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恩智,蔡慧芳
(中共毕节市七星关区委党校,贵州 毕节 5517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应对近年来七星关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课题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七星关区下辖的30个村为“样品”,通过实地走访、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就七星关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着力探寻七星关区美丽乡村建设路径上的长效机制。
课题组从生产发展、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宜居环境、乡村管理、村民幸福感六个方面开展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对七星关区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得出以下两个基本判断。
近年来,七星关区以“五在农家·美丽乡村”为抓手,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科学规划引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全面改变农村面貌。涌现出了像长春堡镇甘堰村、碧海街道砂锅寨村、清水铺镇橙满园村、阿市乡中寨村、朱昌镇同心村、鸭池镇龙滩村等一大批环境整洁优美、宜居宜业宜游、极具示范引领作用的美丽乡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形势一路向好,总体上成效明显。
1.2.1 乡村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七星关区大部分乡村都在偏远的山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模式单一,缺技术、缺资金、缺项目等情况较为突出,村两委、专业合作社对此应对乏力。产业发展成本较高,产销对接不畅,甚至有些村没有任何产业,不能很好解决乡村就业和致富问题,在宜业上遇到瓶颈。
1.2.2 部分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强
部分村民只管自己不顾大家,在村里乱排乱倒生活污水,乱扔乱放塑料袋等包装废弃物,对自家厕所、下水道、牲畜以及牲畜圈舍的粪便放任不管,给乡村环境卫生治理带来困难。很多村干部对这类问题也缺少监管,没有可行的举措,在乡村环境治理上遇到瓶颈。
1.2.3 部分乡村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一是表现在道路的质量上。有些是乡村道路过窄,错车很困难;有些是乡村公路质量较差,又没有人护养和管理,在道路通畅上出现问题。二是表现在饮用水的质量上。现在乡村用水基本得到满足,但是在用水质量上,有部分乡村饮用的还是没有经过政府水务部门检测的山泉水、地下水。三是表现在公共设施上。有些村到现在还没有广场,更缺少像篮球场、乒乓球台、单双杠等运动设施,在宜居上遇到瓶颈。
七星关区许多乡村地处较为偏远的山区,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比较艰苦,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乡村工作。更为严峻的是村里凡有点知识、文化、技术的大部分人都往城镇发展,人才相对匮乏。没有人才就难以把资源转化为经济效能,也难以激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管理缺位除了有乡村人才匮乏的因素外,还有两个因素:一是村干部懒政不作为;二是部分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
政策执行不到位,在乡村有两个典型表现。一是政策执行滞后;二是政策执行不精准。在政策执行滞后上,体现为对中央、省市区政策的执行慢;在政策执行不精准上,体现为变相执行政策,申报补助不按规定要求,而是优亲厚友,项目实施中少做多报等。
人才匮乏是七星关区美丽乡村建设遇到瓶颈的一大原因,怎样让乡村有才可用、有才能用,构建选人用人长效机制是根本途径。
3.1.1 构建制度选人跟进机制
一是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村干部选任制度,大力惩治拉票贿选行为;二是坚持完善竞争性选拔村干部制度,确保选举工作的公开性、透明性以及选举对象的广泛性;三是坚持提名责任追究制度,对村干部的候选人提名,实行谁提名谁负责,坚持权责一致原则;四是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人制度,健全“四差”选任制度,真正使群众公认、能力突出的人才进入村委组织,及时得到选用。
3.1.2 构建考核用人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村干部考核管理机制。结合七星关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不断完善《村干部工作考核办法》等相关考核办法,以相关办法的落实管人管事;二是实行村干部动态管理机制。聚焦村干部管理不到位和管用脱节的问题,破除村干部无人监管的状况,建立能下能上、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三是探索村干部分类评价机制。着力解决村干部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明晰,在位不做事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村干部考核管理的规范化。
3.1.3 构建群众识人监督机制
一是构建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开通乡镇纪监委、村支两委专用的办公电话、微信微博等诉求表达渠道,畅通群众反应情况、提出建议的言路。二是完善民主测评机制。在村干部选举过程中,科学合理设计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民主测评内容,将民主测评制度前置于民主选举程序,把民主测评的依据作为村干部选任的重要参考。
3.2.1 构建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保障机制
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能否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是影响美丽乡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一是构建多种形式的培训保障机制。通过培训,提高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思想认识和掌握新技术的本领。二是构建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3.2.2 构建民情服务处理机制
民情服务是激发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性的重要工作。村支两委要严格按照“民需有人问、民事有人管、民困有人帮、民忧有人解”的目标要求,完善民情处理服务。一是构建民情信息收集机制。整合村支两委、包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等力量,对村民反映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对民情信息分析研判,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安排、早落实。二是构建走访排查整顿机制。切实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顿,区、乡(镇)、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精准发力,解民之忧。三是完善制度保障机制。推行村干部无假日轮班和错时上班制度,建立健全“群众诉求事项限时办结制度、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负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党务村务公开制度等,规范约束服务行为。”[2]
3.2.3 构建村干部容错纠错机制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构建村干部容错纠错机制。村干部容错纠错机制,一是村干部容错机制,二是村干部纠错机制。构建村干部容错纠错机制,不是不守纪。相反,容错纠错机制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让纪律和规矩成为心中的戒尺。
3.3.1 构建贯彻落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工作机制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梳理,把中央、省市区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蕴含的方法论学深悟透,才能把相关精神贯彻好落实好。
3.3.2 构建抓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
抓落实需要责任担当。美丽乡村建设从区(县)这一层来讲,涉及的工作层级有区(县)、乡(镇)、村三级,只有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区(县)抓乡(镇)并落实相关指导工作,乡(镇)抓村,齐抓共管,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才能推动政策落实。
3.3.3 构建抓落实的工作监督机制
一是强化督促检查。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难点问题,纳入监督内容,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抓牢监督重点,构建清晰可追溯的责任体系。二是改进监督方式。明确监督项目清单,健全监督方式,把专项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行政监察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暗访为主,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坚决做到不打招呼、不发通知,凡事讲原则、讲规矩、讲纪律,切实提高监督实效。三是提高监督质量。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管理缺位、政策执行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定期开展巡查和“回头看”,建立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确保相关政策在基层落实到位,切实推动相关工作再深入、再落实,并通过加大监督力度,树立狠抓落实的工作导向,推动七星关区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历史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追求短期突破。要坚持长效化、常态化,在加强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在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注重构建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注重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循序渐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