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责任担当
——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2021-12-14 21:54赵小敏胡永升曾志将陈美球
中国农业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耕地粮食农业

赵小敏,胡永升,曾志将,陈美球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

粮食稳,天下安。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确保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人自己的粮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吃饭问题,保障了粮食安全。2019年粮食连续16年保持增长态势,连续7年总量保持在6亿吨以上,2019年达到6.64亿吨,人均474公斤,远高于350公斤的全球人均水平,也高于400公斤的人均粮食安全线标准[1]。尽管对于粮食安全,我国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2],但粮食生产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基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情,我国的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基本态势不会有大变化[3],粮食安全依然具有挑战性,确保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紧绷。此次新冠疫情导致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的加剧,更加凸显了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生命线的战略意义。

作为农业高校,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这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扛起强农兴农重任的重要体现。江西是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是解放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输送商品粮的2个省份之一。江西农业大学作为江西唯一的省属农业高校, 旗帜鲜明地把扛起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历史使命, 找准战略着力点和工作聚焦点,为巩固江西粮食主产区地位做出积极贡献,书写了地方农业高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江西农大篇章。

一、 农业高校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担当中的主要表现

高校承担着国情教育与政策宣传的基本任务,每个高校都要把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教育及其形势分析,以及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下的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国情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珍惜粮食、保护耕地的意识;也要宣传国家关于粮食安全的相关战略,包括“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和“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以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策略,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耕地保护政策,让学生自觉遵循相关国家政策。农业高校除了这些基本任务外,还承担着农业人才培养任务,同时也是农业科技、人才和智力的集聚地,在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中,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粮食安全的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第一职责,为广大农村培育与粮食安全的相关人才是农业高校服务于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也是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从事粮食生产的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传统小农户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存的局面,且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并在带领广大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农业高校要充分发挥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条件和人才培养实践方面优势,不仅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大学生,还要开展形式丰富、灵活多样的培训,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培育新型农民,特别是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传授育种、栽培、植保等粮食生产技术,以及加工、流通、贸易等相关技能,以满足现代粮食生产的人才需求。

(二) 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当前的粮食生产已呈现出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特征,粮食安全对科技的支撑需求日益明显,优良品种的培育、科学栽培技术的提炼、环境友好型植保技术的开发、现代水肥管理系统与农机配套技术的研发,以及耕地生态、质量的保护技术,等等,都对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为此,农业高校要充分利用科研条件完善、协同攻关实践经验丰富等优势,紧扣粮食安全的各种科学问题,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同时,还要重视科技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既可通过各类粮食现代化生产的示范建设,辐射和带动粮食生产,也可以加强与农技推广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以“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模式提高粮食生产实践中的科技含量。

(三) 粮食安全的智库建设

政策也是生产力。粮食生产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同时发力,事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4],粮食安全同样需要相应的政策保障。农业高校聚集着各类人才,在发挥粮食生产中智库作用上有着先天优势。为此,农业高校应加强粮食生产的调研,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真实了解粮食生产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系统掌握粮食作物种植积极性的影响因素、粮食生产中主要困境、粮食销售环节的制约因素、粮食生产社会服务的主要短板,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另一方面,立足于宏观需求,在粮食生产发展规划、粮食生产政策制定、结构优化调整、规范化监管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咨询作用。

二、 江西农业大学服务粮食安全的实践

长期以来,江西农业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为学校履行强农兴农职责的重要工作、重要体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和智力集聚地优势,坚持“育”良才、“寻”良种、“觅”良法、“开”良田、“献”良策“五位一体”推进,在高质量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实践。

(一) 抓好源头保障能力,建强支撑粮食安全学科群

科技支撑始终是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对粮食安全的贡献率达到了60%[5]。江西农业大学深刻认识到,学科是大学进行知识创造、科技创新的基本载体,为此将涉粮学科建设作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础工程,聚集优势资源,建成了覆盖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涉粮学科专业群,从源头上夯实了学校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能力。

依托涉粮学科专业群,建设了较为完备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体系,汇聚了一支有较大影响力的骨干教学科研队伍。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前1%学科,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获评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农学、土地资源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获评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已建有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江西超级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江西省双季稻现代化生产协同中心、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并作为核心协同单位参与组建了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涉粮学科中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中组部直管专家1人以及一批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全国农业科技杰出人才,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

(二) 坚持育人为本,培养“一懂两爱”农业人才

现代化粮食生产覆盖粮食种植、收割、储运和质量安全检测等全产业链;我国向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了粮食生产经营的主角,从生产到经营,对高级粮食科技人才提出新的需求[6]。江西农业大学紧贴行业新需求和人才市场新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懂农爱农的新时代大学生,鼓励大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目前江西省基层农业技术一线骨干中,80%以上为江西农业大学校友,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

2012年起,江西农业大学承担了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开启了加快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新阶段。基于“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的教育理念,针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带得动”培养目标,坚持“不离乡土、不误农时、工学集合、因需施教、分段集中、统一培养”培养思路,形成了“四四五二” 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8年来,共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73万人[7]。毕业学员中,有种植大户2135人,有种粮户近千人,占比6%以上,涌现了一批全国种粮大户、省级种粮大户和许多知名的先进典型。2018年学校下发了《江西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专项实施意见》,通过“专、本、硕”连贯式培养,满足乡村振兴,包括粮食生产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 勇攀科技高峰,良“种”良“法”助连丰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8]。江西农业大学引导一代代科研人员,围绕种业科技创新“卡脖子”技术开展攻关,为“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提供了有力支撑。1976年化学杀雄杂交稻——“赣化2号”成功选育,成为当时水稻生产的一个重要良种,而且具备亩产吨粮的生产潜力,获1978年度全国科学大会奖。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首次提出和证明“温度在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中的作用”的新观点,改变了两系杂交稻的研究方向,获1994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新世纪以来学校水稻良种选育研究迈上了“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的新台阶。2007年中晚稻新组合“淦鑫688”为江西领到首张超级稻“身份证”,此后又先后选育了包括6个超级稻在内的水稻新品种(组合)20余个,在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省累计推广7178.7万亩,新增稻谷43.44亿千克,新增社会经济效益97.76亿元。该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泰优871”等新品种具有“超级稻的产量,泰国米的品质”,提升了江西省稻米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是实现我国粮食丰产增效的重要路径。江西农业大学攻克了“早蘖壮秆强源”“三高一保”水稻栽培、水稻施肥、免耕抛秧、稻草全量还田减肥、双季水稻机插高产栽培等关键技术,研发了水稻精量直播机等农机新装备,建立了江西省双季水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有力支撑了江西水稻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江西农业大学不断创新和探索以大学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与推广模式,致力于良种良法能够“零时差、零距离、零门槛”用于粮食产业。学校按照“企业出题、校院出智、多方筹资、成果共享、行业受益”思路,不断推进深化校企、院校的协同创新,牵头成立了江西省水稻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了双季稻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促进了科技创新与种业的深度结合。江西农业大学以科技特派员为主力军,加强粮食作物产业技术服务,在江西省建立示范基地76个、示范基地总面积超过12万亩,推广和解决关键技术590余项、引进新品种390余个,帮助企业和贫困农户直接增收近亿元。学校还建立了江西省首家水稻科技小院,致力于优质稻“两优一增”壮秆保优标准化栽培技术和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等技术推广培训。

(四) 加强耕地保护研究,保障“藏粮于地”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的“三位一体”保护[9]。学校土地资源管理、农业资源环境、土壤学等学科专业的教师长期在耕地保护与利用、土壤地力培育、污染耕地治理修复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与科技服务,以及参与江西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与核查、全省国土空间利用规划及规划修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为江西省守住耕地红线、提高耕地产出率、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供了有力支撑[10-11]。学校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等学院的师生以每年的全国“土地日”和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围绕“珍惜土地资源”等主题,长年坚持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开展土地资源国情国策及耕地保护等宣传宣讲活动,增强市民(村民)、学生珍惜土地、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观念。

“十二五”以来,江西农业大学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耕地保护研究课题20多个,围绕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的“三位一体”保护目标,在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质量的科学评价、推行农药化肥的减量化、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12-13],特别是针对我国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不容乐观的突出问题,明确应推行生态耕种,并研究了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生态耕种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激励对策。研究成果“江西省水稻施肥决策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我国耕地保护的农户行为与社会责任”“机收双季稻稻草全量切碎还田减肥增效关键技术与应用”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五) 建设新型智库,积极贡献粮食安全“良策”

江西农业大学立足“三农”主战场,努力为江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积极加强智库建设, 聚焦粮食和生猪两大传统优势产业,组织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为粮食安全战略实施及江西粮猪产业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批高水平、建设性、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真正发挥“外脑”和“参谋”的作用。

江西农业大学成立了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中心、农户行为与农业资源利用保护创新团队等智库研究平台,针对粮食生产中的热点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出版了《江西三农发展报告》《江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我国耕地保护的农户行为与社会责任》《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等著作8部,形成的《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怎么把江西生猪养好》《耕地经营权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困”与“思”》《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构建企业携手农户新机制 筑牢粮食生产基础》等系列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领导批示或政府部门采纳达30多次。

三、 农业高校新时代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展望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这是一个“紧平衡”,而且“紧平衡”很可能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紧平衡”面临多重压力,主要表现在:需求增长的压力、资源约束的压力、结构性矛盾的压力以及应对风险的压力[14]。

新时代新担当,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农业高校应肩负起这份重任。粮食安全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也要有配套的制度政策保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农业高校要努力在战略必争的农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率先跨越,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抢占原始创新制高点。面向经济主战场,农业高校要在受制于人的现代农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跨越。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农业高校要依靠科技创新,着力促进粮食生产转型升级,推进传统精耕细作于现代信息技术、物质装备技术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机器换人”,实现从“机械化”到“智能化”到“无人化”的农业革命,从而不断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有效解决“谁来种粮?怎么种粮?”的问题。面向新农民,农业高校要以更大力度、更多层次、更广范围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构建专科、本科和专业硕士培养体系,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农民大学生样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农业高校要始终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努力在土壤地力培育、污染耕地治理修复以及新型农药、肥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实现减肥不减产、减施不减产,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品质提升、效益体现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这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两个关键。江西农业大学将进一步利用生物组学、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等手段,培育特优新品种,加快推动品种更新换代,不断提升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同时,围绕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的“三位一体”保护目标,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在耕地数量保护方面,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为目标,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并开展“产能平衡”为核心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规范研究,改变“占优补劣”的现象;在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方面,一是围绕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技术、运行机制与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为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提供技术支撑与决策参考。二是针对千千万万的小农户仍将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力量和国家繁荣稳定重要基石的现实,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的原则,围绕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机制研究,努力提高耕地经营的经济效益,提高广大农户的耕地保护积极性。三是深化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生态耕种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改变过度依赖农药化肥的生产现状,通过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和生态耕种技术的应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进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耕地“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四是针对耕地保护是全社会共同责任的要求,围绕营造人人都都是耕地保护主体的氛围,通过提升耕地保护重要性的社会认同度、完善耕地保护的补偿机制、构建耕地保护的全社会参与机制的研究,共同提高我国耕地保护的实效。

服务粮食安全是农业高校的一个神圣使命,更是农业高校加快发展的宝贵机会。江西农业大学将强化政治担当,切实发挥农业高校“所能”,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推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各项工作走深走实,真正把粮食安全战略要求落到实处。要强化全局思维,切实把服务粮食安全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找到服务粮食安全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服务社会之间的连接点,实现各项工作同频共振、相互促进。要保持战略定力,建立自觉服务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工作成果,久久为功,交出服务粮食安全的时代新答卷。

猜你喜欢
耕地粮食农业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