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静
[摘 要] 中国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一个核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以此为理论基础,根据上述总体框架,主要针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受劳模文化、工匠精神等多种多样劳动教育培养的形式,进一步提出现阶段学生的具体表现和要求,建立大学生劳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各项指标;再通过多种科学研究办法,对劳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概念进行初步界定,进而构建大学生劳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以期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拓宽视野。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发展核心素养;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162-02
国内外当前教育大多只关注小学生的劳动教育,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得不到重视。在我国,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逐渐被重视。广大教育学者虽然对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加以肯定,也仔细研究了劳动能力与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高校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等体系分散和单一的现象,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正向推动作用没有真正得以实现。我国教育科研工作者对学生劳动能力核心素养的研究仍处于相对匮乏的阶段,只是从学生基本劳动知识与能力等大框架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并没有进行科学、系统、完善的评价,也就是说当前的大学劳动教育现状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中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目标。因此,研究确定行之有效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把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从学生和教师代表两大主体视角,分别就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各项二级指标进行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以“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为主题词,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搜索整理本研究所需要的各种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设计各项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并发放给10位教师代表,将各项指标需求程度调查问卷分发给1000多名学生代表,邀请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多领域代表,测评他们对各项指标选择与否的必要程度,并对此调查问卷的效度进行测试,如果选择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完善或较完善的选择率较高,则表明问卷有较高的效度。同时,采用“重测法”测试问卷的信度,在这里用数据的一致性系数联合测试两次调查结果的一致程度,本研究也得到较高的信度,切实保证了研究的有效度和可信性。
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22.0软件对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分别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分析等工作。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劳动教育名词界定
“核心素养”一词,最早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理事会在其研究报告中提及,该报告强调,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是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完成各项工作所必需的基本品格和主要能力。由劳动教育的长期性、多维性和融通性所决定,劳动教育是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工程,因此,发展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即将被赋予新的价值与意义,以发展核心素养培育为基础的学生劳动教育的培育重心已从“体力教育”逐渐转化为“能力教育”。这一历史性转变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贴合学生成长实际。因此,加强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多元化融合,必须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出符合时宜的转变。
(二)核心素养评价的质量标准
评价质量观:強调本研究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评价过程的学习意义;需要多维度、多元化的调研与信息收集,强调过程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内容:加强对任务分解和行为描述走向对劳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整合性、情境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关注;不同角色的站位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如何客观、公平、全面地理解与执行是此项研究的重大工程。
评价范式:由单一测试走向多元整合,也是由理论逐渐走向实践的过渡方式。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的选取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对劳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列举了大学生劳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5个一级指标:A01劳动基础与分类、A02劳动素质与技能、A03劳动价值与认知、A04身心健康和A05社会适应,同时初步整理了30项二级指标,构成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初步评价指标体系。
A01劳动基础与分类:B01体力劳动、B02脑力劳动、B03创造性劳动。
A02劳动素质与技能:B04一般技能、B05专业技能、B06应用性技能、B07劳模文化、B08工匠精神。
A03劳动价值与认知:B09劳动习惯、B10劳动态度、B11劳动思维、B12劳动情感、B13劳动能力、B14劳动价值观。
A04身心健康:B15体能较好、B16身体机能水平高、B17抵抗疾病、B18心理健康、B19智力正常、B20良好情绪、B21良好情感、B22意志品质、B23健康个性。
A05社会适应:B24问题解决能力、B25人际关系和谐、B26竞争意识、B27协作精神、B28抵抗挫折能力、B29多元社会意识、B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
(1)教师角度。在教师群体中(调查对象主动力),通过问卷调查及訪谈的形式,调查以上二级指标的选择度与必要性;此外,还可以调研有没有必要标准的遗漏与补充。
(2)学生角度。目的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评价内容的需求(调查对象被动力);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对评价目的和方法的需求,让学生充当主人公,深入了解自己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与方法。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教师指标:回收率、满分率以及有无关键指标补充;统计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会根据教师的积极性系数、教师权威程度、教师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本研究尽量选择资深且配合意愿强烈的代表。
学生指标:选择率以及有无关键指标补充。统计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因学生群体的专业领域、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学生群体的意愿强弱等不同而有所改变。因此,尽量选择多专业领域、多性格、年龄跨度大且意愿较强烈的学生代表。
证明此调查结果是否具有广泛性的重要指标,称为回收率;选择“很重要”的调查目标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称为满分率;选择“很重要”与“比较重要”的调查目标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称为选择率。本研究在保证此研究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之外,将不再把选择率低于70%且满分率低于50%的指标作为首选项目。因此,淘汰B07劳模文化、B08工匠精神、B13劳动能力三项指标,保留5项一级指标和27项二级指标,构成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能力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A01劳动基础与分类:B01体力劳动、B02脑力劳动、B03创造性劳动。
A02劳动素质与技能:B04一般技能、B05专业技能、B06应用性技能。
A03劳动价值与认知:B09劳动习惯、B10劳动态度、B11劳动思维、B12劳动情感、B14劳动价值观。
A04身心健康:B15体能较好、B16身体机能水平高、B17抵抗疾病、B18心理健康、B19智力正常、B20良好情绪、B21良好情感、B22意志品质、B23健康个性。
A05社会适应:B24问题解决能力、B25人际关系和谐、B26竞争意识、B27协作精神、B28抵抗挫折能力、B29多元社会意识、B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总结与展望
作为劳动模范的摇篮,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我校在劳动教育教学中的一大实践举措。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品格与重要能力为目标指向,以顶层设计等为理论依据,构建劳动认知、技能素养、劳动价值观等多重维度下的劳动教育核心架构与体系,以期为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提供视野和创造参考价值。本研究初步整理出的5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只是一个简单的基本思路,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与完善,也期待更多研究学者的调查与分析。与此同时,培育要想落到实处,还必须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法,例如通过完善理论学习、充实实践活动、强化技能锻炼等具体手段,最终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新教育,2019(17).
[2]章冬杨,吕中凡.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4).
[3]张园园.整合劳动教育 培育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6).
[4]秦婧.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2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