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涵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对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从课程建设、思政教师、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思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提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 思政课程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076-03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當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要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探讨如何提高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依据预定的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及内容,以引导和组织学生主动了解、参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的总称。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和教学内容的延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强调教师、学生主体、目的、手段、客体、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和选择最恰当、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满足办学目标定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思政类课程作为公共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进行的,体现出“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化、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结合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围绕国家每个时期的大政方针,培养大学生科学性政治思维最为行之有效的重点课程。
在课程教学中,多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教学”的形式,运用教师讲授、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课堂互动等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考试+课内外作业”的考核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同时,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要通过多维度、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
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思政课以课本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重心,以“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模式开展,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拓展环节。目前,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只停留在一般性的要求上,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课程安排、实施方案、资源配置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安排、场地、经费等多个环节,均需要细致周密的计划和组织安排,即使文件上有具体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也难以坚持,易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
(二)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职院校的专兼职思政教师队伍在不断壮大,在职称结构、学历层次上有很大改善,但仍缺乏有渊博知识及教学热情的大师级领军人物、卓越人才。有些教师缺乏学习研究,对社会上出现的重大事件及难点、热点问题没有及时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或见解不够深刻,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学习锻炼,使课堂讲解难以让学生信服,缺少生动性。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手段有待进一步拓展
从实践教学内容形式的角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挑战。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教材”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遵循,实践教学最好的“教材”就是“现场教学”。教学内容上,实践教学由于课程设计不系统不规范、合班授课人数过多、缺乏正式挂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等原因,制约了教师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教学形式上由于大多以“课堂理论教学+期末考试+课后作业”作为考核方式,往往容易忽略或不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即使开展实践教学,也多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此外,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不足、后勤保障不力等原因,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同时也挫伤了教师组织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关于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若干思考
(一)全方位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行之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该体系的探索和构建,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反馈,加强教学反思工作,可有效检验实践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后续组织学生实践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指导。例如,笔者所在的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基础课为48个学时,其中8个学时为思政社会实践教学,学生期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含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社会实践成绩和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具体比例为学生期评成绩=平时成绩×30%+社会实践成绩×30%+考试成绩×40%。学生期末考试统一采取闭卷考试。
2.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1+N”校内课堂教学活动体系
依托课堂形成“1+N”的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以理论宣讲活动、微视频展示、演讲比赛、辩论赛、红色经典赏析、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等方式开展教学。如基础课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给学生讲授“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知识的同时,结合“12·4国家宪法日”“学雷锋活动月”,组织学生开展学法用法类的课前“精彩两分钟”展示、法律咨询自愿服务及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可参与、可体验、可视化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法律体系和相关法律常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构建“自建+共建”“自主+共享”的实践基地建设体系
依托社会场馆建设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体系,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如依托校内思政主题教育长廊、虚拟仿真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打造校内自建基地+地方军事博物馆、城市规划馆、纪念馆、禁毒基地等共享实践基地。整合红色资源自主打卡的实践教学点+共享课程思政实践基地的“自主+共享”实践基地,通过大学生讲思政课、法律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比赛、学生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志愿服务、外出参观考察、民族和传统文化欣赏、课外阅读等形式,逐渐形成由“自建+共建”“自主+共享”四类实践基地組成的思政课实践基地体系。
(二)多渠道、全方位提升思政教师综合素养
1.把握好“六要”要求内在逻辑,多渠道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师队伍提出了“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六要”要求,这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核心素养的精辟概括,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在思政工作实践中,可从教师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等方面,多维度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基础课”教学中建立健全思政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遴选学术带头人、课程建设负责人担任集体备课牵头人;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培养和提高机制,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对青年教师、新任课教师全面实现“以老带新”,发挥高水平思政课专家、老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
2.拓宽综合素质提升途径,为思政教师创造提升空间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思政课,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这个“关键少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从“三教改革”的角度而言,教师的政治素养、业务素养、人文素养等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师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笔者所在的高校,对思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强化对思政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推荐思政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学习、进修、社会实践、学术交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等。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对思政教师职责、发展动力、政治情怀、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开展了多样化的实践验证,旨在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高职学生听课普遍存在“以兴趣为导向”的倾向,对传统的、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比较排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编排PPT,融入各种教学资料,将重点、难点渗透在具体、灵活、生动的案例中进行讲解。如在教授“弘扬中国精神”知识点时,要使学生深刻认识“什么是中国精神,大学生为何要弘扬中国精神以及如何弘扬中国精神”。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可以预设讨论题,让学生讨论:近代中国为什么会遭遇百年国耻?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为什么失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南疆保卫战、两弹一星……靠什么取得成功?新时代大学生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开展情景式的引导思考、讨论、答疑、补充、总结,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教学法
基础课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学生身边发生的、耳熟能详的事例充实到教学中,通过体验探究、知识拓展、图文教学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多种探究活动。如在教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通过“守岛英雄王继才”“中科院院士李小文”等案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如何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3.实践教学法
基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在开展整个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要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投身实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问题展开。如笔者所在的院校,在结合学校“生态 人文 科普”为主题的绿色大学建设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提出并开展了“七个一”(建设一个思政教育媒体矩阵,拍摄一部微视频,一次特色主题活动,一次主题教育,一封家书,每次课前一次“新闻十分钟”,每学期一次“我上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资源,开展混合式的教学,对大学生开展可参与、可体验、可视化的实践教学,师生进行“教学实践+理论提升+教学再实践+理论再提升”,以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优化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从目标定位、教学形式内容、资源整合、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保障体系建立等方面多维度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原则,开展大学生可参与、可体验、可视化的实践教学,以期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一博.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注:2020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可视化教学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七个一模式研究”(2020LSZ029);2021年度中共广西区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项目“推动课程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桂宣字〔2021〕2号)
【作者简介】李丽娜(1983— ),女,仫佬族,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理论。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