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翔
(中共长治市委党校 山西 长治 046000)
太行精神产生于抗日战争年代,孕育于太行革命根据地,是由特定的历史事实、历史地域和区域人民所孕育的崇高品格,也是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的精神财富[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太行儿女要从新时代的要求出发,丰富和发展太行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战略。
太行区自南向北包括河南省黄河以北的西南部、晋东南、河北省西部,其山势南北走向,壁立千仞,峰峦如聚,海拔1 500 m 以上,易守难攻,军事位置十分重要。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129 师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开辟了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无数太行儿女用“小米加步枪”和赤诚的鲜血,奋勇抗战,抵御外侮,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2004 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对太行精神作了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太行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太行儿女展现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精神;是为民族的解放展现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精神;是为人民利益展现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太行精神从革命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再从改革开放到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都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让太行精神永放光芒,就要从新的时代要求出发丰富和发展太行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脱贫攻坚战以来,通过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基本方略,全国有12.8 万个贫困村出列,832 个贫困县摘帽,近1 亿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历史上的奇迹。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抗战时期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也是太行精神的主要孕育地。截至2020 年底,长治市有32.2 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933 个贫困村有序退出,5 个贫困县如期摘帽,脱贫成效考核连续4 年位列山西省第一方阵。2020 年7 月24 日,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联合下发通知,在1 市10 县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试点工作,长治市是唯一的地级市试点。长治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全面启动试点工作,着力构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监督考核五大机制,全力推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人才就业等十大衔接,争取在有机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探出新路径[2]。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全国有1 800 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悲壮诠释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太行精神;雨雪天气,为跑手续、筹资金奔波于曲折山路,虽险其尤未悔展现的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全国累计选派25.5 万个驻村工作队、300 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一线展现的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太行精神;200 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舍小家为大家”、进村入户、访贫问暖展现的是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今后乡村振兴工作中,还要赋予太行精神新的内涵:面对发展产业过程中项目确定、资金筹措、入股分红等棘手问题,还需要基层帮扶干部有“干事创业、勇往直前”的热情和劲头;试点市、县党委和政府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过程中,要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及时将试点成果转化为有效措施,形成“敢为人先、勇于实践”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阶段造就了一系列精神,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等。正是靠着这些精神,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又靠着这些精神进行了伟大的现代化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太行精神是由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积淀而成,其精神内涵有相对稳定的成分,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任务下,依然会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涵,进而与时俱进指导实践。太行精神的文化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推进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中仍具有重大意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党中央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战场,驻村帮扶干部与乡镇以及村干部一道奋战在脱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主战场上高高飘扬。长治市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帮、机关单位包村帮、党员干部到户帮、工作队员驻村帮、第一书记任职帮的“五帮联动”工作机制。长治市选派2 386 支驻村工作队、6 668 名扶贫工作队员、1 321 名驻村第一书记,使933 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一村一队,一队三人”。干群关系,表面看主要指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包括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同公权力之间的关系。太行精神的精神实质之一是共建鱼水情深的干群关系。若没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太行精神作支撑,很难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新时代,弘扬太行精神,就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这将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共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自立自强,首先在文化上要自觉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任务之一便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要弘扬包括太行精神在内的时代精神;实现乡村振兴,建设文明乡风,更需要推动移风易俗,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最终提高农村百姓的精神文化素质[3]。
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基层党员干部明白各个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任务;开展党史教育活动,通过系统的党史学习,让村支两委干部、乡镇包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帮扶工作队成员、全村党员明白太行精神作为民族精神之一是如何诞生、丰富并发扬光大、光耀千秋的;充分利用移动通信设备,通过学习强国、三晋先锋等党建类APP 让基层干部了解国家大事、时政新闻、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开阔眼界,明确当下一段时期内的工作重点。长治市上党区乡村振兴太行人才学院开展多种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对乡村两级基层干部进行党性教育、乡村旅游、特色种植等专业知识培训;2021 年壶关县石坡乡城会村新建党群服务中心80 m2,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活动室、扶贫超市等功能于一体,将弘扬太行精神落实于实际行动中。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将接近尾声;乡村振兴战略提上日程,正拉开帷幕。在实现二者过渡时期,践行太行精神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合理实施乡村振兴阶段下乡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责任落实、容错纠错、组织保障、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实施细则,使接下来长时期的农村工作中,下乡干部既能积极工作,又能增长才干,还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制定2020 年后过渡期政策,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宜居。生态振兴应继续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融合起来,实现“生态宜居”和“产业业旺”的双目标。
坚持“扶贫先扶智”,实施“精神扶贫”,注重从思想上拔“穷根”,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导群众树立起“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思想,比如,晋东南贫困县开展的孝老敬亲活动及爱心超市积分兑换活动,实现了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坚持“扶贫先扶智”,实施教育脱贫,加大中高职教育补贴,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山西省职业技术学院在2020 年间开设多期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致富带头人示范培训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等。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其中,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性的措施,居于“灵魂”地位,关乎中国乡土文化能否延续。推进文明建设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实施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有效破解因婚致贫、因丧致贫、支出型贫困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