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民歌在高职院校的传承
——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信阳民歌大师工作室为例

2021-12-14 18:08邓娇张淼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信阳民歌文化遗产

邓娇,张淼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1 信阳民歌及其在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传承背景

信阳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是人们世世代代一脉相承、传唱不息的生活之歌。它充分展示出先民们的创造智慧和艺术才华,生动体现了先民们美好的精神世界,概括反映出先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生息劳作的生活情景,真实表达了先民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和鲜明的审美取向[1]。其作为中国汉民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受人文、地理因素影响,融“豫韵楚风”为一体,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独具特色。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阳民歌在信阳全境各县区广泛流传、蕴藏丰富。从地区分布上来看,信阳民歌尤以商城、潢川、固始、新县、光山、罗山等县较为集中,保存较为原始。它经历了远古时代的产生、形成期,历朝历代的发展、变化期,清末至民国的成熟、兴盛期,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前的新生、繁荣期,“文革”期间的消沉、冷落期,20世纪80年代普查修纂集成的抢救、复苏期,以及新世纪实施“非保”工程的弘扬、振兴期[1]。

信阳民歌已经不是简单流传在信阳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歌曲,其更重要的角色则是作为传统文化以及民俗民风的载体。信阳民歌的形成与发展一直都伴随着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这也使得信阳民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说,在南北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方言语韵的多样性使信阳民歌既有西、北方民歌之高亢、嘹亮、奔放之风尚,又有东、南方民歌之细腻、婉转、悠扬之韵味。这种文化的交融也使得信阳民歌形式多样、种类齐全、体系完整。其种类大致可分为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水歌、灯歌、叫卖、小调、儿歌、时政歌、仪式歌、叙事歌等十余种之多。无论是悠长的山歌、高亢热烈的劳动号子,还是委婉绵长的小调、诙谐风趣的田歌,或是热情奔放的革命历史民歌,无不生动活泼,各具风采[2]。这些都生动地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真实记录和反映了信阳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

在现今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一方面,传统民歌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所有其它地方民歌一样,一部分信阳民歌已经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使民歌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意义。在传统农耕社会中,民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是族群记忆的载体,是传情达意的工具,是选择佳偶的媒介,是人们娱乐休闲最主要的方式。换句话说,民歌是农耕社会人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化将向纵深发展,乡村的城市化日益明显,农村青年大量外出打工,新媒体的普及,人们之间交流感情的方式的多样化,都使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受到破坏。另一方面,信阳民歌传承人年龄绝大多数已逾半百的现象,既说明民歌传承后继无人或濒危的现实,也凸显了保护优秀民歌传承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据调查,一些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致力于信阳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的人,他们热爱民歌的事业胜过于自己的生命,但是大多数人还在贫困线上挣扎,为了生计而从事其他行业,为出版民歌演唱专辑而犯愁。如果认为可以顺其自然的传承,势必造成将来传统民歌演唱失传的悲哀。从当今大众的欣赏程度来看,新鲜、优美、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才更有流行传唱的动力,而歌词陈旧、缺乏新意、曲调单一、缺乏现代元素的传统民歌很难打动人心。信阳民歌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已经岌岌可危,濒于失传。这就需要音乐专业人才对其进行创新整改,不断加入与时俱进的流行元素,让其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音乐艺术鉴赏力相适应,使更多的人自愿接受和喜爱信阳传统民歌。

当前,正是信阳民歌传承发展的大好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信阳民歌就是信阳地区悠久文化史中赓续不绝的艺术瑰宝。国务院把信阳民歌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遺产”,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认真贯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建设了一个融“挖掘整理、保护存储、教学推广、社会服务、创新发展”于一体的信阳民歌大师工作室。该工作室于2016年筹备启动,于2017年正式开展项目实施。通过保护、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付大坤、陈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为主导,提高全民保护意识,打造信阳民歌品牌效应,为中国民歌繁荣和发展作出表率。

2 信阳民歌大师工作室的传承工作

信阳民歌大师工作室是由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与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共同建立,旨在保护、挖掘信阳民歌,研究和传承民族精髓,进而推动民歌发展。该工作室自成立伊始便制定了完整规范的规章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现有队伍共四支:一是传承人队伍,共两人,分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信阳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付大坤,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阳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陈卉;二是青年民歌手队伍,为目前信阳民歌界一批唱功扎实、风格凸显、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歌手,如被信阳市政府授予信阳民歌演唱家、十佳民歌手的李杨,获得河南省十佳民歌手称号的金旭功等;三是创作队伍,如信阳本土新民歌作曲家刘宏奎、张道敏等;四是教师队伍,由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的音乐专业教师组成,他们专业基础扎实,承担着传承、研习、传授民歌唱法的工作。

信阳民歌大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信阳民歌的挖掘保护整理工作。自2017年起,传承人每年带领项目成员到信阳各个地区进行田野考察,对信阳民歌进行收集整理,预计出版《信阳民间音乐选集》两卷,其中无旋律信阳民歌948首,有旋律信阳民歌592首;出版音响资料《信阳经典歌曲集锦》《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

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师生是信阳民歌大师工作室重点培养的后备力量。学校及学院领导非常重视信阳民歌的传承工作,为了实现信阳民歌真正走进校园,深入传承信阳民歌,将信阳民歌纳入全校的选修必修课程(使用信阳民歌大师工作室的张应辉老师编写的校本教材《信阳民歌》)。在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中,信阳民歌被设置为必修课,以保证该院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信阳民歌。

信阳民歌大师工作室深入开展师徒教学模式。首先,由该院音乐专业教师跟随传承人学习信阳民歌演唱,定期开展信阳民歌学习汇报演出。在对音乐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后,在学院的课程学习中,学生群体便可跟随专业教师研习信阳民歌。为了促进音乐专业教师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对信阳民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演唱和创作的兴趣,信阳民歌大师工作室每年会在学院定期举办信阳民歌演唱与创作短期集训班。除以上一对一师徒制研习外,另邀请非遗传承人对学院教师进行民歌演唱集训,邀请信阳市音协主席、国家一级作曲家刘宏奎对学院教师进行创作集训。学院教师通过这些培训共完成新民歌创编10余首。在学院领导的倡导下,教师们一直在大力推进新民歌创作。除了对已收集民歌进行学术研究外,还在挖掘和整理的基础上,用现代的音乐作曲技法使传统的民歌音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便于其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信阳民歌大师工作室不仅积极在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师生中推广信阳民歌,为了吸引全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激发该群体对信阳民歌的兴趣,自项目启动起,每年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一届校园民歌手大赛,充分调动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信阳民歌的艺术魅力。

通过信阳民歌大师工作室的积极推广,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音乐专业教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该学院共计发表信阳民歌相关论文5篇,课题立项和结项10项。

信阳民歌大师工作室不仅在校内广泛开展学习推广活动,也积极地将信阳民歌推向社会,走进群众,为此,开展了大量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全市艺术创作暨非遗会议;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为阵地,组织全市民歌交流会;积极参加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深入开展民歌进社区活动等。做好信阳民歌互联网+开发工作,即利用互联网举办信阳民歌的评选、传播等。积极组建信阳民歌演唱队,参与社会文化宣传活动。创建了信阳民歌学习推广网络平台(http://dsgzs.xyvtc.edu.cn/index.htm),利用网络营销、自媒体等宣传模式,提高信阳民歌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促进产业化发展。

3 信阳民歌在高职院校传承的意义

信阳地区高职院校大部分的学生来自于信阳及周边地区,但也不乏来自河南省其它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学生。对于信阳本地学生来说,他们中有些人可能或多或少接触过信阳民歌,但是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河南省其它地区以及其它省份的学生来说,信阳民歌是相当陌生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信阳民歌在高职院校的传承必将会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带来新的艺术体验。当然,这种新的艺术体验仅仅只是信阳民歌在高职院校传承的诸多意义之一。接下来,笔者将依次从个人和集体的角度对信阳民歌在高职院校传承的意义进行详细讨论。

3.1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加强对地区文化的了解

在高职院校学习的时期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受当今社会环境和大众媒体的影响,在许多大学和高职院校都存在盲目追星的现象。由于没有系统地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大部分学生(大学生、专科生、高中生等)往往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甚至有抵制情绪。在高职院校开展信阳民歌的学习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文化自信。同时,许多民歌往往都包含着当地丰厚的历史故事、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等,这些广大劳动人民所积累的宝贵财富迫切需要通过讲座、艺术课堂等活动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歌曲以及歌曲背后所蕴含的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

3.2 丰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因为高职院校在定位上是给国家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技术知识的人才,所以相对于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能会面临校园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情况。很多学校都存在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从而荒废学业的现象,而信阳民歌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恰恰有利于改善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艺术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信阳民歌,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音乐会、艺术沙龙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欣赏信阳民歌。学生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结交新朋友,扩展自己的视野。

3.3 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加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民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传承也是尤为重要的。从另一个角度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平台,而高校的大学生则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传播对象[3]。综合这两方面考虑,在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课程计划中设置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系列课程以及举办相关艺术讲座等活动将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让学生产生文化保护意识并自发地投入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去。传统文化只有首先得到年轻人的认可,才能更好地被传承下去,也只有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

猜你喜欢
信阳民歌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信阳诗群
Tough Nut to Crack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赤子心 信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