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农业高校特色的 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

2021-12-14 23:01张殿锋
新长征·党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农业大学吉林高质量

张殿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教育强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任务。吉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使命,不断夯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办学理念,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工作。主动适应“互联网+”“智能+”对人才能力素质的时代要求,遵循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落实培养时代新人任务,努力构建起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吉林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构建“三融三通”新农科协同育人模式,在吉林省率先实施跨专业门类大类招生培养改革,首批实施“订单式”农科生招生培养改革,成为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获立教育部“四新”研究與改革实践项目8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双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打通“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渠道,硕博连读生、直博生比例达30%以上;创新“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实施导师任职和招生资格双向动态管理,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和分类评聘考核机制。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美国西肯塔基大学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院校。在赞比亚大学建立“中赞学院”,是吉林省第一所开展国家级援外培训的省属高校和第一个开展国家“走出去”境外人力资源培训单位。

构建高质量的学科专业体系

坚持分类建设,争创一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学科群和对接社会需求的专业群。坚持特色发展、交叉融合、择优培育,科学合理设置学科专业,把传统优势学科做强;加快传统学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学科进行改造与革新,把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做实,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多学科协调共生、支撑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吉林农业大学围绕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对标国家“双一流”和吉林省“双特色”建设要求,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获奖数量位居吉林省属高校首位。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两个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增至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增至10个;在国家“双万”计划中,获批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7个国家一流课程;围绕人工智能、现代生物技术等第四轮技术革命热点,首办了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菌物科学与工程等新农科专业,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成立“吉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在东北地区率先成立“智慧农业研究院”。

构建高质量的师资培养体系

坚持师德为先,师德师能相统一,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德能兼具的教师队伍。在教师类别上,培养学术型、教学型、技能型等人才;在教师层次上,培养顶尖学科领军人才、青年学术英才、年轻新生教师力量;在师资结构上,拥有海外专家、国内学者、“协同创新”团队、企业行业专业人员,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让行业精英参与共同育人。

吉林农业大学全面深化人事人才改革,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建立引培并重的人才机制。在人才引进方面,瞄准“两院”院士等5个层次高端人才,制定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优秀博士和师资博士后管理办法,“十三五”以来,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北京理工、武汉理工等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全职引进16人,柔性引进高端人才31人,实现了“人才回流”。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实施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吉农学者、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新增国家高层次人才20人次,在青年长江、青年万人、优青等青年人才项目培养中相继实现新突破,优化了学校的人才队伍结构与梯队。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国家和省部级高端人才150余人,人才质量与人才层次位居省属高校首位。

构建高质量的科研创新体系

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统一,以问题为导向,站在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高度,加强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领域的前瞻布局,主动适应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科研方向,着重解决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注重以创新为导向,加强基础研究类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努力产出重大原创成果,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创新服务能力。注重以评价为导向,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改革科研评价激励制度,使科研人员潜心从事基础研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吉林农业大学围绕粮食大省、畜牧业大省和特色资源大省建设,形成了以“一株菌、一支参、一颗莓、一只蜂、一粒米”等为代表的特色研究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十三五”以来,围绕优势特色研究领域,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新增国家部委级科研平台12个;深化推进高校科技评价改革,不断健全完善科技奖励体系,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16项,科研经费近10亿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及联合基金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均实现新突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净月)”、科技部第一批“星创天地”。

构建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体系

立足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基础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注重理论实践有机结合,瞄准国家重大建设需求实际,突出科学研究的问题导向,扎根中国大地搞科研,鼓励从事基础性、原创性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切实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吉林农业大学围绕吉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了主要粮食作物国审品种全覆盖,推广面积超过700万亩;赤眼蜂防治螟虫害9000余万亩,挽回粮食损失50亿斤;创建了“轻主重辅”三三耕作制,助推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联合培育绵羊、黑猪新品种和吉林白鹅品系,联合打造了“桦牛”区域品牌,畜禽养殖经济效益超100亿元;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转化效益超60亿元。作为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团长单位,累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00余万人次,创造技术增收180余亿元。李玉院士团队在陕西省柞水县开展的科技扶贫项目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小木耳,大产业”,李玉院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学校包保的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实现脱贫,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省属高校精准扶贫20大典型,入选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优秀案例”。(作者系吉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赵    鹏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吉林高质量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张振、李杰作品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潘虹作品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Introducing metacognitive approaches to cultivate sustained self—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listening cours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吉林冬季之旅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