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 刘毅 汤烨勍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目前,各个城市都在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和社区共建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对文化服务需求的增加,公共文化服务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将结合上海的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解决路径。
一、上海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区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上海各级管理部门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度重视,各社区、活动中心都为居民提供了多类文化活动场所和较好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包括图书馆、活动室、教室、展览厅、小剧场等。社区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类别较多,活动频率较高,一般每个街道每年都有200多场文化活动,主要服务对象为退休居民、白领、青少年。不仅如此,随着政府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相关的活动场所和设施正向智能化、标准化趋势转变,如各街道图书馆已建设一机一合一平台,提供自助还书、电子书下载阅读服务,从而激发公众的阅读热情。然而,面对日益变化的群众需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依然有需要提升的空间。
首先,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居民层次不一,对文化服务的内容要求也会不尽相同。如退休居民主要喜欢戏剧、养生、唱歌等;白领喜欢提升人文素养和生活艺术的活动,如插花、手工制作、中医、服饰文化等;青少年则喜欢有趣、有创造力的活动,如卡通、模型等制作。目前大部分文化活动仅限于满足居民的一般需求,在文化、审美的多层次需求满足和培养方面存在不足。
其次,大多数活动存在同质化问题。虽然各街道每年都围绕市区管理部门的规划制定计划与实施重点项目工作,如每年的323市民文化节、2019年的垃圾分类、70周年国庆等,并已建立一些重点特色活动项目:如漕河泾街道的“大家”系列活动,有沪语学堂、地方戏曲、音乐工作室、非遗绒绣工作室等;江宁路街道的“乐宁”系列活动,有乐宁梦想舞台、乐宁小区学堂、小区运动会等,但大多数街道反映开展特色活动不易,需要加强文化创意力量。据调查,社区青少年需要丰富课余生活、发展兴趣特长、进行文化熏陶的活动,社区白领更偏好参与排解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和提升人文素养的社区活动,居家老年人有更多宽裕的时间,更容易投入到社区活动中,喜欢益智、健康又快乐的文化活动,希望通过文化学习活动丰富老年生活。
第三,公共文化服务的惠及面不足。虽然政府在社区文化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与人力,街道管理层和工作人员积极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但参加活动的多为居民积极分子,受众面较为狭窄;活动在内容、形式和手段上还有待改进,且目前社会多方力量整合介入不足,列入政府供采购的服务组织中,入选组织和项目的比例偏低(约为6%)。
第四,培养群众有偿购买服务的意识需要加强。通常情况下,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和街道拨款,有时候也会对参与的居民收取10~20元的入场费。调查发现,居民对于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参与率较高,而对于收费的项目,则人数较少,居民对于购买文化服务的意识还需增强。
第五,公共文化服务在社区建设的考核标准中占比小,影响文化服务的提升。上级部门每年对街道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进行考核:如项目经费、工作实绩、标准化管理、人员考核、公共卫生保障、活动开展状况、设施功能提升、社会组织、组办承办区级市级的活动、参加区级市级的得奖情况、文艺创作等,其中文教体卫在考核中只占5%,文化服务占2~3%。不仅如此,参与社区服务管理的只有少量的事业岗(主要管理成员)和大多数的社工岗(工作人员)。社工人员通常身兼数职、力不从心,缺乏专业化培训,从而降低了社区的服务质量。
第六,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目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居委会干部们在社交群里进行告知,二是在活动中心门口信息栏内张贴通告,三是利用社区、街道的官方公众号平台、小程序等对相关活动进行预告与报导,缺乏通过纸媒、电视媒体和街道活动中心展示等媒体的宣传报道。
二、多管齐下,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与提高
一是要适当提高文化建设的考核比重、增加标准制定的灵活度、建立多层次的管理机制、扩大多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面和量。社区的文教体卫服务与居民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社区公共文化是普及与传播文化、建设新时代文化的基础阵地,也是推动社区共享共建的实践基地。中共十九大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动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今后文化发展目标。因此在具体落实方面,应该给予文教体卫更多的支持,建议提高文化建设的考核比重。
适当增加标准制定的灵活度。在活动场地、经费、面积标准等方面应根据各街道的情况进行调整,避免一刀切。对于场地不足的居民区建议鼓励利用空闲的公共休闲地或周边大型园区的场地开展活动,既解决场地问题也可与园区互动交流。经费方面如工业园区的活动经费和居民区的经费应该有所不同。白领聚集的园区由于工作原因经费使用和活动时间远低于街道,经常存在下半年突击使用经费的状况,可适当调整经费分配。
在管理方面,建议打破当前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方式,增加职业管理的内容,在市区管理系统中建立街道工作人员岗位培训机制。如各社区的剧院灯光音效的管理、摄影、网络平台的宣传等都有一定的专业性,居民行为、心理,市场的文化动向等也不断发展变化,对这些内容所涉及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将会使社区的工作开展更为有效。
扩大多方参与面和量。目前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配送的社会组织主要来自于民间团队,专业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因经费原因,很多文化互动的开展由居民积极分子组织和实施。建议借鉴上师大音乐专业与漕河泾街道的合作、华东理工大学花文化团队、同济大学建筑景观设计专业与全市多个社区建设社区的案例,鼓励更多的高校和专业性强的团队参与文化服务指导和配送,既提高居民团队的活动水平,也可培养更多的居民团队,还可以在活动内容、形式和可持续性方面更科学、更系统。同时增加市区列入公共文化配送的社会组织和企业的比例,使社区有更多的内容和服务选择;鼓励年轻人文化创业,加入社会组织,因为他们想法新、对新技术、新媒体传播有更大的接受度和理解力,對于推广新时代文化有积极作用。
二是进一步丰富社区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鼓励文化特色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针对当前文化服务内容多为传统内容、活动形式主要在社区活动空间的现状,建议增加户外空间和流动活动空间,尤其针对青少年、退休居民,从形式和内容上增强对居民的吸引力;在内容上,建议增加非遗、中医、历史、生活美学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居民了解、学习并应用,同时要引入科学、技术知识与文化活动相结合,如食品科学、互联网技术、生命科学、金融经济等知识,满足居民的多方面需求。
鼓励文化特色的建立和持续发展的规划。对于各区、乡镇文化的发展重点,有切实可行的切入点或抓手。各社区有自己的群体、地域和历史特点,也努力建设自己的特色活动,但是因人力、财力、资源局限,在活动内容、形式上同质化明显。因此,可以鼓励街道寻找特色切入点,建立属于自己社区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与民革上海市委会花文化实践团队携手,以花文化为切入点,开展“花开四季、美在江宁”的系列花文化课程活动和社区共建活动,既有趣又有效地让居民们学习体验人文知识与创新技艺,同时又合力促进了社区环境的建设。
三是发挥居民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培养居民购买文化服务的意识,扩大公共文化活动的惠及面。实践证明,居民积极分子的参与,对于普及和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例如,嘉定区安亭镇陆巷社区通过居民选种蔷薇花,营造公共社区新氛围,激发居民共建社区的内在动力。居民在居委会组织引导下,成立了由积极分子组成的“蔷薇巷”自治委员会。“蔷薇巷”自治项目围绕公共部位和小区主干道,采用经费众筹的方式展开。首批20多户居民主动报名栽种蔷薇花,此后参与者逐步增多。如今,“蔷薇巷”已初步建成,陆巷社区在蔷薇花的装点下更加美观,社区景观品质和宜居性大大提升。同时,“蔷薇巷”还举办“蔷薇地景艺术节”,用“蔷薇元素”制作各种景观小品装点社区,交流种植心得;开设“蔷薇巷课堂”,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
培养居民购买文化服务的意識。树立尊重他人知识成果、优质优价的理念,对于专业度高的活动,结合市民的确切需求,可设定适度收费的方式,既可提高居民对活动的重视程度,也可提高活动质量,让更多优质资源输送到社区文化服务中。
(陈虹,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刘毅,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研究生;汤烨勍,上海同乐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责编 刘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