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刃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2021-12-14 14:14:21王安潮
乐器 2021年12期
关键词:管弦乐民乐器乐

王安潮

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领域,朱晓谷是现代化发展及多产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民乐新音响开发,至今已有六百余部作品,这些都可谓同辈中的翘楚者。其作品涉及到多种体裁,各种民族乐器的独奏与协奏曲,不同形式与编制的重奏及合奏,开创了民族管弦乐队伴奏歌剧的形式,还涉及舞剧、影视剧音乐及少量西方管弦乐创作。可贵的是他一生专注于民族器乐创作,尤其是始终注意现代化发展中的创新精神,是其作品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仍持续出新的内涵动力所在。他的著述已有《中国民族器乐曲二十三首》《古筝独奏重奏曲集》《通俗民族器乐合奏曲集》《民族器乐协奏曲集》及《民族管弦乐队乐器法》《民族管弦乐队配器法》等十余部,专辑有《江南风格器乐曲》《腾飞》《朱晓谷民族器乐作品专辑》等十余张。朱先生的创作成果丰硕,音乐形式多样,其创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呈现旺盛发展态势,至今不减,其学术影响深远。

技术:声响巧妙 辞章喻远

“声有飞沉,响有双叠。”(《文心雕龙·声律》)既注重民族声韵的直观表达,也注意现代声响的协调发展,使得朱晓谷先生的作品具有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魅力,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是朱晓谷民族器乐创作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他的作品为国内外的民族乐团及民乐演奏家所喜爱的原因之一。

从1966年的《赛刀会》开始为学界所知后,朱晓谷先生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都有优秀之作。如:60年代的《赛刀会》《伸冤》《师徒一对红》等独奏、重奏,就以新音色的开发而用于表现特定的场境与情感;70年代的《半屏山》《丰碑》《边疆新苗》《第二个春天》(后来又续有《太阳部落》《大秦王朝》)等舞剧、话剧音乐,是他在话剧院、歌剧院工作时所做的新界探索;80年代的《新婚别》(与张晓峰合作)《水乡欢歌》《欢腾的节日》《祝福》《红楼梦》等协奏、合奏,是对民族性音乐主题所做的烘托与发展;90年代的《文成公主》《日月潭》《激》《韵》,展现了他的非常规音响的新奇之探;新世纪后的《意象集·黄山》《望月婆罗门》《敦煌魂》《树魂》《赶会》《皖风戏韵》等合奏、协奏、重奏,新形式、新手法将其创新的想法予以多角度实践;近十年来的《导板与流水》《治水令》《征程》《腾飞》《翱翔》等独奏、合奏、协奏,将民族器乐的现代音色进行了综合发展。朱晓谷在作品的新探上既注意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现代发展,尤其是民间音乐素材的明确形象予以外显,也注意展现民乐线性思维,尤其是能将其融于现代作曲技术之中,这是朱先生的作品在同行中个性之所在。也是最早被港澳台民乐人所演奏的原因之一,并多次举行其作品音乐会,开创了大陆民乐文化沟通港澳台的交流先河。作品在港台地区受人喜爱的原因,既是因由民乐情韵之浓郁,又是基于音响品质之优秀。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文心雕龙·宗经》)长期浸润于民间音乐并在院校中锤炼作曲技术,是朱晓谷民族器乐创作成功的外在表象,作品深远的韵味则是声名远扬的内在蕴涵,尤其是鲜明的音响喻义所指,是引人流连忘返的民乐魅力所在。

他在主题设计中注意音乐语言特定性与表达的丰富性挖掘。如:《树魂》以贵州地域性的民俗故事表达之需而设计了高低唢呐旋律的呼应、并置、交织的音乐线条,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缠绵悠长;《敦煌魂》以张义潮戍边、卫国的精神为音乐主旨,以张弛多变的现代乐声而展现了悠远历史情境;《四竹吟》以文人优雅的气质为音乐意象,以四声部的多线条纵向构建而展现传统笛乐的别样空间;《望月婆罗门》以唐代西域音乐为辞章,以喻义深远的音响而拉近古今艺术间的对话;以地方戏曲板式或曲牌为素材而创作的《导板与流水》(京剧风格)、《二八与飞板》(河南豫剧风格)、《对板与彩腔》(安徽黄梅戏风格)等,发扬了沈知白、胡登跳、闵惠芬以来的戏曲声腔现代发展理念;而《腾飞》《欢腾的节日》《征程》等虽然以近事为主题,但却以交响的乐声寓意真挚深沉的情感世界。如此来看,朱晓谷以丰富的音乐语言、时兴的技术手法,在不同音乐主题的诠释上,既注重主题音乐形象的具象表达,又注重内外相和、形神兼顾的审美情境营造,展现了现代民乐的多维审美需求。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朱晓谷的民族器乐艺术既在意古今文化主题的选材及其相应的音乐语言表现,也在意用融通的学术思维而构建传统与现代相协调的意象视界。他的音乐语言之简朴,善于展现民乐特有的色彩;他的音乐手法之悠然,善于在传统民乐中融入现代的新奇与宏阔。“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朱晓谷的民族器乐注重挖掘特色音响,在表达上注意形式的宏观与微观应对,其语言表达与结构逻辑,巧在微妙,道法自然。

艺术:勤思深远 传承有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象传》)朱晓谷的民族器乐创作勤奋、勤勉。

从1961年发布的作品《耍龙》《赶集》算起,朱晓谷先生的民族管弦乐艺术探索至今已逾60年,而其音乐创作上引人关注,则可上溯到1959年,他与刘敦南、孙以强、金复载合作的钢琴协奏曲《跃进颂歌》就让人“早闻其声”。其“先声夺人”之举,当推他在学生时代创作的《赛刀会》,再加上《师徒一对红》《伸冤》等,其中的新穎音响探索使其名声鹊起,他也将其创新探索的观念一直贯穿于艺术生涯之中,如90年代为二胡与打击乐而作的《激》,新世纪之初融汇音块技术而作的《意象集·黄山》,前几年以竹笛四重奏而作的《四竹吟》等。他在不同时期都有反映时代新声的民族管弦乐新作,披荆斩棘,勇立潮头,愈久弥香,追新出奇。

朱先生的民管艺术探索注重民族民间音乐题材的挖掘,尤善于将其发展为新的民族音乐线条。如:《水乡欢歌》中的越地音乐素材,《江畔朝霞》中的沪地民歌及戏曲素材,《凤阳歌》中的皖地民歌素材,《乡魂》中的“泗州戏”,《拾棉花》中的戏曲音乐素材,《树魂》中的贵州民间音乐素材,《敦煌魂》中的西北音调等;近年来基于戏曲音乐素材而探索二胡独奏曲系列,更是其民族器乐现代化的标识之作,如:《导板与流水》中的京腔京韵,《对板与彩腔》中的黄梅戏韵,《二八与飞板》中的铿锵豫味等。他的民族民间音乐探索多以鲜明的线条、轮廓而让人易于闻乐而识风味,使之能与地方音韵建立起直观的审美意象联想;而他又注重韵味,江南的婉转悠然,西北的直爽苍茫,古典的优雅激荡,时代的激情荡漾,其民管作品的韵味之美令人流连徜徉。

朱先生的民管艺术探索又注重新音色彩的融会,不同时期的新技术及其时代审美新潮都会在曲中有所反映。他不仅深入挖掘民族器乐传统音响的现代空间,如:《龟兹古风》中笙乐的单声与多声空间的不同意象,《望月婆罗门》中的柳琴音色的多种形态,《敦煌魂》中唢呐的氤氲与张扬色彩的对比,《腾飞》中不同色彩笛音的空间衍展;他还积极探索乐器改良中音色发展的可能性,如:《新婚别》《祝福》中的乐队音响对于二胡色彩的烘托与衍展,《红楼梦》《翱翔》中的古筝不同形制所展现的色彩空间,《燕歌行》中对不同音高笙、《树魂》中对不同音高唢呐的色彩空间所做的纵向与横向发展;朱先生还注意了不同乐器并置而做的协奏,如:柳琴、筝、中阮的《文成公主》,二胡与琵琶的《双姝情》等,这些基于纵合化和声表现之需而做的色彩开发,使其民族管弦乐能不断發出新颖的音响,不断给人带来新法频出的艺术景象,这是他作为“民族管弦乐配器大师”(阎惠昌语)的新音色彩融会之表现,是他继承发展胡登跳先生的现代民族管弦乐重合奏思维的深切艺术实践,表现在民族室内乐领域所探索的各种编制的重奏曲,如《师徒一对红》《泗洲调》《赶会》《五峰幽谷》《乡魂》《题帕三绝》《路》等。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朱晓谷先生始终秉承宽厚仁慈的待人处事原则,从创作、演出到教学、研究,人文情怀深入其里。

就其教学与培育后辈的方法与理念上来看,他总能无私地给予学生乃至同行以帮扶。在其40余年的教学中,杨青、江赐良、姜莹、周超、李墨、周依澄、陈密佳等数十位嫡传弟子,现已成为中国民族管弦乐领域不同时期颇具影响力的人才,而与同行的亲密无间的情意,已在2019年12月3日至5日举行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研讨会”上集中显现,鲁日融、吴华、高为杰、刘锡津、顾冠仁、唐建平、王建民、刘长远、徐志远、赵曦、李博禅等数十位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民乐人,在朱先生的倡导下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民管艺术的配器发展。他对于后学甚至不认识的人,都尽可能地提供帮助,这也是他的艺术为海内外民乐人喜爱的人文情怀之机缘。

“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初学记·鸟赋》)《朱晓谷民族器乐作品专辑》的出版,是他的学生们自发地回馈师恩之举,而纪念朱晓谷诞辰八十周年音乐会是郑建国及安徽省民乐团对其多年厚爱的回报。

专辑集中汇集的作品多是朱先生新世纪以后的创作,《水乡欢歌》《欢腾的节日》《韵》则是上个世纪的经典。尤为值得强调的是,从朱先生600余部作品中遴选出的这17部作品,多已经过海内外乐团、演奏家的多次演绎,现在多已成为民族管弦乐中的经典之作,很多已被研究或成为教材之选。所以,即将出版的个人音乐专辑,不仅对于“朱氏民族管弦乐艺术”具有总结式的意味,也将对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演与教研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结语:民乐宽视域 学力满豪情

朱晓谷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多是有意地发展民族器乐传统音韵的现代化,在“清微淡远”“错落铿锵”之中发展张弛对比、纵横协调的民乐新颖声响,探索民族器乐意象的美妙新韵致,《赛刀会》《丰碑之舞曲四首》《水乡欢歌》《韵》《激》《镗》《路》《意象集·黄山》《敦煌魂》《导板与流水》《治水令》《腾飞》《征程》等,是他不同时期创新探索留下的音乐踪迹。

除了创新探索的学术型作品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改编曲”,其一,对既有的民族器乐旋律的配器有《百鸟朝凤》《二泉映月》等,对民歌旋律的配器有《蓝花花》《绣荷包》等;其二,对国内外其它器乐曲的移植,如《拉德斯基进行曲》《未完成交响曲》《新疆之春》等;其三类是对特殊用途的民乐队编配,为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等编配民乐队版,为戏曲淮剧《西楚霸王》《党的女儿》配器,为上海武术队赴日本演出而写的武术音乐42首,为地方(如西藏)民间音乐所写的组曲等,这些属于朱晓谷先生实用型音乐创作,是他学术人文关怀之表现,这些作品对满足民乐爱好者需求,推广民乐的大众化发展,也起到了较为深远的作用。而他创作西方器乐的作品,如小提琴曲《春之爱》《火》《风》、长笛曲《水》《空》《见》、大提琴曲《地》《识》等,既是他学术视野开阔之表现,也是学院派民乐作曲家在驾驭中外乐队上的能力之表现,事实上,他的很多协奏曲都有中西制式的管弦乐版本,与西方管弦乐改编类的作品一起,是其音乐国际化发展思维之体现。

“老夫聊发少年狂”(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早逾古稀之年的朱晓谷仍笔耕不辍,以旺盛的干劲而奋进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领域,他每年均有新作上演,其探索精神令人感佩。“旧时清镜,而今华发。明日伏波堂上客,老当益壮翁应说。”(宋·辛弃疾《满江红·绝代佳人》)我们期待着即将迎来八十华诞的朱晓谷先生能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领域再创新篇,再探新界。

猜你喜欢
管弦乐民乐器乐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儿童时代(2022年2期)2022-04-19 11:13:06
民乐国祥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中国音乐学(2020年2期)2020-12-14 03:07:58
嬉游曲(管弦乐)
当代音乐(2018年11期)2018-06-30 14:43:16
“失控”乎?“掌控”是也!——鲁肯斯《失控》管弦乐配器技法拾趣
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 06:06:17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3
青少年民族管弦乐作品展演在北京举办
人民音乐(2016年3期)2016-11-07 10:03:24
对管弦乐《玄梦》的音乐研究
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 13:03:13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音乐生活(2015年5期)2015-12-01 01:51:39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