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小学民歌教学

2021-12-14 12:41殷敏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土家族民歌扬州

【摘 要】《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要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纳入音乐课堂中,并且在课程内容上要求学生每学年能够背唱中国民歌1—2首。现行的小学音乐教材中已经包含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拥有各民族及各地域特色的民歌。但从教学效果来看,民歌教学不尽如人意,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民歌特点,不能唱出浓浓的民族“味道”来,使一些学生对民歌的演唱丧失了信心,甚至是不喜欢。笔者认为在民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歌文化、风俗习惯、地方方言、唱腔等,为唱好民歌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歌教学;小学音乐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160-02

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之一。民歌在人们的口口传唱中不断丰富着集体智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民歌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师的短板。一些教师的民歌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局限性的,还停留在常规的教唱上,没有突出民歌的特色,对民歌的腔调、民歌背后的历史文化等挖掘不够。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对民歌的风格特征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熟悉和了解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唱好我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利用这些地域间的文化差异进行民歌教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1]。

一、了解地理环境,把握民歌唱腔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而民歌体裁也受每个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等因素的影响。如高原地区的“山歌”,沿海地区的“渔歌”“打渔号子”,江河湖海上的“号子”“船歌”,草原上的“牧歌”等。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要想唱好民歌,先要了解它的地理特点。

以《牧歌》的教学为例,《牧歌》是一首蒙古族歌曲,说到蒙古族歌曲,大家想到的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长调”和“短调”。长调的特点就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悠长,这主要还是和北方草原地域特点有关。草原辽阔、一望无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心胸宽广、质朴,热情且豪放。正因为这样,才形成了悠长宽广的“长调”,热情豪放的“短调”。而《牧歌》就是一首典型的“长调”歌曲。所以要想把这首民歌唱好,要先了解蒙古族的地域特点,课堂伊始,笔者就播放了一段辽阔的草原视频,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到内蒙古大草原,让学生感悟到了“辽阔”这个词。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或者说一说对蒙古族的了解。然后,再从地域文化总结蒙古族人民或者内蒙古大草原和蒙古族民歌之间的联系。有了这些文化背景的铺垫,笔者再次播放刚才的视频,并以《牧歌》为视频的背景音乐,学生在浑厚且宽广的歌声中,再次感受蒙古族的风情。在后面的演唱活动中,学生便很快就能感悟到,要用平稳、宽厚的声音去演唱,曲调要拖长,要把蒙古族的连绵和悠长表现出来[2]。

再如,在民歌《茉莉花》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了一段介绍江苏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到江苏民歌柔美婉约、情感丰富的音乐特点。如图1,演唱者需要在歌曲的第一句中就要把江苏民歌的优美委婉表现岀来。

如图2在教唱歌曲的最后一句时,要特别注意“心”“人儿”“骂”这三个地方的演唱方法。要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运用民歌中特有的“慢咬慢运腔”来演唱,简单地说,就是要把“心”“人”“骂”三个字的字头“x、r、m”慢咬,而后较慢地落在韵母“in、er、a”上,最后慢收音。这样,就能够表现出江苏小调的“小腔小味”,表现出江苏音乐的婉约和柔美。江苏民歌的特点就在于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咬字、每一个运腔。

二、抓住方言特点,把握民歌韵味

民歌是以方言为基础的。方言土语的运用,给各地的民歌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如一些象声词和衬词“得儿”“哎”“呀”“?”等。用方言来演唱民歌,有时能够更准确地、更好地表现作品,取得生动的演唱效果。所以教材中一些经典的地方民歌也被要求利用方言来演唱[3]。

《杨柳青》是一首典型的扬州小调,其节奏轻快活泼,运用了大量的衬词,使得歌曲在演唱时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而这首歌最大的特点正是用扬州本地方言来演唱,具有扬州的乡土气息。要想学好这首歌,先要了解扬州的方言文化。扬州方言中是没有翘舌音的,所有的翘舌音都读成平舌音。如歌词中的“水”字应该读成“sui”,“晨”字读“cen”,还有“石”字等都是发平舌音。还有扬州方言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读声母“r”时舌头也不卷等等。所以笔者在教授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去听了普通话和扬州方言这两种不同版本的演唱,学生觉得还是方言演唱的更有韵味些。笔者评价到:“是的,正因为用了扬州方言来演唱,才能唱出扬州小调独特的韵味。所以我们先一起来学一学扬州话。”然后把这首歌中的歌词用方言带大家读了读,并且告诉他们说好扬州方言的诀窍就是横咬字。

在2013年“浙派名师”活动中,江苏特级音乐教师黄美华在执教这节课的初始,就让学生通过一首歌来学两句河南方言:“来到郑州包你學会一个字中;到了河南你会想说一个词得劲;吃到郑州烩面你会一个字中;看了河南风景只有一个词得劲。”

这首歌曲的名字叫《河南人,中》,黄老师巧妙地利用这首歌抓住了河南方言的特点,通过让学生模仿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歌曲的学唱做了铺垫。在第二次聆听歌曲时,黄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字或者句子特别有河南味道,引出了“编”字、“摘”字以及衬句“那哈依呀咳”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河南方言声调上扬的特点。这节课从方言入手,学生通过学方言、用方言唱歌,唱出了浓浓的河南味,表现了河南人的热情、豪爽[4]。

三、体验生活,把握民歌情感

民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民歌的产生多数来自人们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俗中、祭祀活动、娱乐活动中都能运用民歌。要想唱好民歌,音乐实践也是重要途径之一。

《乃呦乃》是一首苏少版二年级下册土家族民歌,歌曲活泼欢快,全曲由“do、mi、sol”这三个音构成,有趣的是每句都以“sol-mi-do”结尾。但整首乐句长短不一,整齐中又有变化之美,独特的旋律赋予了歌曲浓郁的民族风味。土家族被称为“大山的民族”,土家族人民多居住在重庆、湘西一带,他们有着灿烂的文化。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通过原始舞蹈、古老歌谣及富有山乡特色的各类文化艺术形式,这笔宝贵文化遗产被保存了下来。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是社巴节,节日中土家族人都要跳起他们自己的舞蹈“社巴舞”,也就是“摆手舞”。“乃呦乃”在土家族语里意为“来吧”。笔者认为这首歌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在热闹的节日里跳着摆手舞,喊着“乃呦乃”的情景[5]。笔者的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各具特色。其中就有个少数民族叫土家族,他们有一个像我们的春节一样的一样非常热闹的节日叫社巴节。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家族,到土家族的社巴节上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庆祝自己的节日的。

师:对呀,土家族人们喜欢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跳的就是摆手舞啦,让我们跟着土家族小朋友一起来学一学好吗?(师生跳摆手舞)

2.揭示课题

师:真开心呀,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就是土家族的歌曲《乃呦乃》。好奇怪的名字呀,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猜一猜。

师:“乃呦乃”是一句土家语,意思是快快来。土家语里的“乃哟嗬”也是快快来的意思。社巴节上,土家族的人们围成了一个圈,唱起歌跳起舞,还不停地喊着“乃呦乃”,呼唤着大家一起加入他们。

师:你们听,土家族小朋友们在招呼我们一起跳摆手舞呢。我们一起呼唤更多的小朋友加入我們好不好?

师:社巴节开始啦!(二听歌曲)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民族特色

师:今天是社巴节,寨子里的小朋友,你们激动吗?让我们一起去唱歌跳舞吧。快来呼唤你们的同伴们。山这头的小朋友一起来呼唤“乃呦乃”……山这头的孩子们你们听到了吗?快回应一下,“乃呦嗬”……

师:今天我们在土家族的山寨里感受到了山寨小朋友的快乐,大家唱着欢快的歌,跳着摆手舞,多开心呀。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可谓是丰富多彩,每个民族的音乐都各具特色,以后我们还会了解其他的民族音乐。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我们要和土家族的小朋友说再见了!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根基和灵魂。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学生唱好民歌有着重要作用。小学民歌教学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教师对民歌的教学不应该是一成不变,而更多的应是引领学生去探寻民歌背后的文化,唱出浓浓的民歌味儿。

【参考文献】

[1]谢丹.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J].北方音乐,2017(8).

[2]吴晓霖.民歌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策略研究[J].下一代,2018(3).

[3]陈雯.小学音乐课堂中民歌的教学策略[J].新生代·下半月,2018(12).

[4]乔建中.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3).

[5]申媛媛.试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的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作者简介】

殷敏(1989~),女,江苏南通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土家族民歌扬州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土家族情歌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土家风情惹人醉
“扬州绒花”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