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晓阳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特色小镇在欧美国家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和积累以及文化工艺的传承和发扬,其影响力享誉世界,已经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乡镇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发源于浙江,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截止2018年2月,全国两批特色小镇试点403个,加上各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数量超过2000多个。这种在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城镇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符合经济规律,有利于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是我国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选择。
从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类型看,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与世界特色小镇的发展形成具有类似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色。从我国住建部统计的资料中,特色小镇的类型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型、工业发展型、民族聚居型、商贸流通型、旅游发展型和农业服务型,其中旅游发展型的特色小镇数量最多,为155个,占总数的38.5%,其次为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数量为97个,占比为24.1%。旅游发展型能更大限度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升当地的人民生活水平,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建设,则能体现中华上下五千年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从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人口规模看,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特色小镇行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统计结果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特色小镇一共403个,其中第一批127个,第二批276个。人口数量超100万的特色小镇有32个,人口数量超20万的特色小镇有6个。从镇区人口规模的分布特点来看,规律性不是很明显。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都有人口大镇,也都有人口小镇。
从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分布的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特色小镇的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受到交通、投入等因素的影响,越发达的地区数量越多,越落后的地区数量越少。从全国范围内已得到确认的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全国特色小镇有403个。沿海地区最多,有117个。其中浙江省数量最多,为23个,小镇数量并列第二的是江苏和山东,拥有22个特色小镇。除了创建“全国特色小镇”外,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和部委公布了特色小镇建设名单,小镇总数已超过2000家,正由点到面蓬勃发展。
从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投资的规模看,根据已经初步建成并已进驻运营的部分小镇统计来看,平均一个特色小镇投资额约为50-60亿,规模较小的约为10亿,而规模较大的可达到100亿左右。按照住建部总规划,1000个特色小镇将产生5-6万亿投资额,占全国总GDP的7%;如果按31个省市的规划总和来统计,2400多个特色小镇将产生12-15万亿投资额,可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推力。从对国内已建成小镇的样本统计来看,总投资中基建设施投资约占比30%-50%,估算全国1000个小镇基建投资将有1.5-3万亿。
从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运营的理念看,特色小镇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诞生是一个随着时代变迁和历史沉淀而不断演进的复杂过程,还需要城镇、土地、产业、法制、服务等许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其运营过程分为土地一级开发或待开发期、产业项目开发期、产业项目培育期、产业链整合期、土地二级开发期等5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资源形态,有着不同的运营要点及目标。
从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投资的数量看,自从浙江省2014年首次提出“特色小镇”建设以来,真正引爆特色小镇的契机在于2016年7月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和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尤其是三部委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现代制造、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这一目标之后,各地积极开展培育特色小镇的探索尝试。根据对全国31个省市特色小镇产业规划的汇总,至2020年全国省市二级特色小镇规划数目约有2400个,国家级层面特色小镇约有1000个,可以说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特色小镇已经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特色小镇本应各具特色,但也存在发展路径雷同的情况。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不仅出现了许多具有历史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小镇,而且也出现了富有现代气息、现代制造业发展完备、休闲旅游业发达的小镇,为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路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一些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上没有独到的创意,只是拿别人现成的模板照猫画虎,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特色小镇发展迅速,但也存在急于求成的情况。自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建设以来,各省市特色小镇建设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特别是国家及各省市出台建设特色小镇有关政策以来,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发展格局,在级别上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多个层级的特色小镇发展格局。有条件的城镇参与了建设,没有条件的也跟风参与建设,可谓良莠不齐,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成效不一而足。一些特色小镇项目为了早日看到成绩,大干快上、急于冒进,结果既不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也无法建成真正有底蕴有内涵的小镇。
产业驱动特色小镇发展,但存在产业开发不足的情况。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产业的驱动,没有产业为基础,特色小镇就失去了根基。有些特色小镇看起来有模有样,但实际上缺乏特色产业的支撑,或者即便有一些产业,但并无深厚的产业基础。有些特色小镇的房地产化现象冒起,不少旅游小镇、健康养老小镇的建设让一些房地产企业看到了开发机会,把特色小镇建设成了房地产开发的市场,而失去“特色”的初衷,这就失去了靠产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特色小镇出台了政策机制,但市场机制不够完善。自浙江省2014年首次提出“特色小镇”以来,我国自上而下制订了发展特色小镇政策机制,大大地鼓励了特色小镇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政企合作是绝大多数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但在一些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政府大包大揽的情况,政府与市场边界模糊,市场机制不够完善,被扭曲,没有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
找准功能定位,推进特色小镇融合发展。要适应城乡社会发展需求,充分认识特色小镇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尊重城镇化、市场和社会发展规律。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找准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分类引导,通过政策引导发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既不能拔苗助长,又不能光开花不结果。对于发达地区、特大城市及中西部省会城市周边和欠发达地区及偏远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过程,则要在功能定位上各有侧重,要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在功能定位、产业主导、居住群体、吸纳人口、投资规模、消费层次等方面形成互为点缀、互为补充的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新形态。
采取集约化规模控制,创新特色小镇运营模式。特色小镇的打造不仅要动用大量的人、财、力,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文化资源等,耗费极大,因此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和控制规模,服从经济原则、需求原则、集约原则,避免严重浪费资源。由于不可测因素,特色小镇市场认同需要一个过程,也不宜盲目追求规模。特色小镇的运营不管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主导,一定要基于市场化运作机制,要在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符合集约化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市场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各方统筹协调,建立特色小镇发展长效机制。特色小镇建设涉及经济、文化、政治、民生等诸多问题,尤其要考虑到小镇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由政府制定可行政策,实行政策倾斜;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在人员配置、资金投入、土地征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统筹协调各方关系,为特色小镇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特色小镇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其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要确保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为小镇建设扫除障碍和隐患。
厚植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塑造特色小镇之魂。特色小镇的“内核”体现在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许多国家的特色小镇不仅绿树成荫、干净整洁,而且有独特的历史底蕴,不存在“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在制订特色小镇规划的过程中不是根据现代生活需要推倒重来、重新布局,而是在原有城镇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通过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和利用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使特色小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极不平衡,体现在发达地区、特大城市及中西部省会城市周边特色小镇数量相对较多,规模、投入也较多;而欠发达地区及偏远地区特色小镇数量相对较少,规模、投入也较少。特色小镇的发展初衷就是要带动当地的产业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及偏远地区产业经济发展落后,是贫困的根源,但这些地区有丰厚的资源禀赋,只要国家、政府给予政策倾斜,加大投入打造特色小镇,假以时日这些特色小镇定会为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作出贡献。
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招先手棋,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有助于经济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汲取中外建设之精华,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特色小镇,为中国的腾飞增添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