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文志
终身读书是鲁迅先生毕生读书实践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求学时代的鲁迅可谓无所不读,学生时代不仅买书借书,而且抄书。不仅如此,在晚年病危之际,他仍不肯休息,坚持读书。许广平曾回忆称,鲁迅在生命最困苦的关头,凭借对读书执着的精神硬撑着,手不释卷。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成了鲁迅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内化于心的主动习惯。
“书与生命同在”,书籍在鲁迅一生的思想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活学活用更是鲁迅一生在读书时遵循的规律。鲁迅曾说过:“读死书是害己,一张口就害人。”将书读活,是读书的最佳目标,死读书会导致进入死胡同。读书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的书和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不死读书,注重将书本与实际相结合,把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动态的人生社会结合起来,也是鲁迅读书方法的重要特点。
多年来,我在读书时从鲁迅先生毕生读书的实践中学到了许多乐趣,尤其是退休后这几年,我在读书时,更是觉得读书是一件陶冶情操的高品位雅事,同时也是一件培养心性的多趣味快事。于空闲里捧书握卷,于兴致中悠然自得。一旦走进字里行间,投入始章末节,就会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其情切切,其乐融融。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能让人从书中看到这世界的不同侧面,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学识与情感都能在阅读中丰富起来。
在退休后的晚年时光,每每打开一本好书,就会感到是在享受一次心灵的洗礼,顿时感到生活上的紧张、工作中的起落会随风而去,眼前竟是一片天高地阔,心情自然会放松。古人云:“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作为老年人,退休之后,可以把过去忙碌的岁月兑换成闲暇时光,把每天的时间拿出三分之一,腾出一份从书籍中寻找快乐的心情,为自己曾经的紧张松开绑绳,享受一番读书的乐趣。
人退休后,如果喜欢读书,在读书时遇到好的文字,一定不要放过,要静下心去读,就如同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遇到一朵心仪的花朵,研读静赏之中,让她明媚我们的眼眸,熏香我们的心灵。好的文字,有情有景,适宜放在手边,放在枕边,与心灵促膝,与心灵同眠,与灵魂陪伴生命的成长,一同走向成熟的人生。好的文字,能在静寂中感悟出空灵,在婉约中透出唯美,润心而留香,在雄浑中透出高亢;她的优美之处是有根的,也是能被汲取营养的;优美的文字有灵气,有香气,能启迪心智,意蕴深远,用深情去歌唱,就能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
人生难得几时安宁,只有在宁静中守住靠椅伏案的逍遥,守住倚枕半卧的自在,随心所欲地读上几本书,或是平时想读而又没有时间读的书,心情才是宽敞的,心路自然也是顺畅的。在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长久读书会让人养成恭敬的习惯,会让你的双眸魅力四射。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而微笑是最好的敷粉装点,微笑还可以传达比语言更丰富多彩的善意和温暖。即便读书会因故事情节而流泪,但流泪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可以让你瞬间舒展,尽情宣泄。读书能知道天地间很多奥秘,熟识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智慧加上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时,你的形象气质会更加光彩照人。
记得曾国藩在致其诸弟的家书中说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作为封建王朝的高官还有如此的读书观,真是耐人寻味和令人敬佩。当然,今人读书没必要去强读,强读不但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要义。有愚人请人开一张必读书目,硬着头皮咬着牙根去读,殊不知读书须与气质相合。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孔子说五十可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尚不可读《易经》;刘知几少读古文《尚书》,挨打亦读不来,后听同学读《左传》,甚好之,求授《左传》乃易居诵。
所以,退休后的老年人读书未必都要雄心勃勃,抱有重负。更多的人是为了消遣,于情趣之中获得良知和待人处事的哲理,从书本中享受一种美感的快慰。读书之道莫过于精神上超脱,沉浸于恬淡的心境之中。也有人把读书比做邀朋待友,举杯畅饮,促膝寒暄。相聚的是知己,相约的是心灵,只要以善意的目光、平和的心态,捧读那一本一卷,虔诚地细品古贤先哲们的情感,就会任意领略岁月风雨和世纪风光。在读书过程中,不但能够衔古含今、涵天孕地,还能咀嚼着书中的明言事理,唤起对人生的感慨和希冀,唤起对生活的鼓荡和真谛。于是退休后的心胸变得宽广,世界变得敞亮,内心也变得更加充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