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珠,何胜虎
患者男性,78岁,因“胸闷气喘2月,加重20 d”于2018-8-7入院。患者轻度运动即感到胸闷气喘,伴心慌乏力。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平素血压110/60 mmHg(1mmHg=0.133kPa);有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病史,未规律服药;结核病史50年,经正规抗结核治疗已治愈;支气管扩张1年余。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0 次/min,呼吸20 次/min,血压:106/64 mmHg,神清,两下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界不大,心率80 次/min,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及心包摩擦音,双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Ⅰ测定(免疫荧光法)0.163 ng/ml,N末端脑钠肽16 300 pg/ml,免疫球蛋白LAM轻链阳性。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51%,左房增大,室间隔及左室壁增厚,光点增粗,回声增强,呈毛玻璃样改变,舒张功能减退,三尖瓣轻中度返流,二尖瓣轻度返流,少量心包积液,肺动脉压62 mmHg。心电图示:心室率快速型心房颤动;肢导联QRS低电压;ST-T改变。初步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心房颤动;心功能Ⅳ级;高血压病;支气管扩张。入院后MRI:心肌内弥漫不均匀强化,提示心肌淀粉样变可能(图1)。行心内膜活检提示:心肌淀粉样变;冠脉CTA示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脉近中段多发钙化斑块,呈轻度狭窄。最终诊断:心肌淀粉样变(AL),心房颤动,心功能Ⅳ级;高血压病;支气管扩张。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2018-08-22行PDT方案(硼替佐米2.197 mg/m2d1、8、15、22,DEX 30 mg/m2d1、8、15、22,Thal 100 mg qd)化疗,因患者原因未能完成化疗出院。
图1 患者发作时心电图
2018-10-10患者因胸闷气短症状加重,伴持续低血压再次入院,可平卧。诊断:症状性持续性低血压;心肌淀粉样变(AL),心房颤动,心功能Ⅳ级。入院后观察血压60~84/40~52 mmHg,给予补液、持续多巴胺(10 μg/kg·min)静脉滴注,2周后仍处于持续低血压状态。考虑低血压原因与心肌淀粉样变,心功能差有关,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给予PDT化疗,血压逐渐回升并稳定在90~100/60~70 mmHg,多巴胺逐渐减量直至停用,胸闷气短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患者状况良好,血压120/70 mmHg左右,无胸闷气喘等不适。
心肌淀粉样变是一种细胞免疫性疾病,早期表现为心脏舒张功能与收缩功能障碍,后期可转变为限制性心肌病。目前国际公认的心肌淀粉样变分为五种[1],原发性免疫球蛋白轻链型(AL)、野生型甲状腺素运载蛋白基因 (ATTR-wt)型、家族型甲状腺素运载蛋白基因型(ATTR-m)、继发性(AA)和心房特发性(IAA)。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AL是心肌淀粉样变最常见的类型,其临床表现最为严重,伴有心力衰竭者未经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2]。心肌淀粉样变治疗主要有化疗、干细胞移植及原位心脏移植。化疗是目前心肌淀粉样变主要治疗手段,治疗目标是清除产生淀粉样物质前体的浆细胞。心肌淀粉样变(AL)一线治疗方案是烷基化剂马法兰(HDM)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硼替佐米常与环磷酰胺、地塞米松联合应用[3]。有报道称采用大剂量马法兰后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术(SCT)的治疗方案能使心肌淀粉样变性患者存活期延长。原位心脏移植(OHT)对于心肌淀粉样变患者,尤其是AL型,术后5年生存率仅30%。
本例为老年患者,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实验室检查、心内膜心肌活检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心肌淀粉样变(AL)。因患者原因,首次化疗周期未能完成,自行出院。此后,病程中出现持续性低血压状态,经补液、多巴胺持续静脉泵入等治疗后血压仍不稳定。再次接受化疗(PDT方案)后,患者血压逐渐回升至正常,病情好转出院。本例患者持续低血压状态,考虑与原发病加重,淀粉样物质在心肌细胞中沉积,导致心肌舒张与收缩功能障碍,引起顽固性低血压。给予相应化疗后,血压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提示原发病治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