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成振
书法教育引领大众审美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话题,涉及书法教育和大众审美这两个概念都是非常宏大的命题。也恰恰是因为开放和宏大,话题才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一定的争议性。推究大家观点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一定离不开角色立场、知识背景、目标指向的差异。在我看来,这些分歧更多的是讨论者弱化或者忽视对象的复杂性进行整体化描述造成的结果。大家所聚焦的细分对象就不统一,自说自话,自然会形成明显的分歧。所以我想从“书法教育”和“大众审美”的内在构成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角度切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思考我们书法教育工作者的为与不为。
从目的、任务和特点的角度,书法教育可以分成这样三个大类:书法基础教育、书法高等教育和书法社会教育。前两类同属于学校教育。下面简要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定位、受众和特点。
在以上诸多类别的书法教育中,素质教育和兴趣教育占有广大的受众群,直接作用于大众审美,但受制于当下教育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其权威性还有待提升。专业教育作为最具有高度的类型,具有权威性、导向性和强大的影响力,会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兴趣教育,波及大众审美。
探究书法教育与大众审美的关系,讨论的重点应该不是接受专业教育的这些学生,因为这个群体的教育具有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严格的学习训练和充分的时间保障,他们具备形成理性判断的能力。讨论重点应该在书法教育对没有接受专业书法教育的群体的影响,主体包括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社会上的书法爱好者和关注者、偶然接触者。
我们有必要关注大众审美的几个突出特征。
首先是大众审美的多向度性。大众审美是一个高度复合的概念,它既难形成统一的指向,但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大众审美将审美性、实用性、功利性杂糅在一起。就审美选择的理由和动机而言,应该是以审美对象即艺术品本身为依据,欣赏者从自己的审美感受出发做出判断和选择。而在现实中,大众对书法作品做出好恶的选择,可能是因为作品的形式美感,也可能是因为仰慕书法家的人品,或者感动于与书法家或作品相关的某个故事,甚至于只是因为有朋友送了本某书家的字帖,抑或是看到了某个影视剧中并不符合史实的荒谬剧情。这一切都体现出大众审美的多向度性,它是极其自由的,并非纯粹的审美活动。在书法领域,这一特点尤为突出。
大众审美具有鲜明的从众性。这一点法国勒庞的名著《乌合之众》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研究。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人在孤立个体状态时与处于群体之中状态时的鲜明差异。作为孤立个体时,人的个性化特点极为鲜明,而融入群体之后,个性往往被群体淹没,这不仅表现在行为上,也体现在思想上。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存在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所以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等特点。当然,从众的根源还是和专业认知能力的高低直接相关。当专业认知能力偏低,判断力就会相对缺失,个体的直观判断很难抵御群体倾向的诱导。
书法教育三大类型表
此外,当下的大众审美还具有强烈的直觉性、娱乐性和短暂性的特点。大众审美较多依赖于欣赏者的直观感受,与专业群体的严肃批评形成明显差异。喜欢不需要理由,不喜欢更不需要理由。欣赏者倾向于轻松、愉悦的审美感受,甚至于追求过度娱乐化,从而导致关注的并非书法本体,书法只是一个载体或者噱头。喜欢的出现、消退或者移情别恋,随时可能发生,短暂性特征明显。
大众审美的这些特征,在书法领域的表现是比较明显的。出现这些状况,与新时代社会变革带来的物质富足、技术进步、价值多元、利益驱动和生活快速化、时间碎片化密不可分。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从大众书法审美的选择性上看,以前是没得选,学习临摹只有为数不多相对固定的几套字帖范本,日常可看的展览也不多,有展览可看交通也不足够方便,学习渠道非常匮乏。现在的选择不仅是多的问题,而是多到你无法招架。传统出版物以外,大量的新媒体资源如图片、短视频、书法相关公众号、书法app等数不胜数,甚至于系统化的网课也不难获取。大量信息充斥周围,这就使得不在专业教育体系中的人无所适从。
在复杂多元的现状下,大众群体还是存在着一些共性的观念,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意识就是对国家行为的高认同度。学校教育作为国家行为,所讲授的内容、传递的观念具有高度可信任性,代表着国家意志、国家态度和国家标准。所以,学校书法教育作为众多书法传播途径中特殊的一种类型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即权威性和与之紧密关联的系统性、规范性、严肃性。那么非常值得书法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是,书法教育怎样才能有效介入大众书法审美和传播中?书法教育在引领大众审美的过程中,哪些可为、应该为,哪些不可为,或者该为但不具备为的条件和时机?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一些判断。
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统的书法理念。这与艺术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并不矛盾。创造和创新更多的是专业精英群体的责任和担当,而不是一般社会大众的努力方向。书法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和兴趣教育应该坚持和弘扬经过历史积淀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经典,坚持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是积极介入大众书法传播,拥抱新生渠道和传播方式。大众已经接受全新的生活方式,信息传播和接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法传播产品是否符合大众诉求和接受心理决定了是被接纳还是被抛弃。书法教育要产出符合大众需求的产品,主动拥抱新时代大众的需求。
三是要理清方向和责任。书法教育首要的是进行价值导向的引领,强调的是方向性,是审美观念,其次才是关注水平和层次,需要努力提高水平,但不可强求。强调包容性,不要过分强调风格的分野,要保护多元的审美观,顺应开放的发展观。
四是不以专业精英教育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大众书法审美。不要高估大众审美对于风格多样性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期待他们对艺术内涵做出专业判断,这个很难。同时也不要低估大众的价值取向,相信大众审美的朴素判断力与其对传统的敬畏精神。
五是针对反传统、非艺术的不良炒作要勇于发出声音。这不需要正面的对抗,只需要向大众解释现象的来龙去脉并揭示其本质。在大众有探究的欲望时,能够听到权威渠道的声音。因为书法教育不承担“法庭”功能,不进行“审判”,更无力负责“执行”。
六是狠抓人才培养质量,落实教育成果。这是体制教育为社会输送正能量的最有效途径,是源头活水。这一点是专业教育领域内尤其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提升培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如何将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如何将艺术的共性规律和专业性、个性化巧妙统一,这些都是非常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书法作为发展了几千年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人特殊的文化给养,他所能带来的审美享受与中国人对汉字天生的亲和感密不可分,已经深入到了国人精神之中。
书法有其自身独特而周密的发展逻辑和内容体系。对比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在社会生活和文化语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我们不能够用一成不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学习者和爱好者。对于专业化的精英教育要以相对严格的书法历史传统进行砥砺,而对于社会化的大众书法审美,要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趋势,寻找书法介入大众传播的有效途径,对大众进行书法审美观念的引领,使其拥抱新的时代和新的生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给央美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对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希望,就是“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我理解这更倾向于是对学校美术教育尤其是专业美术教育的要求。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着不同的责任主体和教育对象,其发挥作用产生效果的作用机理也不尽相同。学校教育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教育,从而对社会大众产生引领作用。就像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还提道“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层的含义就涵盖了学校教育在校内和社会两个层面的作用和责任,核心目标是塑造美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