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荃,施 翰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城乡融合的概念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城乡关系变动规律时正式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认为城乡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后,由于历史原因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融合思想逐渐受到重视。为了使城市和乡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并缓解城市与乡村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21 年4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21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针对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
1.1.1 城镇化规模扩大
2010 年我国城市人口有63 693.23 万人,2020 年增长到了90 199 万人,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满足了城市建设的需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据有关数据显示,在1949 年我国城镇化率仅有10.6%,实行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化率从1978 年的17.92%提升到2020 年的63.89%,提高了45.97%[1]。
1.1.2 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 年居民消费支出情况可知,2020 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 713 元,同比增长2.9%,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下降3.8%;2020 年,我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91 万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8 万亿元[2];2021 年第一季度,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398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广大农村地区正成为未来增量空间更大的区域。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但城乡二元经济问题仍然十分严峻,由此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第一,城乡贫富差距大,城市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农村的资源转向城市,而农村起点低,劳动力的转移导致农村的发展停滞不前,农村基础薄弱、经济水平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民无法取得高收入。
第二,城乡居民地位不平等,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医疗等福利,而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同等待遇。
第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化,国家对城市基建的投入较大,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而对农村基建的投入较小,农村变化不大。
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受城市偏向性的影响,城市始终占据城乡的主导地位,而乡村的内在优势与价值难以被挖掘,容易引发更深层次、更广泛的社会矛盾。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更加注重城乡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加上智慧化等新兴技术的驱动,可促进乡村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修正城乡失衡的政策关系,逐步消除因城乡失衡造成的矛盾,真正实现城乡共荣[3]。
在以往的城乡发展进程中,城乡间的资源要素流动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造成了乡村生产要素的数量匮乏和质量低下。而如今,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农村的剩余价值被放大,“互联网+农业”“智能技术+旅游”等推动了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农村的发展。农风、农景、农味不仅成为了农村独有的产业、产品与产值,亦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触点,并吸引更多城市资本参与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城市的急速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利益至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城市文明的消极文化价值也逐渐侵蚀着人们。农村空心化、老年化的问题使得往日的农村环境以及农耕文明遭到破坏,传统的村风民俗也日益消失。
此外,在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的认知差异,以至于产生了城乡文化的认同障碍[4]。通过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等智慧化手段推广乡村可提升人们对乡村的了解,增加乡村在旅游、农产品输出等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辐射周边地区和产业[5]。知名网络博主李子柒正是通过网络,将农村生活搬上荧幕,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属感。
智慧化城乡协调发展的提出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但是部分人没有正确理解智慧化的含义,错误地认为信息化、智能化等同于智慧化,因此片面地认为智慧化建设就是建设数据中心,建立网络平台,只要进行互联网的普及就能完成智慧化建设。认知的偏差使得在制定智慧化发展路径时缺乏对智慧化发展目标与模式的考虑。
改革开放之后,为促进现代化建设,我国陆续建立了多个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给予了东部地区包括金融、外贸、人力、投资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导致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扩大。截至2020 年,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数据显示,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处于中下水平且区域分化严重[6]。
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平台,但鲜少有人能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一方面是缺乏对这些平台的了解,另一方面是政府及企业的引导力度不够,有些服务平台的建立仅是搞形象工程,没有实际意义。“智慧城市”概念提出后,很多城市纷纷开展智慧建设,一时间涌现出大量的服务平台。但由于这些平台只重视建设而不重视后续的开发和利用,没有及时解决人们的问题,居民普遍体验感较低,最终出现了“烂尾工程”。
第一,要正确理解智慧化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智慧化城乡协调发展是以城乡居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加大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与应用,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数据库和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通过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共享、智能分析等功能,优化城乡管理模式,提高城乡发展质量,加强精细化服务,实现人性化管理,使发展成果由城乡居民共享。智慧化城乡协调发展是一种健康、绿色的发展模式,强调在社会保障、生态资源、产业支撑、文化传承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智慧化城乡协调发展不是单纯的信息化建设,而是以先进技术为基础,实现管理模式优化、民生服务智慧化的目标。
第二,要坚持创新理念。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之源,走智慧化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首先就要树立创新理念,把创新驱动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坚持创新理念可以改变落后的发展模式,采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科学技术为城乡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实现智慧化管理。在城乡规划上也要坚持创新,淘汰过时的规划理念,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创新规划思路,拓宽规划方式。
第三,要坚持协调理念。在城市化进程中,积极协调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形成相互促进的协同推进模式。努力把全国不同地区的各个产业联系起来,在互动和互补的基础上,创建新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群的先天优势,培育和引导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
推进智慧城乡建设需要以人才作为智力支持,要通过人才建设解决人才缺失的问题,培养信息化人才和智慧农民,以人才优化引领城乡转型升级,为智慧城乡建设注入创新驱动的动力[7]。
第一,针对发展需求培训专业人才。通过建立人才基地,组织开展人才培训。尤其是参与到智慧建设中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应深入学习国内外关于智慧城乡建设的先进理念及经验,提升领导能力和业务能力,以便更好地为智慧建设服务。同时,也要注重现有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第二,引进高素质人才。大力开拓人才市场,重点引进精英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巧用、善用人才,让海内外人才共同助力智慧城乡建设。
第三,要对相关人才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安家落户、就业、深造发展等方面的帮助,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只有保障人才的供应,才能为智慧城乡建设保驾护航。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要推动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发挥城镇产业集聚辐射作用,带动周边郊区、乡村经济发展,平衡城乡协调统一发展。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和流通渠道,大力发展乡村特色化、区域化、多元化经济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除此之外,根据智慧城乡建设的需求,推进智能产业的发展,以建设智慧城市为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把智慧产业作为推动智慧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二,依靠信息化技术建立现代农业模式。传统农村存在生产模式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等短板,导致农村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乡村社会日益凋零。对于市场行业来说,所谓“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与实体行业相融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促进传统行业的优化转型,为其创造新的发展机会,使得传统行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对于农民来说,实现农业信息化发展,能使其使用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有效提升农业整体科技水平。“互联网+农业”使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民深度融合。农村消息闭塞、沟通不便,与互联网连接能够方便快捷地与各地客户沟通交流,让全国的买家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