教学流程的变化,导致驱动课堂流程的机制截然不同。
1. “教师中心”的教学流程与驱动机制
“教师中心”的语文课堂,常以教师的“知识讲授”为主线,通过对课文内容、语文知识进行分析阐释,在学生准确接收和正确识记的基础上,以相应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运用,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熟悉的“五大块教学法”就是这一范式的代表。受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模式”及“文章分析法”的影响,语文教学的“五大块教学法”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为环节,进行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语文教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种模式一直是我们中小学语文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流程模式。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这种模式遭到了强烈质疑,然而由于它易于操作,直到今天,这种流程模式及其变体在语文教学中仍然较为广泛。一般说来,“教师中心”的教学流程设计主要有两大特征:
(1)以“語文知识”的讲授为中心
“知识中心”取向下的教学内容择定,主要指向课文内容或者课文中的确定性语文知识(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不管学生已经懂了,还是不懂,“教什么”主要依据于课文里“有什么”。“知识中心”取向下的教学过程大多是“知识讲授+技能训练”的流程结构。课堂也有小组合作、思考探究等语文活动,但是最终的活动成果都是为了得出某一统一答案,生成几乎等同于预设。“知识中心”取向下的教学检测,大多指向判断知识的正误,或对知识的准确理解。
(2)以教师的“讲授分析”为驱动机制
“知识取向”下的语文教学,互动结构的核心是“讲授分析+技能训练”。这样的互动结构更强调教师“教”的操作和控制水平,忽略学生“学”的状态和反应。其背后的驱动机制是“教师中心”的。
在中小学,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表扬:这个老师的语文课“讲”得真好。或者听到这样的遗憾:这节语文课没有“讲”好。将“教”等于“讲”。一个“讲”字,暴露了老师们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一节语文课有效没效,主要决定于教师“讲”得好不好。只要教师“讲”清楚了、“讲”生动了,就等于学生学明白了、学得有兴趣了、学得有效果了。以这样的理解对待语文教学中的“教”,课堂流程互动结构的逻辑必定是“教师中心”的驱动机制。
2. “学生中心”的教学流程与驱动机制
“学生中心”的语文课堂,是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和主线的课堂。学生的学习需求是课堂驱动的内在机制。在语文课上,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1)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
学习起点是学生在进行语文课堂学习时的基础、需要与准备。确定学习起点,可以预测学生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可能出现的知识问题和运用问题。主要过程如下:首先,辨识学生易懂和难懂的学习内容,了解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时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困难,从而确定教学内容;其次,探寻学生的学习特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差异与个性,选择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再次,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情绪作出分析,进一步确定教学活动与流程设计。
(2)基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具体的教学流程
学习状态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所体现出来的学生的基本状态,包括师生问答、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独立学习等课堂活动中学生的状态,既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也指与外显行为相关联的内隐学习状态。语文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起点预设了教学内容和方法,预设了教学流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依据学生真实展开的学习状态来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甚至是教学流程的活动与环节。教师不断以学生“学”的状态调整其“教”的内容与方法。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生成的。
(3)基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检测教学成效
学习结果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表现和学习经验状况。它包含的范围很广,呈现方式也很多元:既可以通过口头,又可以通过书面或者行为来呈现。教师通过这些不同的呈现方式中的学习行为样本,来收集相关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加以评估。例如,作业设计、作业批改、考试考核等,都是可用的检测手段。
三、《〈行路难〉用词特点》的教学流程分析
《〈行路难〉用词特点》的教学流程,究竟是“教师中心”还是“学生中心”?从教学过程的视角来描述这节微课,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程序化的互动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导入—过程与推进—小结。这样的教学流程显然很常规,难以从中判断其背后的逻辑支撑。有趣的是,当我们仔细观察、探析教学过程背后的理论逻辑,则又发现,这节课的内在驱动机制好像有些特别: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并不是由教师的“教”而是由学生的“学”来驱动的。
第一步:“导入”。包括三层内容:首先,以一滴水可见大海为喻,几个词可见诗歌,一首诗可见诗人的风格和一个时代的文学风尚,导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其次,点出学习目标: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鉴赏李白诗歌的用词特点;再次,说明教学目标确定的理由:基于真实的学情。
从第一个教学流程——导入中可见,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基于学情的,学情需求决定了这节微课《〈行路难〉用词特点》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咬文嚼字,体会和领悟夸饰这种修辞所带来的表达效果,以小见大,体会进而领悟李白华美夸饰、跌宕起伏、自由开合的诗歌风格。
第二步:“过程与推进”。由几个逐层深入的问题构成教学活动过程:这首诗哪些诗句、哪些字词体现了诗歌华丽的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描绘了这一华美奢侈的场面?什么是夸饰?夸饰和夸张有何不同?在推进的过程中,观察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在学生难以理解“樽”“清酒”“斗十千”的词义与内涵时,通过提问、换词、图片展示、说文解字、助读资料等不同方法,鼓励、引导学生学习“华丽”的用词特点,在学生已知“夸张”修辞的基础上通过助读资料,学习“夸饰”的修辞知识,从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步:“课堂小结”。在完成教学内容小结的同时布置作业。用今天学到的方法,鉴赏《将进酒》,完成一份500字左右的鉴赏小文章。《将近酒》与《行路难》的用词特点都有“华丽、夸饰”的特点,赏析类小文章的书面作业,让学生将所感、所思汇聚于笔尖。读写结合,通过作业布置,既检测、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对知识进行了迁移与拓展,也可以让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再次检测学习结果。
综上所述,常见的语文教学流程驱动有“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之分。在以核心素养培养为语文课程目标的今天,课程设计理念主要是“学生中心”的价值取向。判断一节课的教学流程是不是“学生中心”的,可以依据以下三条标准: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入手,观察、分析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组织;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观察、分析和研究教学流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推进;从学生的学习结果入手,观察、分析和研究教学流程中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从中判断教学流程的驱动机制,是否真正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而驱动,以此来观察和分析语文教学案例,教学流程设计的有效密码也就迎刃而解了。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