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胜 余天维 黄亚军 宋谷冰 张燕 但堂渊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信息成为人们的第一信息来源,也成为社会舆论的新引擎,由此,突发事件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进一步增强。民办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普通本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性,但基于二者在生源素质、培养目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民办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了自身独有的特点,本文对新媒体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特点及其管理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民办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特点;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001-03
舆情,英文为“public opinion”,简单来说就是公众的观点。网络舆情则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它的载体是互联网,因而成为影响力空前的社会舆论表现形式之一。
近年来,随着网络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信息空前繁荣。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进一步下降,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覆盖人群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我国许多人民的第一信息来源,也成为社会舆论的新引擎。由此,突发事件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进一步增强,呈现出舆论主体的匿名性、广泛性,参与渠道的多样性,传播空间的无界性,意见汇聚的即时性,议题生成的自发性与舆论发展导向的不确定性等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呈现“去中心化”。不仅每个人都有麦克风可以发声,且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传播单元。正如某网友的金句,“你可以不用微博和微信,但不见得微博和微信上没有你的传说”。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现状
(一)教科文卫领域已成当前网络舆情第二大
焦点
当前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呢?根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2020年互联网舆情形势分析与展望》,2020年的舆情形势呈现出与疫情交织的特点,舆情最关心的话题内容除公共卫生之外,教科文体领域紧随其后,排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领域之前。
(二)高校学生已成为高校舆情事件中的重要参与者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和对网络的熟练掌握能力,使得他们更容易直接参与到传播和评论高校突发舆情事件中来。
从调查结果看,当前80%以上的高校学生获取和发布信息的渠道是微信、微博、QQ、抖音等即时社交媒介。根据受访者的反馈情况,80%的高校学生的使用目的是了解和传递资讯信息、表达内心想法及情绪。由此可见,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渠道,其即时发布、多点传播的特点也使得高校的舆情监测和引导工作变得更为复杂,任何舆论事件一旦疏于引导或引导方法错误都会使网络成为公共事件发生的助推器。
(三)高校舆情事件增长幅度大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案例库统计,2020年涉高校全国重大舆情同比增加33%,较2018年增幅达到133%。
从舆情类型分布来看,学生安全、校园管理相关事件占比最高,均为18%,如学生坠楼、研究生校内身亡、试点“男女混住”引争议、高校“学伴”事件等。学术不端类舆情占比为15%,抄袭、剽窃问题最受瞩目,学术商业化趋势引发担忧。违纪违法类舆情占比为10%,其中涉及的高校教師贪污腐败、学生违法犯罪等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1]。
(四)“网络治校”倒逼学校解决问题
据统计,2020年,问答类平台已经成为高校舆情最主要的源头。学生的批评和诉求被送上平台热搜,再通过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接力传播,往往能够得到校方的重视,这种倒逼学校解决问题的现象也被调侃为“网络治校”。
舆情跨境传播成为高校与教育界舆情的一大特点。一些学生在境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发表不当言论引发网民强烈反感,如多个高校出现学生发表不当言论事件,引发舆论围观。
二、民办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特性分析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普通本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性,但基于二者在生源素质、培养目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高职院系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呈现出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在舆情的主体、内容、载体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学校管理层对舆情的思想认识、管理机制、风险预警、处置应对和正确引导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主体在网络舆情中的特点
(1)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相较本科院校学生知识基础和文化底蕴较为薄弱,在对网络信息的关注上,更多是与自己学习、生活、就业相关的事件,而对政治、社会、文化等意识形态问题不敏感,高职学生的网络言论平等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缺乏。
(2)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综合研判和独立思考能力有一定的欠缺,加之尚未踏足社会,缺乏阅历,因而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对热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相对浅显,其观念行为更易受网络信息左右。鲜有学生能产生较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3)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非常短,往往刚刚开始适应大学生活就又面临就业工作,往往更容易感到困惑和茫然。学历等因素带来的落差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内心的困惑、茫然需要宣泄和释放,网络环境创造了最佳的条件。许多学生在宣泄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情绪化和非理性行为。
(4)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合理运用网络信息的能力较弱,在接收信息时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经过大数据分析,抖音、快手等平台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为其量身定制信息流,形成“信息茧房”,使高职学生的个人思想趋于狭隘,趋向固化。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更容易被负面信息所影响。
(二)民办高职院校在舆情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在大多民办高职院校资金薄弱且师资队伍不稳定,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两极化,“高龄化”和“低龄化”特点较为突出,中坚力量薄弱,管理方式较为陈旧,导致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更易出现各种问题。学生的意见和不满情绪无法疏导,只能通过网络进行表达,而民办高职院校在舆情的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容易使得舆情快速传播和发酵,最终事态扩大并形成群体性事件[2]。
1.对舆情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网络舆情研究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相对完善和成熟的管理应对机制,政府机关及很多企事业单位也都对网络舆情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管理流程。但在很多民办高职院校中,管理层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舆情管理的系统性也并不理解。单纯以为网络的意见可以通过网络删帖进行控制,只“堵”不疏,无问题发生时散懒应付,有问题发生时乱作一团。
2.对社会文化思潮变化及趋势的把握能力不足
民办高职院校管理层“高龄化”的特点,导致其对新技术和新信息的学习了解不足,往往更难把握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矛盾加剧、新媒体技术变革性力量加强、不同社会思潮加速更迭,以及黑天鹅事件冲击等诸多宏观因素。“00后”大学生群体活跃、敏感、好奇心重,乐于接纳新事物并表达不同观点;高校教师群体思辨能力强,在垂直领域内拥有一定威信和影响力,面对不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民办高职院校管理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缺乏專业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
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资金、人员、硬件、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往往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很不完善,引导力度欠缺,缺乏有效的舆论导向。管理主体缺乏专门管理部门,有的由党政办公室管理,有的由学工部门管理,有的由宣传部管理,有的院校由网络中心兼管,非常混乱,形不成联动、及时的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一旦有网络舆情事件发生,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合理的处理,容易导致事态的恶化。
4.刚性管理为主,缺乏有效的舆论引导
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舆情管理观念还停留在“监控论”层面,不该说与不能说的都不准说,通常采取删贴、关闭评论功能、封帐号禁言等硬性方式管理。但这样的监控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了,只能在小范围内控制舆论,但无法应用于微博、知乎等大型网络平台。且这样简单粗暴的控制方式,极易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弹,心理失衡,最终形成更大的舆论冲突点。
三、民办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探讨
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不断增加的势头下,如何运用好新媒体,做好舆论管理引导工作,加强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能力应成为高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重视网络舆情工作,建立立体化网络舆情管理格局
在“舆论平权”时代,民办高职院校必须正视网络舆情的话语力,树立前瞻意识,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素养,健全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加强对舆情的分析研判。不要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通过有效分析网络舆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意见和诉求,发现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漏洞,反作用于学校的发展建设。
在对舆情的管理中,应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多部门联动的整体性、系统性的立体化管理格局。舆情在网上,问题在线下,信息高度透明化的今天,出了问题不要想着瞒,只有找到线下的问题点,做好线下的处置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应对。
(二)搭建话语平台,打通沟通渠道
网络舆情的应对要善于使用积极的话语体系,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更要注重建立沟通渠道,加强引导。积极话语体系相较于批评话语体系,更加注重用沟通对话的和平方式实现舆情引导的目的,而非用对抗批评的方式激化矛盾。
民办高职院校要推进积极话语体系的建立,拓展高校内部合理反馈诉求的渠道,摸清矛盾源头,盘活校长信箱、校内论坛等已有渠道,还可以通过官博或官微发布在线调查、收集私信等多种方式,了解师生员工的共性问题,关注其中与学生群体日常生活、毕业就业相关的诉求,妥善解决学生的现实合理诉求,及时排查和根除舆情隐患,从源头上有效防止消极话语和谣言的传播。
(三)引导模式代替监控模式,主动引导高校舆情走向
引导是指在发现不良言论时,采用参与讨论、引导讨论的方式化解不良言论。虽然高职院校整体生源较本科院校有一定的劣势,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具有相当的可塑性,有利于教师开展正确的引导,通过拉近距离、加强沟通,可系统地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民办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上需要理清“管”与“放”的关系,以引导的方式代替对学生的监控。通过建设自身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培育意见领袖,更好地引导校园网络舆情走向,促使校园网络环境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3]。
(四)坚守核心价值观,强化网络素养教育
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积极传播政治、伦理道德、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知识,将世情国情教育、道德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融入课堂内外,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人格、心理人格、社会人格,使他们能够通过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重新整合、归纳所获得的网络信息,并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深度分析、综合运用。
同时积极与网络媒体、企业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开展网络法律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辨识、筛选和运用能力,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结构特点和生源的特殊性,网络舆情工作面临更大难度和更多挑战。只有不断加强高校自身的舆情风险意识、舆情应对能力以及舆情机制化建设,做好舆情的监测、研判、处置和引导工作,未雨绸缪,重视学生诉求,建立沟通机制,打通意见渠道,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场,循序渐进地改善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与校园安全等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真正从源头上减轻舆情多发的压力,有效推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大数据下的网络舆情应对[EB/OL].(2016-12-29)[2021-10-08].http://www.cac.gov.cn/2016-12/29/c_1120214456.htm.
[2]人民資讯.校长们请注意:2021年高校舆情风险清单
[EB/OL].(2021-01-12)[2021-10-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690722539646654&wfr=spider&for=pc.
[3]曹军.高职院校学生突破网络“信息茧房”的有效路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
——Take Tianfu New Area Inform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Jiansheng Zhou, Tianwei Yu, Yajun Huang, Gubing Song, Yan Zhang, Tangyuan Dan
(Inform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of Tianfu New Area, Meishan, Sichuan, 620000)
Abstract:In the new media era, the in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people's first information source and a new engine of social public opinion. Therefore, the uncontrollability of emergency discourse system is further enhanc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ordinar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students quality,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infrastructur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esents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Key words:new media;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haracteristic; management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