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思政”的美育新思路

2021-12-15 16:40李孟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50期
关键词:思政辅导员育人

李孟悦

[摘           要]  在艺术类院校中,思政育人不乏形式的多样,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教育活动真正感知、感悟、入脑、入心,知行合一。

[关    键   词]  艺术+思政;大思政课;以美为媒;沉浸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226-02

一、“艺术+思政”美育现状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由此可见,系好青年大学生人生第一颗“扣子”首先要“量体裁衣”,用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方式打开价值观教育的大门,从而在过程中润物无声,真正入脑入心,这才是思政教育活动组织策划的核心。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将艺术与高品质生活需求链接,增强文化自信,对当下的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艺术类高等学府,这个目标的实现也不再仅仅是思政辅导员“一肩挑”,而是一堂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三位一体”的大思政课。同时也有效避免以前教书的不育人、育人的不教书的两张皮现象,这也是目前学生最认可、最行之有效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

二、实践特色

(一)线上结合线下

“以美为媒”,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当前,“云端”科技的开发使教育平台百花齐放,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大部分资讯都来自互联网平台,例如微博、Blibli、抖音、视频号、微信公众号、App、网站等,前四个偏向于综合信息的交流和收集,后三者更偏向于专业信息的检索。掌握学生中的主流媒体并善用之就等于占领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制高点”。

目前,大部分艺术类高等院校都选择创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抖音平台用于宣传学术资讯、先进思想、典型人物、传统文化及理论知识等信息。很多艺术院校除了教学平台的创新和开发以外,还围绕各自学科特点开展了多样的、有趣的、贴近学生的主题活动。例如祖国发展歌曲的编写、电影的制作、海报的设计等。在这个新时期,艺术类高校的师生用艺术的语言为时代讴歌,为社会弘扬正能量,为时代发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成果能够在社会媒体、组织或政府官方宣传媒介中呈现、转发,能够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这种无声的回馈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和动力,在学中做,在做中入脑入心就是思政教育最好的成效。

(二)理论结合实际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所院校以主题党日活动、重大纪念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消化吸收先进思想和理论知识的精神内涵。比较常见的理论学习形式有:专题讲座、辅导员领学、学生自学,例如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围绕“四史”开展主题讲座,将“四史”学习与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结合,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还有不少大学生调研团到红色教育基地参与乡村振兴,将所学转化为社会服务的效能。

(三)被动转为主动

随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思政教育模式的不断深挖、实践,如今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也不再是教师主导,而是由学生作为“导演”,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知识的汲取到最终的呈现。不少高校已经率先做出了思政教育的创新,结合专业课程完成主题明确的“一台戏”“一首好歌”“一部微电影”“一场展览”……如今的“95后”“00后”性格更加张扬,找到发力点,给足学生“戏份”,才能够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让教育成效事半功倍。

在建党百年之际,很多高校开启了“青年说党史”的专题微课,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群体为授课人,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学生自主投入研究、备课、说课的全过程,由被动听取转为了对知识的主动掌握。

(四)单一转为联动

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是辅导员引领学生学,自“大思政”提出后,思政教育不再是“两张皮”的现象,而是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思政教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将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组团,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艺术类高校的辅导员开始主动学习自己所带学生的专业特质、特点,在社会实践、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项目中寻找与专业的连接点,整合各类资源为学生未来链接社会出谋划策。

三、育人特色

(一)“命題作文”式的开放育人思路

不束缚学生的天性,给予创新空间是“艺术+思政”的最大育人特色。用“命题作文”的形式开展思政活动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方式——辅导员在其中的角色就是确定基调,给予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实践的资源及空间,确保活动方向不跑偏,活动结果有成效。而学生都是答题人,他们可以自由答题,只要不跑题、题材不限,自由发挥。例如表演系的各种舞台剧,学生自己既是编剧也是演员,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学生乐在其中,体验着非自己专业的乐趣,而主题教育的内涵在编排的过程中也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二)“一专多才”的育人目标

将主题活动与培养综合能力相结合。大学学习的过程,是知识汲取的过程,也是立德树人的过程,更是未来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组织策划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等,思政活动是最好的载体。

艺术离不开生活,所以在教学中应多开展实地调研,将调研转化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驱动力,在过程中,学生通过沉浸式的调研经历,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在锻炼组织管理、创新创造、应变、资源整合等综合素质,对学生全身心的成长有着极大价值。

四、成果特色

“艺术+思政”开放的育人特点注定了它的深度、广度和包容度,其成果的呈现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都是饱含思政因子、传播正能量的,但是學生是否能够真正感知、感悟、入脑、入心从而做到知行合一,还需要不断掌握学生的发展规律,再次反复实践、不断探索。

(一)丰富的“资源图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多年的不断探索让“艺术+思政”有着丰硕的思政教育产物,也挖掘了一批能为今后所用的资源,并且在对外宣传的梯队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立与社会机构、政府、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旋律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二)上升的社会关注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一枝一叶总关情,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既是方法论,又是世界观,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艺术+思政”不是封闭的校园思政建设,而是开放的链接社会的育人模式。目前看来,结合时代和主流价值观特色的思政成果如今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自信的文化站位

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革命先进文化的自信。前者是历史条件和历史依据,后者则是伟大的现实实践。艺术是为社会服务的,“艺术+思政”的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其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展现思政的内容,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创新特色

通过“艺术+思政”推动学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拓宽育人方式,联动思政教师、辅导员及专业教师三重资源。

“艺术思政”创作团队靶向性创作,联动的政府、社会、学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协同创新,形成品牌影响力。

“艺术+思政”提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艺术和思政融合为手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爱党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爱国主义思想、综合素质培养、服务社会为目标,用艺术丰富思政,用思政引领艺术。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融合思政因子,强调课程思政,发挥思政在艺术教育中的引领作用。用专业的技能来完成育人的活动,是“艺术+思政”活动最大的特色,把育人与专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避免了以前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各自为政、相互扯皮的现象。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思政辅导员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高校辅导员所需素质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