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霞
“你希望开学吗?新学期对学校有什么期待或希望?”今年秋季开学,面对媒体记者随机采访,一个小女生的答复直接干脆:“随便。”“不知道。”“没有希望。”问答持续几个回合,小女生始终淡定如初,丝毫没有理会记者的循循善诱,直至双方无言以对。排除自媒体拍摄搞笑视频的可能,原本衣食无忧的花季少女,却在新学期之际,难掩满脸疲惫、应答万念俱灰,犹如花蕾尚未绽放就将凋零。难怪网友们心疼感叹:“假期肯定太辛苦,凭啥对新学期抱希望。”
无独有偶,近日,火爆网络的一篇“牛娃之殇”,也戳中不少网民内心的痛点。一个懵懂无知的幼童,为备考当地民办小学招生考试,提前三年就“抢跑”于各类培训班。面对奇葩面试和不足5%的录取率,牛娃不仅未能如愿,还因长期身心压力过大,患上慢性神经障碍疾病。案例看似极端,却是年复一年择校抢跑中孩子们身心受损的缩影。
国人自古崇尚苦学。“悬梁刺股”“凿壁借光”,以苦做楫、泛舟学海的学风源远流长。虽经时空穿越、知识迭代,与苦学相伴的择校抢跑、升学竞争日趋激烈、层层加码,使不少学生的身心健康过早亮起红灯。数据显示,全国67%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2.7%;三至四成初高中学子患有心理疾病。青葱岁月就身心俱疲、畏学厌学,也为终身学习埋下隐患。
今年9月,旨在减轻学生校内外学业负担的“双减”新政如期落地,系列配套的組合拳精准到位、环环相扣、双线治理,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公平教育环境。更为实锤的是,新政实施被国家纳入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对标对表层层跟踪督办,如此硬核的综合问效堪称史无前例。
不同寻常的新学期,让不少焦虑的家长终于松了一口气。周末的路线图开始从培训班转移到运动场和公园,让孩子健身快乐接地气;有了“5+2”课后服务,许多父母不再为督促检查家庭作业而“鸡飞狗跳”。然而,就此预判学子们能“喜大普奔”地弃苦从乐,恐怕为时尚早、过于乐观。
有媒体就报道,被包装成“新家政”的住家教师正悄然渗透中层家庭,月薪过万、专管孩子教育。同时,“一对一”耳提面命,居家转移、游击式补习等新招频出。尽管相关部门明察秋毫、见招拆招,但从校外培训改弦易辙隐形变异,到焦虑家长囤课、囤教辅,足以可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同赛道比拼较量远未平息。
“减负减负,后果自负。”较量的焦点在于“双减”后的学校教育,是否能应对高考指挥棒的考验。相较而言,苦学虽苦,或许苦尽甘来成为“人上人”。然而,若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不惜丧失“好奇、探究、兴趣、质疑”等潜质,则是家国的不幸。且不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缺乏创新基石做后盾,何以担当民族复兴伟业?
“把学习内化为一生的追求”,芬兰的教育理念深得民心。据悉,芬兰中小学资源均衡,没有名校可择,没有公开的考试,偶尔的测验仅为了解学习进度。为鼓励学生探索、保持对学习的好奇,不同学科教师都会扮演倾听者、支持者角色,帮助学生释放潜能、找寻最适宜的成长空间。作为仅有500多万人口的北欧小国,芬兰曾在PISA测试中连年傲视欧美“群雄”,在科研领域也不乏领跑全球的贡献。有研究表明,快乐与公平,正是芬兰教育屡创佳绩的公开秘密,是教育让人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发挥。
芬兰的教育理念和精耕细作的成功实践,于现实国情下变现操作恐遇水土不服,但其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如涓涓细流般浸润生命成长,却诠释着“双减”新政蕴含的家国情怀。由苦变乐的教育,需要继续完善顶层设计,需要学校教育主阵地提质增效,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长。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让乐学成为最大的赢家,才是国运所系、民之所安。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