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

2021-12-15 15:12:28
江苏农村经济 2021年6期
关键词:连枷大丰麦浪

韦 国

“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爱过的地方。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吹向我脸庞,想起你轻柔的话语曾打湿我眼眶……”

看麦田,说麦子,除了粮食与收获,其他首先会想到什么?我的回答是歌曲《风吹麦浪》和古诗《观刈麦》,它们穿越了时空的距离在我脑海中相遇。“风吹麦浪!”仅仅这简单的四个字,就感觉特别美好、特别浪漫。《观刈麦》则准确、生动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收割庄稼时的辛劳与疾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我上初中时学过这篇文章,字字句句让人记忆深刻。

今年以来和同事们一起看麦田和麦子比较多。察看冻灾情况,观摩麦田画,预防赤霉病,核查特殊天气造成的影响等等。近些天围绕夏收准备、秸秆离田、农机安全等工作,更常常站在麦田边。看完现场、交流结束后回到车上,透过车窗玻璃望着渐渐远去的麦田,往事涌上心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大丰来了很多知青。多到什么程度?有十二万多,其中八万多来自上海,其余四万多来自苏州、无锡和南京等地。

当时我家所在的龙堤公社同玉大队也有不少知青,当地社员包括我们这些只有十岁八岁的孩子都会讲一句用来嘲笑知青的话:“麦子(麦苗)跟韭菜都分不清哎!”

我们生产队有户知青,三个儿子分别名叫“振星”“振宏”和“振球”,当地有点文化的老百姓拿他们开涮:“连麦子跟韮菜也分不清,还想振兴大星球,哈哈~”可是,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在我们小学代课的振宏老师一下子就考上了广州大学。开学之后他写了信给我们校长,校长激动地将信拿到各个班级去读。我印象最深的是信中说广州大学的校园之大,“如果在校园完整走上一圈,得好半天时间呢。”

客观地说,那时候,知青的形象、气质、理念以及爱学习、求上进的精神,给当地带来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有一种用青麦仁做成的美味也许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说过,它的名字叫做“冷蒸”。冷蒸由灌浆饱满、日趋成熟的麦穗除去麦芒麦壳后,用铁锅文火炒熟,再经石磨磨制而成。做的过程比较复杂,尤其是除麦芒与外壳得用布袋装起来反复摔掼,然后用筛子仔细筛呀簸的……

在我记忆中,冷蒸的味道既有熟麦仁的清香,又有一种特别的青草味,类似于小时候吃的一种野外生长的“茅针”肉的味道。冷蒸还带着青麦仁的绿色,可真是色香味俱全。

我的父母属于过日子比较节俭的,麦子成熟季节很少做冷蒸吃,偶尔做一次也是在傍晚农活基本忙完之后。等一道道工序完成,父母将冷蒸盛在小青花碗里或者捏成团拿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姐弟几个早已进入了梦乡。迷迷糊糊中吃上几口也感觉不到冷蒸的美味,特别是自幼就不嘴馋的弟弟根本懒得张口。倒是第二天早上会聚精会神地美美吃上一顿。

收割麦子的季节忙碌而辛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北农村基本仍以千百年延续下来的收割方式为主,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用草绳一捆一捆地扎,用扁担一担一担地挑,只有最后脱粒的时候才用上小型脱粒机。

农村一家一户种植大麦数量一般比较少,大麦收割上场后往往用连枷打或者用石磙碾。连枷是件原始的农具,在竹柄头上装块由一排木条或竹条做成的板子,通过挥动长柄将板子转起来再用力拍下,达到打谷的功效。农家小孩喜欢拿连枷当玩具耍,起初操起家伙乱舞一气往往使不上劲,板子会竖着或斜着落地,也有在空中直直地保持某种“造型”、转不成圈的。不过练上一会儿基本可以无师自通。石磙子也叫石碾,农家用来打谷与翻压场地。庄稼量大一点的用大石碾,由老牛拉着碾压;少量庄稼除了用连枷打就是用小石碾碾。我家有个小石碾,表面是平的,浅褐色,不打谷的时候,我们姐弟几个都喜欢站上去晃悠或者用脚盘着它前后走。

小麦收割上场,需要提前请机手及邻居,到时一起来帮忙脱粒。我几乎没直接参加过脱粒作业,但那紧张、忙碌的场景历历在目,尤其几个关键环节比如搬运、拆包装绳、喂机、铲粮等等。收获粮食是喜悦的,也是庄稼人特别劳累的时候。

拾麦穗,相信上点年纪的人都不会陌生。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年夏收时节学校都会组织去拾麦穗,同学们也都乐意参加甚至有点盼望这个活动,因为拾完麦穗或劳动过程中大队、生产队(村组)会发吃的、喝的,颇有过节的感觉。

那是读小学三年级时的一个初夏,我们班级全体同学到学校所在地同玉四队拾麦穗。当时我是班长,劳动结束时,在规定场地将篮子里的麦穗倒完后,大家原地休息并享受队里的慰劳。先是喝凉茶,是大麦糖醋茶,那个味道真是好啊。我捧起搪瓷茶缸喝了一口,忍不住赞叹:“哇,这么好喝,又香又甜又酸,这酸溜溜的东西叫什么?太好喝了!”“这是醋,夏天喝了解暑。喜欢就多喝点儿。”我们班主任是一位无锡女知青,当时只有十七八岁,她亲切地告诉我。“嗯,谢谢杨老师!您也喝吧。”我第一次知道醋是一种酸酸的美味。接着分油饼,每人一只。“老师不饿,吃不下。今天的活动组织得不错,韦班长,老师的油饼奖励给你,请你代劳。”杨老师笑着对我说。“不能,每人一只,我是班长更不能多吃。谢谢老师!”“嗯,说得好!这位农民大叔,您辛苦了!这饼您吃了吧。”杨老师边说边将油饼递给了队里送饼的农民伯伯。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如今的麦田,近三分之二建成了高标准农田,规模连片,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增长。防治病虫害用上了大型植保机械和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近百万亩麦田一周时间即可全部喷施一遍农药,过去最担心的小麦赤霉病即使今年小麦扬花期间遇上了较长时间的降水,也非常有效地防住了。收割机械品种繁多、配套齐全,有联合收割机、秸杆还田机以及捡拾打捆机等等,大丰已踏入全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行列。

几千年几乎不变的耕作方式,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彻底改变了,广大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可以说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经历了这个过程,见证了这个过程。感谢这个时代!我爱这个时代!

“冷蒸”还有,已成了稀罕的地方时令小吃。石碾进了村史馆或者做了新农房的室外装饰。“连枷”则连农村孩子都不知道是个什么玩意了。

时常有上海、苏州和无锡等地的知青回大丰来看看,大丰高铁站、盐洛高速,知青农场、荷兰花海,人民路海派风情街、新型农村社区……他们惊叹大丰变化之大、纷纷为第二故乡点赞,寻找过去的四邻、回忆曾经的时光,喝一杯珍藏多年的老酒、唱一曲当年上台表演过的苏州评弹……

猜你喜欢
连枷大丰麦浪
连枷
打连枷的姑娘
牡丹(2023年11期)2023-02-24 07:27:53
大丰麦秆画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44
麦浪滚滚收获忙
《风吹麦浪》系列作品
收藏与投资(2022年5期)2022-05-31 23:11:17
麦浪滚滚喜悦多
大丰瓷刻:镌瓷琢画显匠心
华人时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2:02
连枷声声
幸福家庭(2018年11期)2018-11-13 03:21:36
风吹麦浪
童话世界(2018年29期)2018-10-08 03:16:20
美术家谷大丰眼中的锦屏
凉山文学(2018年1期)2018-01-16 03: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