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否定范畴到语气范畴
——论陈述句、感叹句句末“不是”的虚化

2021-12-15 04:15:16周日安董紫云
关键词:陈述句刘震云语气

周日安,董紫云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一、陈述句、感叹句句末的“不是”

比较下面一组句子:

(1)a.小武哥找错人了,不是吗?

b.小武哥找错人了不是?

c.小武哥找错人了不是!(刘震云《故乡三部曲》)

a 是一个附加问句,“前面出现一个非疑问句,紧接着用一个结构简单的问句来对此询问”[1],采用复句的结构形式。b、c 同为a 的紧缩,删除了停顿和语气词,两者句类却不同:b 是疑问句,不改变原来的反问语气;c 为感叹句,语气已转类,“不是”不再表达疑问。

语法学界对a、b 两类句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邵敬敏老师比较了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句,认为“不是吗”否定式附加问(a 类),“事实上对S 信息几乎没有任何疑义,而且还带有反驳语气,重要的是这一反驳不是针对对方的,而是针对假设的不同观点,并不需要对方回答,因此应该属于特殊的‘假设反问句’。”[2]史金生认为表反问的“不是”有两个:不是1 正如郭继懋所言,表提醒;不是2 只用在句末(b 类),表确认。两者在形式、功能和成因上都表现出差异性。[3]胡德明从反问句的生成机制研究“不是”的性质和语义,认为“不是”并非反问语气副词,而是引述性否定标记,否定一个论断。[4]而叶建军从历时角度出发,对《祖堂集》中“是”字结构附加问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汉语的附加问,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祖堂集》。[5]以上诸位学者都对反问中的“不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并未涉及c 类句子。刘小丽分析了汉语的常用格式“X 了不是”,将“不是”看成表示否定判断的动词,提出“X 了不是”是“不是X 了(吗)”倒装的观点。[6]刘文收集过c 类例句,不过没有明辨b、c 两类中“不是”的差异。

语用否定大多使用“不是”,“不是”正是引述性否定的标记。现代汉语有陈述、感叹、祈使、疑问四种句类,表反问的“不是”只能用在陈述句和感叹句末尾,形成附加问;祈使句末尾一般添加“行吗、好吗、可以吗”之类,形成附加问,而不能用“不是”。比较:

(2)把窗打开,好吗?

(3)窗户已经打开了,不是吗?

例(2)中“把窗打开”是祈使句,并不是一个可以引述的断言,不能用“不是”来构成反问。(3)中“窗户已经打开了”是陈述句,才能用“不是”构成反问。也就是说,c 类的“不是”只出现在陈述句和感叹句末,不出现在祈使句末尾。

为了查找和后面论述的方便,我们把“P 后带‘了’”作为缩小范围的条件,来比较a、b、c 三类句子的使用频率。将下面几种格式输入北大CCL 语料库,得到的数据是:

表1 句末“不是”在北大CCL 语料库中的分布

“P,不是吗?”附加问句共900 例。增加“P 后带‘了’”这个条件缩小范围后,分布如下:a 类98 个,约占62%;b 类不带语气词的例句34 个,约占22%;带语气词“吗”的12 例,约占8%。P 后带“了”和“不是”的陈述句、感叹句共15 例,经审辨,其中c 类句13 个,约占8%,“不是”充当谓语的句子1 个,歧义句1 个。

c 类句子所占比例最小,这类“不是”是一种新兴用法,所查语料均为当代的用例,其中,刘震云的作品用得最多。但其实,现代文学中早已产生了这类用法,只是仅出现在分句里,例如:

(4)后来我打算不马虎了不是,福隆倒连根烂了。(老舍《牛天赐传》)

当然,c 类还可出现在不带“了”的语境。例如:

(5)我说让你给日本人做辣子鸡,看怎么样,对了他们的口味不是!

(6)兄弟我也就不能藏着掖着不是。(电视剧《亮剑》)

c 类口语色彩更浓,在日常口语、影视作品、访谈节目里出现的频率更高。例如:

(7)版主的眼睛是雪亮的哦,两篇都被删掉了不是。

(8)说是年底交才有效,我逼得没时间才写的,眼看就04 年底了不是。

(9)哎,浪子爷,想想就糊涂,您也觉得这人性变得太可怖了不是。

(10)茂叔(见状,拉三婶,小声地)你看你看,又说胡话了不是。

(11)你看,你看,又扯远了不是。(电视剧《亮剑》)

(12)瞧瞧瞧瞧瞧瞧,你小看了我不是。(电视剧《施琅大将军》)

二、从否定范畴到语气范畴

用疑问句式表达确定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反问,又叫诘问、反诘、激问。后分句使用否定型的附加问,是构成反问的方式之一。例如:

(13)他奶奶比我们受到的打击更大,不是吗?(刘心武《四牌楼》)

(14)每一个人的明天都是突如其来的,难道不是吗?(李木玲《临界婚姻》)

从语法层面看,“不是”是个表示否定判断的动词,充当谓语,宾语是个句法空位。形式验证为,经常可用代词“这样”来填充宾位。例如:

(15)你也真希望我来嘛,不是这样吗?(北大CCL 语料库)

(16)科学的新观念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难道不是这样吗?(北大CCL 语料库)

(13)(14)的“不是”后,可以添加“这样”,而(15)(16)中的“这样”也可以删除。“这样”的有无,不改变句子的意思,说明“不是”属于谓词,可带宾语。从语义层面看,反问“不是吗”表示对前分句的肯定。否定词语和反问句类两相融合,才生成肯定的语义内容,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因而单说“不是”表提醒、表确认,都不准确。“肯定|否定”是十分重要的语法范畴,肯定是无标记项,否定是有标记项,“不是”是否定的标记。

删除标点(停顿),“难道、可、岂”等语气副词也不再出现。如果紧缩句依然是疑问句,用升调,可带语气词“吗”(26%),但大多数情况下不带“吗”(74%)。“不是”要重读,属于删除停顿、不改变语气类别的简单紧缩。例如:

(17)这样刚刚的努力就会白费了不是吗?(北大CCL 语料库)

(18)大小学者们也开始往钱眼儿里钻了不是?(梁晓声《冉之父》)

如果句子变为陈述或感叹,就要用降调,删除语气词“吗”,“不是”要轻读,属于删除停顿和语气词、变换语气类型的转类紧缩,即c 类句。例如:

(19)老申,我早说当村长不难,看学会了不是!(刘震云《头人》))

(20)瞧瞧瞧,脸儿绿了不是!(刘震云《故乡三部曲》)

例(19)与(20)中的“不是”,否定形式表达着肯定的内涵,这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反映了“不是”语法化的本质。“不是”虚化有两个条件:其一,先由“不是”跟语调、副词或语气词等组成反问。比方说,“不是”跟副词“可”连用,常构成反问,意义就容易虚化;跟副词“就、也、决、并、都、才”组合,“不是”常常表达实义。其二,保留反问的肯定内涵,扬弃反问的询问形式。疑问句包含传达疑惑、提出询问的双重功能,“疑惑是跟确信相对而言,它指一种心理态势;询问是跟陈述相对而言,它指一种语言表达方式。”[7]“疑”与“问”的可分离性,使得清除询问没有障碍。“不是”语法化过程可示意如下:

图1 “不是”语法化进程示意图

形成反问、保持肯定而去除询问——正是c 类“不是”发展所要经历的过程。实词语法化的一般特征是:(1)词义慢慢虚化,丧失所指;(2)语音形式逐渐模糊,轻读或元音弱化;(3)从句法结构的配对关系中逸出,淡化充当成分的能力而强化其依附、黏着的性质。“不是”将反问的肯定内涵带入前分句,渐渐丧失“表否定”的词汇义;以前面的P 作为重心,采用降调,扬弃了无疑而问的询问形式,“表否定”的词义渐渐虚化,因而要轻读;不再充当句子成分,后面也不可以再补入“这样”,从而加强了依附于P 的黏着性质。如果其语法化过程不被中断,c 类“不是”就很可能跟“罢了、得了”一样,最终演变为双音节语气词。

c 类“不是”表达肯定内涵,仍然源自“反问+否定”。但删除询问后,反问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所以,用否定标记“不是”表达肯定内涵的这一对矛盾,只能通过“不是”虚化这条途径来消解。事实上,c 类“不是”是可以删除的,并且删除后并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义。从传播角度看,“不是”没有输出新信息,其物理信息量趋于零。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句子语义分成述谓结构与情态两个层次,“述谓结构是句子最基本的语义骨架,情态是附着在述谓结构之上的语义成分。”[8]c 类“不是”主要功能是表达情态:即由否定标记逐步虚化为语气词。

“不是”要成为黏附的虚词,跟句法环境关系密切。“不是”虚化的最佳语境为,前分句末尾有语气词“了2”。因为“了2”表动作或性状的实现,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不是”充当句子成分的可能;同时,“了2”兼容性强,不阻碍“不是”粘着性质的发展。从收集的语料看,“了2”后的“不是”,虚化比例最高。

如果前面为“是”字句,一般不宜采用含“不是”的紧缩形式,因为它与正反问同形,容易形成含混。例如:

(21)a.你是名人,不是吗?b.你是名人不是?c.*你是名人不是。a 为反问,无疑而问,疑惑度为零;b 属正反问,信疑各半,疑惑度居中。a、b 两句并不同义,b 不是a 的紧缩。c 并非绝对不能用,只是作为a 的转类紧缩,跟正反问过于接近,区分度太小,容易造成误解。

虚化的“不是”和实词“不是”重合,在书面语中有时会形成歧义。如果P 中的动词既可以单独做谓语,又能带“不是”做宾语,如“知道、晓得、承认、感觉到、意识到、赔了、说了”等,也不宜采用这种表达,虽然口语中依赖轻重形式能区分两者,但在书面语中容易造成歧义。例如:

(22)你也知道不是!你也知道不是!(张炜《秋天的愤怒》)

(23)这些都是你的不是!

(24)四嫂 赵大爷,冯狗子来过了,给疯哥赔了不是。(老舍《龙须沟》)

(22)做动宾句,“不是”为宾语,词义实在;而做c 类句,“不是”强调“你也知道”,词义空灵。(23)中“不是”既可能做宾语,也可能是表示强调。形式验证为,插入“了2”的位置有差异:虚化的“不是”,功能相当于语气词,“了2”应加在“不是”的前面;而“不是”充当宾语,“了2”应加在“不是”的后面。(24)“不是”充当“赔了”的宾语,但也隐含着潜在的歧义:“给疯哥赔了(Φ,如钱、礼等)不是”,“不是”意义就虚化了。因此,“不是”虚化产生的新用法,有时与“不是”充当句子成分的格式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歧义格式。

王力先生用大量的语料证明了:语气词“吗”的较古形式是“麽”,“麽”是从“無”演变来的。[9]“不、未”做语气词的例子一直可以上溯到甲骨时代;汉唐,“未、無、否”都是常用的疑问语气词。现在南方的一些方言,“未、不、無(也作冇)”依然保留了语气词用法。例如:

(25)佢翻嚟屋企未?(他回家了吗?)(广州方言)

(26)市政府兮厝起好未?(市政府盖好了吗?)(泉州方言)

(27)你食猪肉無?(你吃猪肉吗?)(客家方言)

(28)汝喫剥剥不(啵)?(你吃鸡蛋吗?)(赣语浏阳话)副词源于动词,疑问语气词源于否定副词,说明否定词“不是”虚化成语气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也显示了否定、疑问、陈述之间深刻而微妙的内在联系。

原型反问句,用问话形式表达肯定内容,是一种强势的增量表达。例如:

(29)“深喉”并没有真正让白宫垮台,难道不是吗?(《成都日报》2005 年6 月2 日)句子以反问为重心,采用升调;虽是询问,却不预留答话空间,带有不容申辩与激逼对方的色彩。陈述、感叹的句末“不是”,主要功能是将反问的肯定内涵带入P;句子重心前移,转到P 上。例如:

(30)看看,请出事来不是。(刘震云《单位》)

(31)你们不听,你们非要当人物头,看看,当出人命了不是!(刘震云《故乡三部曲》)由反问而陈述,整个句子的语气委婉多了,略带征求肯定回答的期盼,去掉了反问咄咄逼人的气势。这类句子的语气,跟肯定型“吧”字句十分接近,但仍然有差异,试比较:

(32)叔,你若不觉得跟我们过得苦,就别去了吧。

(33)我们还是投降了吧!

(34)你在胡说些什么,准是喝醉了吧。

“吧”可用在祈使句和测度句中,“不是”不能。例(32)只能用“吧”,不能用“不是”。例(33)用“吧”表示劝说,是祈使句,动作未然;改用“不是”,表强调,是陈述句,动作已然,这正说明“不是”具有引述性。例(34)“准是”虽然肯定程度高,但仍然是猜度,也不能用“不是”。

“不是”句带有浓厚口语色彩,属典型的口语句式,经常与“看、看看、瞧瞧”等插入语共现,简洁、活泼、自然,不用于严谨、周密、文雅的书面语。从来源上说,“不是”里藏着反问,因而修辞成了句法变易的诱因与中介。谓词“不是”逐渐向语气词发展,这类紧缩句也正处在流变成单句的历程中。

猜你喜欢
陈述句刘震云语气
注意说话的语气
词句练习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懂感恩的人值得交往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满族文学(2022年1期)2022-01-21 21:19:30
刘震云买西红柿
西夏语陈述句到一般疑问句的转换方式
西夏学(2020年2期)2020-01-24 07:43:34
An Invisible Intimacy
Special Focus(2019年4期)2019-05-10 01:10:44
注意说话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