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娇
(泗阳县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 泗阳 223700)
由皮肤湿疹、机体内缺乏微量元素或矿物质、皮肤细胞病变、长时间暴晒等因素诱发的慢性湿疹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据相关研究资料指出,慢性湿疹具有治疗难度高、易反复发作等特征,如不加以重视和干预,不仅会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而给患者造成较大的身心困扰[1]。目前,临床对于慢性湿疹的治疗主要有激素、激光、中药、西药、红光照射等手段。赖亭吉等学者认为,激素外敷治疗慢性湿疹虽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容易损伤局部皮肤,诱发干燥、萎缩、暗沉等皮肤问题。如果对慢性湿疹患者实施红光照射治疗,有助于充分发挥良好的止痒、镇痛作用,改善患者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其细胞修复能力,进而起到治疗和控制湿疹的效果[2]。鉴于此,本文分别对2020年2月~2021年7月收治的60 例慢性湿疹患者实施了药物治疗与红光照射治疗,并对比了两种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现阐述如下:
本文随机选择了2020年2月~2021年7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0 例慢性湿疹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依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60 例患者平均分为传统组与试验组,传统组30 例,试验组30 例。经核实,本次课题已取得院方相关部门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完全知晓研究内容,并已经签署了同意书。传统组:男性患者16 例,女性患者14 例;最大年龄55岁,最小年龄21 岁,平均年龄(37.48±9.12)岁;最长病程71 d,最短病程28 d,平均病程(51.18±10.64)d。试验组:男性患者17 例,女性患者13 例;最大年龄56 岁,最小年龄20 岁,平均年龄(37.53±9.09)岁;最长病程74 d,最短病程27 d,平均病程(51.22±10.59)d。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存在同质性(P>0.05)。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湿疹一般诊断标准》中关于"慢性湿疹"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对实验所用药物不存在过敏反应;③不具有其他重大基础疾病的患者;④研究开始前未接受抗菌药物及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3-4]。
排除标准:①对研究药物具有过敏反应的患者;②患者神志不清或存在严重的精神疾病;③患者合并有肾脏、心脏、肺等靶器官疾病;④糖尿病、高血压患者;⑤诊疗资料严重缺失的患者;⑥临时退出研究的患者。
传统组患者采用卤米松乳膏外敷治疗。严格遵照医嘱将卤米松乳膏[生产厂家:Bright Future Pharmaceuticals Factory(中国香港);批准文号:HC20181019(原HC20150050)]薄涂于患处,并进行缓和的摩擦,依据湿疹的严重程度每日涂抹1~2 次,如有需要,可建议患者使用多孔绷带对患处进行妥善包扎。
试验组患者采用红光照射治疗。严格遵照医嘱应用红光治疗仪(生产企业:上海寰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设备型号:CHX-630E-II)对患处进行局部照射。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注意调整仪器与患者皮肤之间的距离,以20~25 cm 左右为宜,每天照射2 次,每次照射15 min。
为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每治疗7 天为一个疗程,需连续治疗4 个疗程。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湿疹严重程度评分(EASI)、瘙痒指数(SORAD)等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估。与此同时,还应比较其显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5-6]。
采用SPSS 23.0 软件对实验所得的最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卡方(%)用来检验计数资料(χ2),t值用来检验计量资料(±s),若P值<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湿疹严重程度评分、瘙痒指数基本一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 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的湿疹严重程度评分、瘙痒指数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且试验组的湿疹严重程度评分、瘙痒指数均低于传统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湿疹严重程度评分与瘙痒指数(±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湿疹严重程度评分与瘙痒指数(±s)
组别传统组试验组湿疹严重程度评分瘙痒指数tP例数30 30----治疗前14.72±2.96 14.68±3.02 0.051 0.958治疗后4.98±1.36 3.05±1.17 5.892 0.000治疗前2.85±0.49 2.78±0.51 0.542 0.589治疗后1.65±0.93 0.82±0.46 4.381 0.000
经卤米松乳膏外敷治疗后,传统组患者的平均起效时间为(17.96±6.54)d;经红光照射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平均起效时间为(14.12±5.37)d。对比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t值为2.48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卤米松乳膏或红光照射治疗期间,传统组与试验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开始前的湿疹严重程度评分、瘙痒指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湿疹严重程度评分、瘙痒指数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且试验组的各项指标结果均低于传统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起效时间短于传统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传统组与试验组患者在疾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由此说明,临床治疗慢性湿疹的阶段,如果能给予患者红光照射,既能快速修复皮肤损伤,改善湿疹问题,又能缓解瘙痒症状,提高治疗安全性[7-8]。
据相关研究资料指出,慢性湿疹的发生原因相对复杂,多是由遗传、精神压力、免疫力低下、慢性感染灶、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长期日晒风吹、寒冷、炎热等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9-10]。获得该类皮肤病症后,大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皮肤浸润增厚、色素沉着等现象,随着病程的持续延长,皮损处的纹路会逐渐变粗、变大,表现干燥且容易皲裂,并伴有剧烈瘙痒、灼烧痛等症状[11]。常规治疗慢性湿疹不但见效慢,而且存在治疗周期长、易复发等问题,单纯依赖激素等药物治疗慢性湿疹,虽然能够暂时缓解瘙痒症状,降低湿疹严重程度,但停药后具有较高的疾病复发率[12]。故而,临床为提升慢性湿疹的治疗效果,应积极寻找科学、合理、可行的治疗方法或手段。
红光具有穿透深度深、促进皮损伤口愈合、消炎、镇痛等特点,将其用于治疗慢性湿疹,既能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实现自体消炎的目的,又能显著改善组织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促进皮损处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进而加速皮损和创面的愈合,确保疾病康复。
综上所述,对慢性湿疹患者实施红光照射治疗,有助于减轻其瘙痒症状,缩小湿疹面积,进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