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产出导向法的融合及其教学实践

2021-12-15 14:21区高洁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课程思政

【摘 要】本文论述课程思政与POA在育人理念方面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与POA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与POA共同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以“英语辩论”课程为例,从驱动、促成、评价等方面提出课程思政与产出导向法相融合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 产出导向法 英语辩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092-04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是近年来教育界在教书育人中探讨的关键词,是当代教师在教学一线中所承担的神圣使命。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简称POA)认为,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我们不能将教育对象视为流水线上的产品或听任摆弄的机器人”,“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就需要顾及人的智力、情感与道德等各个方面”。因此,POA的育人理念与《指导纲要》所强调的课程思政“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十分契合。

对英语专业课程而言,教师不能把英语仅仅作为语言工具,不能仅仅教学生如何使用该工具。2019年,曾艳钰在解读《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时指出,“英语教育在本质上是人文教育,需要强化人文学科专业属性,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人格塑造相结合的全人教育,重视学生的反思能力与思辨能力”。如果英语教学仅仅是实现其工具性的教学目标,那么英语教育就偏离了全人教育的本质,与课程思政的理念背道而驰。

因此,课程思政和产出导向法相融合,可以作为实现英语教育本质—— 全人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分析课程思政与产出导向法在育人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师地位三方面的一致性入手,发现课程思政与产出导向法是同向同行的。将课程思政和产出导向法相融合,有利于凸显“英语辩论”课程的人文属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辩论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思政与POA的有机融合

(一)课程思政与POA在育人理念方面的有机融合

一是POA提倡的“学习中心说”虽然与目前流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同,但仍然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中心说”主张“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学习者要进行有效学习,必须在课堂上将其进行准确定位。在课堂上若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的兴趣来决定教学内容、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决定教学进度、由学生掌控课堂话语的主导权,那么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难以完成,学生也很容易陷入无效学习的困境中。然而,“学习中心说”把学生置于有效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才更能发挥主觀能动性有计划、有组织、有效率地学习。

《指导纲要》指出,“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虽然提到“坚持学生中心”,但是重点强调的是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产出为导向,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课程思政提到的“坚持学生中心”的实质,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绝对的中心地位,也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绝对的主导权。“坚持学生中心”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提升学习的效率。课程思政与POA的“学习中心说”主张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达成一致。

二是POA倡导“学用一体说”,“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一切语言教学活动都与运用紧密相连,做到‘学与‘用之间无边界,‘学与‘用融为一体”。POA坚持在课堂上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输入性学习和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两者之间有机联动”。

《指导纲要》既突出输入性学习的重要性,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强调产出性实践的必要性,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坚决防止输入性学习和产出性实践的割裂和分离。因此,课程思政与POA“学用一体说”理念是统一的。

三是POA的“全人教育说”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是同向同行的。在本文引言中可以看到,两者都强调育才与育人必须融为一体。两者都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还能够树立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品格。

(二)课程思政与POA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有机融合

由于课程思政与POA在育人理念上能够进行有机融合,那么在教学内容方面,两者也能做到有机融合。《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于POA教学理论主张全人教育,在其教学流程的三个阶段,即驱动、促成和评价环节中,可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在POA教学环节中植入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及其精神内核,可以达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学目的。在驱动环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能够塑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材料,或者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的材料进行产出活动;在促成环节中,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筛选国际时事、国家政治、社会热点等语言材料,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家国情怀;在评价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辩论等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共同学习、互助合作的精神。课程思政内容与POA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可以使POA的全人教育的理念发挥到极致。

(三)课程思政与POA共同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POA教学理论反对教师在课堂上被边缘化,主张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引领作用,促成实现有效学习的目标。在课程思政的指引下,广大教师将自觉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一线教师通过各种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参加有关思政育人的学习和培训,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因此,具备育人能力的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准确把控教学的方向、内容和方法。

二、课程思政与产出导向法相融合的教学实践

“英语辩论”是我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对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要求较高。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高学生在公共场合的英语辩论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做到富有逻辑性、策略性,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思辨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本文以“英语辩论”课程教学实践为案例,将课程思政和POA教学理论进行深度融合,探索实现英语教育本质的有效途径。

由于POA教学理论将教学流程分为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阶段,本文就从三个教学环节陈述“英语辩论”课程中Refutation(反驳)单元的教学实践。

(一)驱动

按照POA教学理论,驱动环节是整个教学流程的第一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尝试完成产出任务而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产出意愿。驱动环节需要设计交际场景,而场景的要素包含话题、目的、身份、场合。

笔者在讲授Refutation(反驳)单元时,将驱动环节设计成学生两两对话的形式,结合课程思政,选取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材料,设计的场景如下:

Student A:You and your classmate are discussing what you are going to do together during the coming weekend. Your friend prefers to do the part time job in a company to earn some money. You prefer to be a volunteer in a nursing home. You try to persuade each other by giving various reasons. Remember you will initiate the conversation.

Student B:You and your classmate are discussing what you are going to do together during the coming summer vacation. Your friend prefers to be a volunteer in a nursing home. You prefer to do the part time job in a company to earn some money. You try to persuade each other by giving various reasons.

该场景属于对未来(即将到来的周末)可能发生的事情的谈论,其话题是讨论周末要做什么,A同学想去养老院做志愿者,B同学想做兼职挣钱;目的是劝说,双方给出各自的理由,劝说对方,同时对对方的观点进行适当的反驳;涉及该场景的两个人均为在校大学生;属于非正式场合的对话。因此,该场景符合POA驱动环节中的场景要素要求。

在学生准备三分钟后,笔者随机邀请三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四分钟的对话展示。从学生产出看,只有一组学生能够做到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但也只有一句话而已。而在其他三组学生的产出中,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并没有形成交锋,就好像各自轮流交替演讲,达不到交际、劝说、辩论的目的。此外,扮演角色A的学生,所陈述的观点集中在“乐于助人”“尊老敬老”“丰富课余生活和人生经历”;扮演角色B的学生,所陈述的理由集中在“增长见识”“从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为家庭分担经济压力”“有利于将来就业”。

笔者对三组学生对话分别点评。为了深入进行思政教育,笔者邀请学生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引导学生从“感恩社会、回报社会”“肩负社会责任感”“实现个人价值”等角度丰富角色A的观点。针对角色B,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也提出了“培养经济独立”“有助于适应未来企业内部的竞争”等方面的理由。另外,笔者也由此产出活动,引出如何进行反驳的授课内容。学生由于经历或观摩了三组对话的产出,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驱使他们对“反驳”学习的渴求。

(二)促成

促成是POA教学流程的核心环节。促成是否到位直接决定POA教学的成败。促成环节不是单纯的“输入”或者“输出”,不能仅仅是教师在灌输知识,也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开展说、写、译活动。实际上,POA促成活动打破了“输入”和“输出”的界限。整个促成过程应体现“学用一体”的概念。因此,促成環节要求学生边学边用,输入与输出及时对接,避免“上节课学,下节课用”“今天学,明天再用”的延时性。此外,促成的设计与操作还要符合促成有效性的三个标准,即精准性、渐进性和多样性。

首先,笔者通过播放微课视频,向学生输入“反驳”的定义、方法和步骤。其次,通过讨论和评析教材中反驳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反驳方法和步骤的理解。最后,笔者发放练习材料,让学生针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反驳练习。

结合课程思政,笔者选取了“老龄化”社会热点作为文字材料。该材料如下:

Motion:We regret the rise of “DINK” family.(DINK:Double Income,No Kids.)

Proposition Arguments

(1)The country would be left behind in terms of growth.

The country needs a good supply of young people to run its economy and therefore support the elderly in their country. With no kids,the society would age tremendously with no young people to support them.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country would be halted and life would not get better for the people in it. For example,Japan has an aging population and now has lower growth.

(2)Young people are needed to change views of society.

Older people are usually much more conservative in their views as it is a norm. Changes are more likely to happen when the new generation receive more education and develop liberal ideas. The society will stay that way as there is less young people.

(该辩题选自2019“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华北地区总决赛的辩题,以上观点出自“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学术顾问郝晓威的分析)

练习材料的辩题为“我们对‘丁克家庭的增长感到遗憾”,并给出正方的两个观点:“国家将会在经济增长方面落后”和“需要年轻人去改变社会观念”。笔者要求学生站在反方立场,针对以上正方观点及文字解释,按照反驳的四个步骤来进行反驳。

从学生的口头产出看,学生基本掌握反驳的方法和步骤,说明边学边用、学用一体确实能够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然而,学生却表现出思辨能力的不足。笔者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实质来进行反驳。比如,“丁克”家庭的增长只是一个社会现象,国家经济的落后不能由某个社会现象决定,要抓住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将课程思政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紧密结合,实现隐性的思政教育。最后,笔者要求学生以书面表达形式,将反驳语言和内容完整地呈现出来。

同时,该促成环节也体现了精准性,即产出任务针对反驳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刚好对接输入活动;渐进性,即先输入后输出,先对反驳的定义、方法和步骤进行记忆和理解,后进行应用、分析和评价,思维层次由低到高,刚好体现了人类认知活动的六个等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多样性,即先后采用了视频、讨论、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的形式。因此,该促成环节符合POA促成有效性的三个标准。

(三)评价

评价虽作为POA教学流程的第三个环节,但可以贯穿在驱动和促成环节中进行。与普通的评价不同,POA的评价环节实际上是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其实施原则为:课前准备阶段要目标导向、重点突出;课中实施阶段要问题驱动、支架渐进;课后修改阶段要过程监控、推优示范。

按照师生合作评价的实施原则,笔者在课前准备阶段设计了“反驳”单元的产出任务的目标和评价焦点(见表1)。

根据设计好的产出目标和评价焦点,笔者在课中实施阶段邀请学生一起,针对前两项产出活动进行即时评价。在驱动环节的产出活动中,师生共同评价产出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拓展思维,分别增加了不少劝说对方观点,并且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劝说过程不能离开反驳,否则达不到劝说的目的。在促成环节的产出活动中,笔者邀请学生对照反驳的方法和步骤发表评价,并引导学生对反驳的理由进行深度思考,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原理,抓住问题的实质。

在课后阶段,笔者要求学生在第二个口头产出的基础上,完成书面产出,小组互评并进行修改,然后提交作业。笔者挑选出优秀的书面作业,并进行展示和点评,鼓励学生朝优秀的方向努力。

笔者在驱动和促成环节都进行了师生合作评价,有即时评价,也有延时评价。师生共同对产出活动进行评价,既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也能够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对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产生积极作用。

总之,深入分析课程思政与POA在育人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师地位方面的一致性,可以得出课程思政与POA能够做到同向同行的结论。笔者以英语专业核心课程“英语辩论”的教学实践作为案例,展示在“反驳”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采用POA教学理论,在教授知识点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了课程思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曾艳钰.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解读[J].外语界,2019(6).

[2]文秋芳,孫曙光.“产出导向法”驱动场景设计要素例析[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5).

[3]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8(7).

[4]邱琳.“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设计标准例析[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5).

[5]孙曙光.“产出导向法”中师生合作评价原则例析[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5).

注: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2019JGB433)

【作者简介】区高洁(1984— ),女,硕士,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责编 苏 林)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法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读写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信息化背景下POA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教学模式研究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浅论“产出导向法”研究及其应用
产出导向法驱动下的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