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培育机制 造就高素质农民

2021-12-15 15:12:28卢应红张慧敏江苏省如皋市农林科技与信息中心
江苏农村经济 2021年6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培训

卢应红 张慧敏 姜 丽/江苏省如皋市农林科技与信息中心

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效显著,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初步形成,“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已逐步得到解决。自2006年至今,江苏省如皋市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022 场次,培训农民93.15 万人次,组织职业农民培训486 期,培训职业农民89693 人次。其中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77439 人次,占比86.34%;专业技能型10589 人次,占比11.8%;专业服务型1665 人次,占1.86%。

建立培育机制。如皋市围绕创业就业富民增收总体目标,先后实施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和农业部“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等等,将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纳入政府现代农业发展指导规划中,持续制定现代农业激励政策,着力构建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长效机制。在实施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原则,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逐步建立常态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努力打造一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资源整合、协调推进。将农业、财政、教育、扶贫、农机、文化、卫生、法制等相关部门教育资源按照培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整合形成合力。培训内容与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法制教育、交通法规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紧密结合,充分体现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激励引导、强化保障。自2006年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以来,如皋市连续将农民培训列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重点考核内容,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连续多年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激励办法”中安排100 万元作为职业农民培训配套经费,用作培育职业农民专项资金。

创新培育模式。精细培训、精准培育。采取集中培训、分段培训、参观实践、跟踪指导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实现就地就近培养,不离乡不离土,农民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培育模式。注重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强调操作性。按照不同产业和不同的服务类别,分类确定培育对象、设置培训课程、制定培训标准和考核要求,开展精细化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实现精准化培育。持续培训、跟踪服务。结合江苏省科技入户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和本市驻点兴园、走帮服等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组建150 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农民培训跟踪辅导员队伍,范围涵盖花木、畜禽、果蔬、稻麦、蚕桑、渔业等产业。每个跟踪辅导员围绕农业现代化要求,走村访户,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帮助农民找市场,与农业企业、超市对接,形成“公司+农技推广部门+农户”的运作模式。带领农民参加农产品交易会,使大宗农副产品既能产得出,又能卖得出。

强化培训条件。培训机构建设。以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培育主体,广泛引导和吸收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参与。把生产设施先进、技术实力强、经营效益好,具备一定培训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等纳入培训实训体系,搭建专业化、多元化、覆盖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培训基地建设。通过积极引导、整合资源、配套资金等一系列规范运作,建设5 家职业农民实训基地,涵盖蔬菜园艺、稻麦、蚕桑、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产业,其中省级培训基地1 家、本级培训基地4家。这些基地各有特色,培训配套设施齐全,在新品种、新技术及信息农业等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几年来接受参观近3000 多人次。培训师资建设。建立由涉农部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推广人员、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农业园区有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农业生产领域致富能手为主的,法律、交通、环保、医疗、教育、文化、妇联等多个部门专家共同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讲师团和跟踪指导员队伍,承担全市农民培训授课、编写技术资料和教材、农业技术咨询、在线答疑、现场指导以及送科技下乡等任务。培训教材建设。组织相关产业和行业专家编写科学、系统、规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并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和音像培训资料,鼓励农技推广人员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和教学课件的制作,建立丰富、完善的教材体系。有多篇教材和教学课件获江苏省农广校系统评比奖项。

配套扶持政策。支持培育与项目实施相结合。将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省市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农作物高产创建、绿色防控体系建设、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农业技术等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支持全托管经营主体发展。引导更多农机手、农技人员、村组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民经纪人等主体创办领办全托管组织,积极发展粮食烘干中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施合作社品牌培育工程,打造“菜菜网”等合作社品牌,构建合作社产品线上线下融合,联动的整体营销体系。鼓励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推进农地股份合作社自主经营,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全市培训近1000 人。加强资金扶持,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开设网店,打造特色网店,实施电商帮扶行动,引导全市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与电子商务企业对接,推进电商与实体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融合,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支持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以全市312 个村公共服务中心为载体,建设益农信息服务社,开展农业公益、便民生活、电子商务、培训体验四类服务,普及农村信息化服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扶持政策“三位一体”,总的来讲,管理仍有缺位,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今后,要积极探索职业农民培育与生产相结合。根据生产、经营和管理要求,开展系统培训并做好后续跟踪服务指导。积极探索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把农民职业教育办到产业链上。加强与高职院校和农业大学合作办学。积极鼓励有意愿提升学历的农民接受中等以上的职业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努力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满足新型职业农民高层次教育需求。精心遴选培养有学习意愿的高素质职业农民。支持鼓励有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的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农村有志青年,建设一支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现代农民队伍。□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 0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