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机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探索与思考
——以江苏大学为例

2021-12-14 21:54颜晓红
中国农业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农机装备学科

颜晓红

(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机高等教育伴随着农业发展在摸索中稳步前行,为我国农业农村生产力提升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但对比国际先进水平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农机高等教育发展仍显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提升发展质量。进入新时代,农机高等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强调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拿出更多科技成果,不断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1]。这为新时代农机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如何认识新形势、把握新特征、抓住新机遇、构建新格局,成为当前农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 我国农机高等教育现状与形势

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有近6.9亿人遭受饥饿,与2018年相比增加1000万,与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万。其中,亚洲饥饿人数最多,非洲饥饿人数增长最快[2]。造成这些国家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便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机装备落后等,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农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分析和把握我国农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形势,对于推动农机高等教育改革,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 产业发展对农机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

我国农机产业经历了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全球农机装备第一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机产业总体发展情况仍落后20~30年,尤其存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难度大、农机装备制造水平提升缓慢、农机产品可靠性尚未突破、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和农机作业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多方面问题,农机产业尚无法满足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山地丘陵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等方面的生产需求[3]。面对农机领域的短板、弱项,国家聚焦农机事业发展,有关国家政策首次将“农机装备”列为我国制造业重点突破的十大领域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25年,我国农机装备品类基本齐全,产品质量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4]。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加快农机高等教育发展,成为补齐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大战略需要。

(二) 高等教育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把加快“双一流”建设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做出统筹部署。教育部开展的“新工科”“新农科”行动,更是把农机和农艺发展同步推进,为农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农机教育的深切期待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为农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可以说,新时代高等农机教育发展迎来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重要的发展机遇。

(三) 农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仍不充分

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显示,到2025年,我国农机装备人才总量预测72.3万人、缺口预测44万人,缺口比例达60.9%,在十大重点领域中人才缺口比例排名第一[5]。充分凸显出农机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需求不相匹配的客观现实。一段时期以来,不少涉农高校为提高办学效益而增加学科种类、扩大办学规模,但新增的学科专业“去农化”“同质化”“大而全”等现象严重,导致高校自身发展失去了个性与特色,加快推进农机装备一流学科建设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6]。然而,在我国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布局中,农机装备领域所在的农业工程学科,仅有2个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难以引领带动整个农机装备领域发展,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极不相称,农机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亟需提升。

二、 江苏大学农机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

美国知名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在三螺旋创新模式中提出,大学、产业、政府三者相互作用,实现动态平衡,大学及其他知识生产机构正在成为社会主要机构,成为起创新组织者领导作用的核心螺旋线[7]。高等教育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要素,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只有将农机高等教育实践置于高等教育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探究,才能实现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促进。从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来看,我们要瞄准国家战略方针政策,坚持依靠自身特色和优势谋生存、求发展,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加快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坚实力量[8]。江苏大学作为农机特色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办学特色,通过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强化农机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农机教育国际合作、强化农机文化特色打造,奋力创建农机特色一流大学,不断提升农机教育整体水平和社会贡献度。

(一) 强化使命引领,扎根中国大地发展农机教育

江苏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农机人才培养内涵。一是将爱国作为农机人才培养的鲜明底色。江苏大学是为落实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指示精神而成立的培养高层次专门化农机人才高校,可以说,国家对农机教育的需要催生了学校的诞生,爱国情怀自办学初便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基因。二是将“大思政”格局作为立德树人的强力保障。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主线,进一步丰富育人内涵,围绕“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人才培养,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三是将服务国家发展作为办好农机高等教育的核心要素。围绕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与江苏兴化市合作成立无人农业系统研究院,与浙江温岭和新希望集团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与南京农高区共建智能农机装备创新港等,全力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四是将新型农机人才培养作为重大使命。构建了“新农科”“新工科”人才培养融合建设方案,以多种形式实现农机教育、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全面加强微专业和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内涵建设,打造产教融合的复合型农机人才;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建南京研究生院,与中国一拖集团共建洛阳研究生院, 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共建北京研究生院,在江苏沃得农机等一批农机龙头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等,通过“研究院+研究生院”合作模式,强化高层次农机人才培养。

(二) 强化交叉融合,工中有农、以工支农、以工强农

面对“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等现实需要,把学科作为支撑创新的基础单元,着力构建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体系。一是完善农机装备学科生态体系。根据学科生态系统理论,进一步整合农业装备相关学科,开展全校学科梳理,更加注重农机装备相关学科的优势带动性,以提高“学科生态系统的健康及其整体竞争力”[9],形成了以农业工程学科为“塔尖”,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等紧密关联学科为“塔身”,以全校学科的涉农方向为“塔基”,塔尖高、塔身壮、塔基实的学科生态体系。二是优化配置农机学科支撑体系。以“农业工程学院”为主体,下设设施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研究院、收获装备研究院、田间管理装备研究院、智能农业研究院、经济作物机械化研究院5个研究院,以农业装备学部和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研究院为“两翼”,形成“一体两翼”的组织支撑架构,实现由学科到组织的有序转变。三是全面推进校地融合协同跃升。与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共建农机装备创新港,与宜兴共建“江苏大学—宜兴万亩现代农业智慧示范基地”,汇聚全校涉农创新资源、全国优质农机创新资源和全球农机高端创新资源等三大资源,对国家亟需的高端农机装备开展项目制攻关,实现融合协同跃升。

(三) 强化国际合作,提升农机教育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自组织理论认为,“在没有外部因素驱动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能够基于自身演变规律,自发实现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和运转”[10],江苏大学始终把农机教育作为治学办学的重要部分,自发实现了农机教育要素的协调运转,自主设立涉农专业本科全额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进入涉农专业学习,发起全国大学生智能农装创新大赛,自筹经费4000余万元重点研发我国农业机械“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以及面向未来的智能农机装备,涌现了多学科融合的高新技术,突破行业关键技术多项。同时,主动应对外部环境对组织有序调整的影响,坚持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组织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牵头组建农业工程大学国际联盟、农机装备国际(产能)合作联盟,发起“耒耜国际论坛”,届次化举办“‘一带一路’农业现代化国际合作发展论坛”等系列重大活动,推进克兰菲尔德未来技术研究生院、“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学院、“一带一路” 产学融合研究院和国际组织人才学院内涵建设,自主设立并实施“一带一路”高水平大学师资培训计划,为赞比亚开展农业机械培训,推动中赞农业合作,着力构建农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新格局。

(四) 强化文化引领,培育知农爱农情怀和强农兴农使命担当

实现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技术变革,还需要供给高质量的农机文化和智库,江苏大学将农机文化积极融入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一是建设农机文化研究中心。加快推进中国农机文化展示馆和校史馆建设,保存中国农机发展背景、历史变迁、文化积淀等相关资料,为我国农机文化研究和知农爱农情怀教育提供较为完备的实物资料和基地。二是加强农业装备文献资源中心建设。打造覆盖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的数字文献资源和数据资源,构建资源富集、内容序化、泛在使用、交流互动、服务智慧的农机特色文献中心。三是打造农机高端智库。瞄准农业产业发展前沿,成立中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研究院,牵头完成《中国农机工业发展报告(2019)》《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农机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等一批农机领域产业战略报告,为国家农机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三、 新时代农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1]。为此,新时代农机高等教育应站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发展新坐标,勇担新使命,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坚持“四个面向”,积极探索农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路径,走“特色鲜明、质量卓越、满足需求”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着力打造农机教育一流文化品牌、强化现代农机新型人才供给、完善现代农机学科生态体系、提升农机教育科创服务水平、深化现代农机教育国际合作,全面增强我国农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支撑和引领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

(一) 打造一流农机教育文化品牌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作出了“我国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的重大判断,强调“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12]。但由于刻板印象束缚,社会对农业仍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感性认识,致使新时代农机装备大型化、智能化、高端化等新特征处于认知边缘,大大削弱了现代农机教育的品牌号召力和文化感染力。为此,新时代农机高等教育应大力实施农机教育品牌文化战略,从精神文化内涵的高度,系统梳理现代农机教育的精神实质和品牌内涵,有效贯通农机教育中的“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思政元素和劳动精神等育人要素,着力建设一批面向全国的农机文化展示馆(中心)、农机教育文化基地、农机教育高端智库等,通过系列文化推介活动,协同推进农机科普教育与农机教育品牌塑造,逐步树立现代农机教育新形象,着力打造具有新时代特征、面向新形态的一流农机教育“品牌文化”和“质量体系”,提升现代农机教育的内在认同度。

(二) 加强现代农机新型人才供给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开设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高校数不足50所,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收农业机械化(农业装备)专业硕士研究生数不足700人,仅占当年录取总人数的千分之一。受当前社会“离农”等传统观念以及从事农机相关工作条件艰苦、投入大、周期长、收效慢等客观事实的影响,农机高等教育面临“招生质量不高”的生源困境和“毕业即离农”的就业困境[13]。深化农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增加农机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卓越人才等现代农机人才有效供给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构建科学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确保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14]。这就需要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农科融合建设,贯通本科—硕士—博士农机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扩大农业机械本科生和研究生专项招生规模,探索实施农机本科人才专项培养改革和农机装备产业龙头企业高层次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引导相关涉农领域学生到农机专业学习或就业,为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 完善一流农机学科生态体系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的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15]。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学科建设应从完善学科生态系统的战略高度出发,理顺学科建设主体、客体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16]。为此,我们应聚焦农机装备“卡脖子”问题,进一步丰富农业工程学科内涵,加强农机装备一流学科建设和学科梳理,促进工程、材料、计算机、控制等相关学科与农机装备学科交叉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化知名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等“名企大院”合作,形成一流学科引领、跨学科融合支撑的现代农机学科生态体系。

(四) 提高农机教育科创服务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17]。面对与发达国家在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巨大差距,我们应围绕农机装备亟需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以国家农机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以区域农机科研创新分中心为支撑,以省级农机试验推广站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技术中心为补充的国家农机科技创新体系[18]。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优势,设置现代农机装备科技项目专项,建设一批以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为核心的重点实验室,汇聚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等多方优势力量,打造现代农机装备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共同体,全面提升我国农机装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打造我国现代农机装备行业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基地和创新发展引领高地。

(五) 构建农机教育全球话语体系

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强调,要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要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积极向国际社会贡献教育治理中国方案[19]。农机教育相关高校应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农机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主动借鉴国际农机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打造现代农机高层次国际师资队伍,不断提升农机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堪当国际责任的新时代农机人才。同时,紧密结合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做大做强“一带一路”农机教育联盟,深化沿线国家农机教育合作,推动农机龙头企业“走出去”,助推农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新格局。

结语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迫切需要解决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和农机高等教育“供给不平衡”问题。面对农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牢记知农爱农人才培养初心,勇担强农兴农科技攻坚使命,抓住新时代农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坚持“四个面向”,聚焦重大科技前沿与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推动人才链、知识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新时代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成果原始创新水平和新型农机人才供给水平,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农机装备学科
哪些装备为太空之旅护航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沃得农机
【学科新书导览】
港警新装备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CHAME 丞华农机展
CHAME丞华农机展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