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涉及面极广,有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仪制度、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划分、古代的时间、科举考试、饮食、音乐等,涉及我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都单独设题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中明确列出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一考点,从2008年到2021年的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中,均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相应的考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备考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搜集、整理、识记和理解。
近三年古代文化常识均单独设题:
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1题、卷Ⅱ第11题、卷Ⅲ第11题共考查了12个与古代文化知识有关的词或短语:诸子百家、诏令、礼乐、就国、缪公、汤武、变法、黥、殷纣、武王、三晋、令尹。
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1题、卷Ⅱ第11题、卷Ⅲ第11题共考查了12个与古代文化知识有关的词或短语:主司、殿试、司农、当轴、方士、保任、禁中、四六之制、太守、立嗣、周公、居摄。
2021年全国甲卷第11题、全国乙卷第11题考查了8个与古代文化知识有关的词或短语:衅鼓、庙社、闰月、辎重、犯颜、抵极刑、减膳、大理丞。
一、立足文本,重视积累,夯实基础
纵观近三年的古代文化常识题,考查的范围虽广,但大多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的内容,绝大多数都能在教材中有据可依,在史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也就是属于《考试大纲》所强调的“常见”。例如,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1题“黥”与2021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抵极刑”,这两个考点都是关于古代刑法的,如果我们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讲到“臣请就汤镬”的时候把古代常见刑法熟记,在遇到这两个题的时候就轻松得多了。
对史传类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和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分类梳理,并且追求精准的记忆,这是解答“古代文化知识”类考题的基础和关键。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要遗漏每一个小的知识点,课堂的讲解尽量有趣又简洁,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讲到韩愈的字“退之”,可以给学生讲讲韩愈的生平经历和他与卢氏小姐的爱情故事,继而引出“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的金玉良言,这样一来,韩愈的名和字的来历学生必然记得牢。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名字有没有什么美好的意义,也让学生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名字的来历都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再如,讲到天干地支的时候,有学生说自己分不清什么是天干,什么是地支。那联系我们现实的生活,可以告诉学生十二地支对应着我们的十二生肖,十二生肖都是在地上跑的,所以天干就是十个,地支就是十二个。
古代文化常识虽说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有些不常用的或者没有传承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在积累的时候多多鼓励学生,多点耐心,学会把零碎的知识点分类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构架。在复习备考时,也有必要将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散见于各篇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个系统的整理归纳。
二、适当拓展,注重延伸,由点及面
高考所考的古代文化知识,也有部分超出课本范围的,因此,在复习备考时,除了系统地梳理课内古代文化知识外,还应适当地稍加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这项工作平时授课过程中就要注重。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句“寂寂人初定”,“人定”这个知识点比较细,很多人容易忽略,但此文中还有一句“人约黄昏后”中的“黄昏”与“人定”都是属于古代十二时辰的知识点,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将古人的十二时辰制与十二地支和今天的二十四小时计时制对应起来,再延伸一下,天干地支纪年法就可以在这一课里形成一张知识网。再如,读《陈情表》,大文豪苏轼评价“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落泪者,此人必不友”。此文表达的孝情感天动地,可在此篇讲解中加入《二十四孝》的故事,也可以融入新时代特色讲解新二十四孝,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常规教学过程中,遇到此类有外延的古代文化知识要适当延伸,横向纵向,争取把平时所遇到的知识点都结成一张小网,待到复习备考时,一张张小网结成一张大网,将《考试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一网打尽。
三、回归文本,融入语境,前后分析
古代文化常识在高考语文的考查不是简单机械的知识记忆性考查,题目的要求一般都是“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就说明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立足文本的。做题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模棱两可的答案,拿不准的时候我们可以回归文本,把这个词语带到语境里去理解,也许会找到不一样的突破口。
2021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1题的B选项考查“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回归文本“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裴仁轨所犯罪行较轻而判处极刑,极刑就是死刑,“抵”就是“判处”的意思,在这里并没有将尸体示众的意思。2019年成都第二次诊断测试第11题文化常识考查“漕运,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措施,在文中指通过海道运输粮食来供应军需”,这个选项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回到原文“复从李符督荆湖漕运”,既然是“荆湖”,那就只能是河道而不是“海道”。
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对文化常识的考查虽然只是一个词语的解释,但命题者是站在文言文阅读整篇阅读的高度上来命题的,这个词语的解释离不开文本的理解,联系上下文,有时会对词语本身有解释,有时候文本内容会有一些明示或暗示。命题者有时会在词性理解方面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文化常识的时候要有文本意识,能够整体兼顾。
四、明确陷阱,联系现实,找准策略
分析现有高考试题及模拟试题,题干表述均为“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加点的词语”就是涉及古代文化知识的关键词,“相关内容”是对这个关键信息的解说,这个解说可能在文中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还要依靠平时积累来理解文本之外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再来判断解说的正误。而“不正确”的选项解说往往有陷阱,总结起来,常见的陷阱有以下几种:
第一,扩大范围。例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时,说有时也可以指其他儿子。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1题C选项“禁中”,本是封建帝王所居宫苑,扩大范围时说成“皇家宗族所居之处”。
第二,张冠李戴。平时所遇到的各类模拟题中对“庙号”“谥号”和“尊号”的解说经常会被混淆。例如,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第11题C选项“令尹、京兆尹”,“令尹”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衔,掌管全国军政;“京兆尹”是主管京城的官员,而不是选项里所说的“是知府的简称”。
第三,无中生有。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第11题的C选项“近侍”,“近侍”是左右侍从的人,多指在帝王身边侍从的臣子。他们的职位未必就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未必就很大。但是选项却说“他们不仅职位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这就属于无中生有。
除此以外,古今混淆、跳脱背景、偷换概念、曲解文意也是古代文化常识考查中命题者常用的陷阱,我们在平时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归纳陷阱的种类,要特别关注出现现代汉语或者现代用法的词语的选项,关注出现并列词语、短语的选项,关注出现内容相近或相反的选项,关注出现多个概念交叉的选项,用平时掌握的知识排除有把握的正确选项,逐步缩小范围,识得陷阱,找出错误选项,得到正确答案。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考查有助于检验我们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反过来,积累丰富的文化常识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古代文言文,感受古文的魅力,学习古人的智慧,關键的是能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我文学修养,培养内外兼修的人文精神和品格。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