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实现“四史”教育一体化的路径探讨

2021-12-14 07:47唐翔
中国德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一体化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思政课的使命、要求和“四史”教育的功能、目的高度契合,理应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加强“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其具体路径包括: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构建一体化的“四史”教育目标体系;加强教学内容衔接,推进一体化的“四史”教学体系建设;汇聚协同育人合力,探索一体化“四史”教育运行机制;强化课程顶层设计,完善一体化的“四史”教育保障體系等。

关键词 思政课;“四史”教育;一体化

作者简介 唐翔,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1],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四史”教育的开展,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方式,特别是课程教学的渠道。大中小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使命、要求和“四史”教育的功能、目的高度契合。因此,理应在作为铸魂育人主阵地的思政课中加强“四史”教育。

近年来,各地各校在“四史”教育,特别是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必须看到,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四史”教育衔接问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存在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实问题,忽视了“四史”教育的连贯性、系统性。实际上,在思政课一体化中,“四史”教育应该是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整体,不同阶段的“四史”教育共同作用于学生全面、长远的发展。所以,大中小学思政课必须考虑各自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分工协作,有效衔接,进而增强“四史”教育的育人合力。

一、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构建一体化的“四史”教育目标体系

大中小学思政课中一体化的“四史”教育目标体系是指思政课中“四史”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各学段的具体目标之间构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从属于一体化的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

(一)明确“四史”教育总体目标

依据思想政治学科要培育的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目标,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思政课中“四史”教育的总体目标可归纳为:教育引导学生弄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确立“四史”教育分段目标

每个学段“四史”教育目标的确立要以总体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各学段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体现其阶段性。小学阶段的目标主要是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从小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开始形成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愿望。初中阶段的目标主要是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心中有党、胸怀祖国、情系人民,增强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认同。高中阶段的目标主要是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形成理论认同,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构建“四史”教育目标体系

在构建大中小学“四史”教育目标体系时,首先,要从整体上确保“四史”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四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彼此孤立的,而应当是经过统一规划后方向一致的完整系统。其次,还要考虑“四史”教育目标的阶段性与递进性。思政课作为一门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具有客观性,应当遵循规律,依规而行。同时,各学段的思政课有着不同的“四史”教育目标与任务,但这些目标相互间并不是割裂的,高学段的目标是低学段目标的延伸,低学段的目标是高学段目标的基础,学段的教育目标在整体规划之下应当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从思想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最终落实到使命担当,是一个认识上不断提升,并从思想到行动逐步深化的过程。最后,既要考虑不同学段“四史”教育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要注意“四史”教育目标与各类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各学段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之间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

二、加强教学内容衔接,推进一体化的“四史”教学体系建设

统筹推进“四史”教学体系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应建立连贯的“四史”教学体系,在思政课一体化中制订和实施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的“四史”教学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逐步递进、螺旋上升的体系。一体化的“四史”教学体系建设,将使大中小学各学段“四史”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使其在育人效果上实现持续发力、整体呈现。

(一)构建“四史”教学框架

“四史”教学体系建设首先要确保构建一个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四史”教学框架。“四史”各自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纷繁的历史事件、众多的历史人物、复杂的历史过程和抽象的历史结论。“四史”之间又相互交叉,各有侧重。所以,在思政课堂上开展“四史”教学,尤其要遵循唯物史观,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四史”的内涵和本质,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基本的教学脉络,再进一步明晰各个学段的重点,有选择地进行,从而实现“四史”教育在不同学段思政课中的深度融入。

(二)衔接“四史”教学内容

要根据不同学段“四史”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发现构建大中小学“四史”教学有效衔接的关键点,实现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纵向衔接主要指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中“四史”教学之间的连续性,通过缩小不同层级学习的间距,实现学习阶段的顺利过渡。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各学段特点。小学阶段以“讲故事”为主,重在启蒙诱发;初中阶段以“明史实”为主,重在感知体验;高中阶段以“懂大道”为主,重在常识教育;大学阶段以“通学理”为主,重在理论分析。横向衔接主要指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四史”内容与其他各类教学内容之间相互联系、有机衔接。以高中思政课教学为例,除了“四史”的内容,还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教育、法治教育等内容,这些内容实际是相互贯通、互为表里的。“四史”为其他教学内容提供了例证素材和论证支撑,其他教学内容为准确把握“四史”教育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和理论支持。

(三)创新“四史”教学方法

除了要衔接好教学内容,各学段“四史”教学还应超越学科界限,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建议多采用情境教学、模拟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进而在情境感染、事理交融中,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三、汇聚协同育人合力,探索一体化的“四史”教育运行机制

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四史”教育一体化是一个动态延伸、持续运行、有效整合的共生发展过程,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形成多主体、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合力。

(一)注重各学段“四史”教育衔接的耦合度

大中小学要系统考察各学段“四史”教育目标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与梯度,使各学段目标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有序达成,各学段教学内容形成一体化链条,实现在思政課中大中小学“四史”教育纵向实施推进的运行机制。例如,积极开展各学段贯通的集体备课、研讨交流、专题培训等,提升教师对“四史”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可以牵头组织召开教学交流研讨会,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四史”课等形式,深入研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经验、做法,也可以通过“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就“四史”教育中某一共同主题进行集体备课。

(二)强调各学科“四史”教育协作的配合度

“四史”教育不能靠思政课一门课程单打独斗,其他课程也要担负起责任,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思政课与同学段的其他学科、课程有效联结和配合,能够形成横向的“四史”教育协同推进运行机制。例如,高校普遍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认真梳理和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融入各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思政课一道有力地推动了各高校“四史”教育的走深走实;中小学强调学科德育,把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也可以和思政课一道加强对学生的“四史”教育。

(三)加大各地“四史”教育资源的整合度

各地要深度挖掘“四史”教育中协同育人的资源,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探索共建校外“四史”教育资源联合体。学校协同联合体应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为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运行提供支撑,逐步改变“四史”教育单兵作战的状况,助推“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例如,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重点协同项目备忘录》,提出“要充分发挥三省一市地域相近、人文相亲的优势,共同挖掘体现‘红色文化档案资源”[2]。政府部门对长三角各地的红色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进一步挖掘各地红色资源的内涵和价值,为各地大中小学“四史”教育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

四、强化课程顶层设计,完善一体化的“四史”教育保障体系

强化课程顶层设计,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从整体上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和内含其中的“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作出统筹规划、科学调度、合理布局,是克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有效办法。

(一)加强党的领导,有效联动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 “四史”教育一体化的运行离不开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协调。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为属地管理,小学、初中采取划片招生,高中在特定区域内面向不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大学则在全国范围内通过高考进行招生。这就需要协调不同地域、不同层级教育单位的思政课教学,实现跨教学单位、跨地域的教学统筹协调。为此,需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提高政府在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发展中的制度供给与政策保障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大中小学配合的“四史”教育联动体制机制。在纵向上,针对各学段的“四史”政策要上下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支撑保障系统;在横向上,教育系统内部的“四史”教育政策与党和国家出台的政策要相匹配,从而形成“四史”教育合力,尤其要发挥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大政方针对“四史”教育的良性支持与促进作用。

(二)积极搭建平台,协同共进

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积极搭建各种平台,促进教师互鉴互学、合作共进。不仅要组织同级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就如何开展“四史”教育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集体备课、观摩研讨,也要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定期或不定期的参观学习、授课交流,并就“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和探讨。例如,教育部举办“同上‘四史思政大课”活动,邀请优秀思政课教师、权威专家进行教学示范,使“四史”课程通过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实现了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遴选中小学各学段优秀课例,供广大师生学习使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开设党史学习专栏,提供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

(三)完善评价方式,科学考核

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四史”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对“四史”教育一体化的评价与监测。首先,根据大中小学不同的“四史”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分段评价,突出不同学段的特征,实现各学段的有效考评。其次,将不同学段的评价标准有机结合,构建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各学校思政课在“四史”教育建设过程中是否遵循一体化纳入考核范围。最后,“四史”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还应更好地融入社会,同国家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并且根据社会需求完善评价标准,适当加入课外、校外的多方评价,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评价体系。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在大中小学开展“四史”教育,以思政课堂主渠道为载体,通过以上四条路径加强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形成多学段育人合力,引导学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2]新华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推动长三角文化旅游合作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9-12-02(1).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一体化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