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与路径

2021-12-15 09:10□严
山西农经 2021年22期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农业

□严 萌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强调乡村振兴需要科学统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从根本上确保“三农”政策得以实施,也是确保城乡一体化实施的关键所在。地方高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主动积极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围绕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发展情况,科学理性地定位高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践行自身服务乡村振兴的职责,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知识技术及人才支撑[1]。

1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必要性

1.1 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

城乡融合,就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尽可能缩小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差距,消除城乡对立。在乡村供给城市、城市反哺农业的互动合作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加强城市和乡村的联系纽带和桥梁,打通城乡发展经脉,完善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条件,提升农村的吸纳力和包容度,创造宜居生活条件;招商引资,完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物联网、互联网的大数据管理技术手段;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打造城乡合作发展的项目计划等,实现农村、城市融合发展[2]。

1.2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是否兴旺、生态环境条件是否宜居、乡风建设是否文明、乡村治理是否有效、农民生活是否富裕,这是检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准绳和标准。农村现代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尤其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地方高校责无旁贷。在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加大产教研融合,积极开展与企业社会的合作和项目孵化培育,在与农业农村产业部门的合作中,实现高校产教融合发展。

1.3 有利于高校发展及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的职责是积累教育经验,探索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但长期以来,高校将更多精力放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人才培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大,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实践远远不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及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方向,确保高校可持续发展,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服务社会实践当中,做到知行合一,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能和平台[3]。

另外,地方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可以发挥其专业知识等智力溢出效应,尤其是农林院校毕业生,对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发展给予充分的人力及技术支撑,为新农村、新农业建设保驾护航。

2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与困境

2.1 院校服务的意识与能力不足

受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功利主义社会风气,以及工业反哺农业的体制机制尚不成熟的影响,地方高校服务乡村经济文明建设的意识不强烈,服务能力不足。

政府的众多文件以及对“三农”问题常抓不懈的重视,地方高校的培养方案与目标逐步将教育教学与农村建设相联系,但是职业类或农业类院校较为明显,大多数普通类、综合类院校在服务乡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还是远远不够。

2.2 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以陕西省为例,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资源不尽相同。关中地区更多是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态功能,而农业的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等并未充分发挥,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农业区域内资源、技术、产业和文化的潜力尚未被完全激发,区域农业现代化及农业产业经济创新严重不足,地方发展对外界资本的依赖比较明显,农民在发展农村农业中的主导地位尚不牢固,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创新能力、农业实干能力、组织动员能力等都亟须提高[4]。

2.3 乡村人才与乡风文明缺失

长期以来,农村实用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乡土人才的吸纳、培育和认定缺少科学有效的认证体系。农村人才激励措施不完善,导致村官大量流失;务农人员年龄偏大,劳动力发展不足,农村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或者经商,农村人才严重不足,缺乏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项目领头人。

乡风文明建设不足,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政府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另一方面,农村法制建设、乡村文明建设等效果不佳。

2.4 返乡创业的大环境尚未形成

除了农林院校,地方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的机会较多,其他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的就业率和创业率都很低。政府在资金、就业、财政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不到位、“三农”经济发展部门不足、农村就业市场不广阔、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社会传统思想及功利主义思想的约束等,都会降低毕业生投身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

3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3.1 服务农村产业

政府要加强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保障。在项目审批、资金投入和农村人才计划等给予适当倾斜,助力地方高校向农村输出人才和技术服务。行业院校服务乡村经济发展与培育新兴产业项目,丰富和扩充高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其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比如师范类在读或毕业生采用实习、合同、编制、定岗等多种人才吸纳模式服务乡村基础教育建设,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差距,为乡村建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地方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推动城镇医疗服务向农村延伸,结合区域乡村的具体实际,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优势,培养农村医药卫生紧缺的儿科医生、全科医生,联合有关部门定期为村民开展体检,鼓励医学类在读生或毕业生服务基层健康卫生事业,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体系。

3.2 服务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服务新品牌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农村产业园区为载体,地方高校在服务新型县域产业园区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技术优势。

首先,地方高校助力优化和整合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规划,科学界定绿色发展和质量控制理念,搭建农业发展集成平台、产业创新平台、产业发展融合模式、核心辐射带动圈等项目建设,突出园区的规模经济、乘数效应、加工转化、物流运输的发展内涵[6]。

其次,结合地方资源实际、区位区域发展能力和潜力,打造产品服务的新品牌。地方高校积极参与产品名称设计、功能属性宣传等环节,注意产品规划的科学合理和功能分区,考虑地方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服务。

3.3 培养服务农村人才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农村实用类人才和专业类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地方高校的支持。地方高校毕业生是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和新农人,应响应政策号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参与服务乡村农业技术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观光体验、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合作经营等事业。地方高校应不断健全人才培养的激励与培训考核机制,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关注乡村内部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带头人的骨干力量,培育农民职业经理、骨干农民等,从而建设多层次、多体系的乡村高素质人才队伍体系[7-8]。

3.4 服务乡村治理与乡风文明建设

地方高校应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政府应给予财政政策支持和就业政策引导,增强毕业生及教师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服务乡村法治文明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加强产教融合,拓展高校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以乡村及农业产业经济管理部门为平台和空间,开展学生体能训练、素质拓展、乡村风土人情旅游宣传策划、农产品和服务的网络营销,从而发挥农业的环境生态、旅游、宜居、文化等多项功能[9]。

3.5 服务特色旅游小镇等文化建设

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拥有特色鲜明的产品或产业形态,需要以和谐美丽的宜居环境和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为依托,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彼此之间差距较大、相互模仿抄袭严重、产业人才投资的脱节较为普遍。对此,地方高校服务乡村特色小镇建设,首先要摸清和了解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乡村生产生活实际,围绕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帮助政府部门制订前景可观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定位,提炼特色,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其次,服务乡村地区挖掘和培育农业产业经济的新动能,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探寻农业产业衍生形态和新产业。

3.6 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

政府和地方高校要引导毕业生积极返乡创业,开展与农村经济发展部门和市场企业的合作交流。政府应给予积极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在农村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中要给予毕业生宽广的平台和充足的机会。地方高校和社会要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培养乡村情怀,积极参与农村发展实践,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相联系,孵化和培育农村产品服务的新产业、新业态[10]。

4 结束语

政府和社会应多力并举,激发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创业就业的渠道,为产学研平台下的产教融合式培养人才提供条件,不断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多元性人才添砖加瓦。

同时,乡村要不断调动和发挥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打造结合实际禀赋的特色旅游小镇和特色农业基地,不断服务乡村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园建设,真正发挥知识、科技的溢出效应,服务新农村建设。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