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协奏曲《觉醒之光》首演后记

2021-12-14 14:14芮芮
乐器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协奏曲琴弦古筝

芮芮

2021年10月16日,在美国纽约巴德学院费舍尔表演艺术中心,由李昕艳作曲、王逸心演奏、蔡金冬指挥的“为筝与管弦乐队而作的筝协奏曲”《觉醒之光》成功首演。这部作品是巴德美中音乐研习院蔡金冬院长委约李昕艳教授为巴德的“China Now Music Festival”(中国当代音乐节)创作的。《觉醒之光》的标题由他们二人共同命名,表达了人类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在旷日持久抗疫的过程中,对于生与死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这是一部紧密关注当下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而与这部协奏曲首演相关的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就是运用了唢呐演奏家郭雅志教授最新发明的“双槽琴码转调筝”。

将中国音乐的精神融汇在创作之中

本文作者在演出结束后,采访了作曲家李昕艷女士。整体而言,这部协奏曲里筝在与管弦乐队的对话与融合中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了中国民乐的特色与表现力。整部作品调性丰富,有很强的色彩感和画面感,富有思想性,能够引发听众的诸多联想。在处理筝与乐队音响平衡问题上,考虑到协奏曲必须突出主奏乐器,乐队释放能量的时候不把筝的光彩遮住,李昕艳在乐队配器方面十分下功夫。

她解释道“只给弦乐队很轻的震音来衬托古筝,或者用竖琴给古筝伴奏加上小钟琴和三角铁,或者乐队休息只有古筝独奏……比如,快板段里有一段古筝与乐队的对话,只要有古筝的地方,我都尽量只用弦乐托和声外加一个三角铁增加古筝的光亮感。”

在体现筝的中国传统乐器魅力方面,李昕艳有过仔细的考量和关照。比如,充分保留了筝的左手行腔做韵的功能。乐曲开头和中间的散板中都大量使用了筝低音区和最高音区的大颤和按弦。滑音和大颤不仅较多用在筝上,也平衡分布在乐队低音单簧管和双簧管上,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也用到了滑音。这些“音腔”的运用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中国音乐的韵味。此外,作曲家给筝独奏写了大量的散板,中音长笛那段也用的是散板。这些都来自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对她的影响,“这种时间上的弹性与自由,也体现了中国音乐的特点。”她解释道。

创作古筝作品有难度

此前,李昕艳已有多部为民族器乐创作的作品:为笛子、琵琶、古筝、二胡、打击乐而作的五重奏《侗声》;为京剧青衣和箫而作的二重奏《藕丝》;为管子、古琴、小提琴、大提琴以及三个打击乐演奏家而作的七重奏《求索》;为二胡、琵琶、长笛、打击乐而作的四重奏《白蛇传奇》;为长笛、琵琶、大提琴而作的三重奏《敦煌恋人》等。

李昕艳提到:“我不太敢给筝写作品,因为我在写作时经常写一小段儿旋律就换一个调,这对于西洋乐器来说非常方便,但对于古筝来说很难做到。”

筝是五声音阶定弦的传统乐器,没有变化半音,不易转调。在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时,fa和si要通过左手在mi和la音位上的按抑方能获得。写当代筝乐作品,尤其是西洋协奏曲对于作曲家最大的挑战就是转调问题,为了给筝写出有调性对比的音乐,她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两个办法:一个是现在较常用到的在古筝定弦方面下功夫,把低音区两个八度定为一个调,中高音区两个八度定为一个调。尽管用定弦可以改变调性,也基本就意味着给曲子设下了一个基本框架,上了框框。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有!在这首曲子里就首次用到了郭雅志教授最新的发明:“双槽琴码转调筝”。

首次使用双槽琴码转调筝

对于转调筝的研发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此之前转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在筝体上加载能够改变弦长、张力的装置以实现转调,结果造成筝的外观变化很大,而且音准、音色都不能保证。“双槽琴码转调筝”之所以可以快速转调,是因这台筝上使用了一种特殊的转调琴码:双槽琴码。我们常用的普通琴码只有一个码槽,而这个特殊的琴码有两个码槽:其中上槽是原本琴码故有的,下槽开在上槽的下方,当把琴弦放置在下槽时,由于琴弦的张力改变,音高比原来低半音(如G降至♯F)。以C调五声音阶在上槽定弦,选择移动不同的琴弦往下槽的位置,可获得 C G D A E B六个调的转换。以F调五声音阶在下槽定弦,往上槽移动琴弦,可获得 F ♭B ♭E ♭A ♭D ♭G六个调的转换。 由此得出全部十二个调的转换。

具体在这首曲子中,为了实现作曲家的转调意愿,琴弦一共调了三次弦,也就是说换了三次槽位。第一次换槽位调弦大约在全曲5分钟左右,从慢板到快板处,这段音乐主题需要不同的调性及特色音,于是将11根琴弦换了槽位,换弦之后音调就很容易转到作曲家想要的主题上。为了提供足够转换码槽的时间,作曲家写了一个乐队的1分20秒“transition”过渡段,而演奏家利用过渡段的空隙,完成换弦转调的动作,仅仅运用了26秒。乐曲高潮来临之前,琴弦需要再换两次槽位。一次是最高音的5换♯4;一次是小字一组的5换♯4。通过转换槽位得到了确定的♯4音,左手就能解放出来弹其他音,否则♯4只能靠左手按出来,音准也不能保证。事实证明,这款“双槽琴码转调筝”为作曲家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可以放开手脚创作,尽管曲子很长,有19分钟之多,但一直很扣人心弦。

唢呐演奏家也爱古筝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郭雅志教授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唢呐演奏家,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吹唢呐、吹管子的郭老师能够对筝进行改革?是的,这也曾经是我的一个疑问,但当我了解到郭雅志还是一位热衷于钻研乐器改革的的发明家,唢呐活芯子,转调葫芦丝、以及最新发明的双槽琴码转调筝都是他的一系列发明时,就不觉得奇怪了。

双槽琴码转调筝实际上跟唢呐的活芯子的原理是一样的,可谓是异曲同工,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一下抓到了问题的关键,对于筝的转调其实就是要从琴码上做文章。“但凡伟大的,其实都很简单”,“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为了保证琴码的稳定性,槽子都是郭雅志亲自打磨出来的,整整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他又亲手做了一套加宽加厚的琴码,尽管带有很大的实验性,但在这首曲子的演奏中是非常成功的,从头到尾码子没有跑,也没有跳,作曲家给出了满分。

考虑到演奏者带着义甲换弦不方便,郭雅志还特制了一个换弦用的“专用扳子”。演奏者王逸心也给出了充分的肯定:“转调琴码给了古筝更多的可能性。平时演出经常要带很多架琴,因为来不及调弦,一转调就要换琴。此次使用了郭老师的双槽筝码,不仅节省时间,减少了转调需要搬运多台筝的工作量,而且,可以讓我在曲子中间快速进行大量调弦转调,给了作品更多的可能性。真的很适合于协奏曲,因为它在换弦时是有足够的时间。”

作品的整体分析

《觉醒之光》是一首长达19分钟的单乐章协奏曲,共分5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音乐主题核心。

第一部分,开头的散板情绪悲愤,筝的演奏很有气势,充分释放右手的力量并结合左手大颤来展现筝低音区的厚度和张力,而高音区的按颤则是在模仿人们的哭泣之声,泛音的结束预示着暂时的平静中序幕缓缓拉开……如泣如诉的散板和慢板中,筝以独奏形式、运用了能够彰显乐器自身特色的大量揉、滑、按、颤技法,传递出悲伤、恐惧、焦虑和孤独的情绪。

第二部分快板,主题音乐转为♯C小调,作曲家运用了较多不协和和弦,代表着非常鲜明的音乐形象,预示“病毒来袭”!不规则节奏,变化节拍,以及调性对置、卡农模仿,描述人类与病毒激烈的斗争。这段有大量的筝与乐队的竞奏。

第三部分是筝的华彩段和中音长笛华彩段,大量右手单音加左手大面积划弦表现了幸存者面对家人离去的痛苦、孤独与无助;摇指加泛音之后是长笛的solo段落:悠远、清冷中透出些许苍凉。

紧接着是第四部分的慢板,大段筝的摇指和着弦乐队舒缓的节奏款款送出温暖、抒情、优美的主题旋律,歌颂、赞美医护工作者与志愿者。音乐于忧伤之中饱含深情,歌颂人性之美,启迪人类觉醒,预示在严峻的疫情下,极度压抑之后,人们终于看到了希望之光。

第五部分,铜管乐器奏出,乐队逐渐汇入上下齐鸣,气势恢宏,与筝的摇指一起将乐曲推向高潮,象征着人类伴随着觉醒之光,深刻反思反省,最终取得了胜利。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巴德美中音乐研习院蔡金冬院长,是他的委约与首肯促成了《觉醒之光》的诞生,促成了他们三人的这次合作,也促成了新的转调筝的成功面世。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点赞,为他们的敢想、敢做点赞!希望这首曲子能够流传开来,也希望这款转调筝码能尽快投入批量研发生产阶段,早日造福我们的筝乐大家庭。

猜你喜欢
协奏曲琴弦古筝
春日协奏曲
第一次弹古筝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我爱古筝
额头上的琴弦
绿色的琴弦
谁动了我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