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韬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生态旅游是“旅游”与“保护生态”的结合,它是以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为旅游对象,以保护环境、尊重旅游地风俗和维护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为原则的一种亲近自然、观赏美景、感受文化的特殊旅游活动形式。随着绿色、低碳的环保观念渐入人心,传统损耗式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必将被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方式所替代。河南省地处中原,具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大力倡导生态旅游将对该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重积极效应。本文基于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河南省地处中原,凭借着几千年来沉淀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形式各异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河南省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发展成绩显著,近年来逐渐跨入旅游大省行列。但是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者已不再只倾向于观赏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转向深层次的人文生态旅游。因此河南省在利用丰富人文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将旅游活动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深度开发,努力使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迎合游客的实际需要。比如平顶山市国家5A级景区——尧山景区中的著名中原大佛景区,就是将其拥有的自然资源与佛文化相结合,满足旅游者既想感受中原文化又想要得到放松的旅游需求。再有,近年来到河南省进行寻根旅游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河南省提出的“老家河南,生态豫南”的旅游口号也将旅游活动与人文生态相融合,满足旅游者寻根拜祖的旅游愿望。
河南省对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视,并且对生态资源的开发给予了极大关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也逐渐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并根据实情取缔了一些不符合可持续开发原则的生态景区。但是政府监管力度的不足,使得传统粗放式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并未得到明显有效的转变,大量生态旅游资源被破坏。一些生态景区的开发商为了谋取短期效益,权力寻租,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旅游无法实现环境保护的本质目的,也阻碍了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首先,旅游开发商对生态旅游内涵的认识存在偏差。旅游开发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无视对环境的保护,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传统掠夺式的开发,导致生态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到破坏。其次,游客对生态旅游的理解存在误区。他们单纯地认为所谓生态旅游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游玩、去欣赏美景,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并且大部分旅游者深受行为理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既然已经支付了旅游费用就可以在旅游过程中“为所欲为”,旅行中的大量不文明行为使得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就遭到损坏的脆弱的生态环境再次遭受破坏。
以河南省洛阳栾川重渡沟景区为例,重渡沟景区属于国家4A级生态景区,因其位置优越、风光秀美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但是在生态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开发商对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景区不限制游客数量,内部路段常常堵塞;游客随意丢弃饮料瓶、矿泉水瓶、饭盒等杂物,对重渡沟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了破坏和污染;景区服务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化培训,生态专业知识匮乏,对景区自然资源的形成、动植物的养成与保护不熟悉,无法以自身的行为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等。
由于前期缺乏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河南省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资源过度开发、盲目开发等现象。首先,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地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制定详细统一的规划标准,使得旅游经营者在进行资源开发时无章可循,导致资源开发的盲目无序性;又或是政府制订了旅游规划标准,但旅游开发商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执行,政府后期对旅游开发行为的监管不到位也间接导致了生态资源开发的失控。其次,部分旅游开发者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只简单地从自身经济利益角度出发,不做全面规划、不顾全局利益,破坏了一些独特且不可再生的特殊生态资源。另外还有些旅游景区不经过科学论证规划,盲目追风,导致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与大众旅游产品并无实质差别。例如享有“天下第一衙”美誉的河南省内乡县衙,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专家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然而近年来却存在着盲目过度开发的现象,县衙原属区域的不断扩充、古建筑的过度翻新导致县衙的文化风格越来越现代化,原汁原味的县衙古文化日趋淡化,导致景区独特文化性的消失。
近年来由于对经济效益的过度重视,一些地方政府以及旅游投资方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出现了短期经济行为。从开发者角度来看,盲目追求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在对当地生态环境承载力、植被生长状况、人文风情和居民生活习惯缺乏科学考察和调研分析的情况下,就对生态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过分扩大景区的接待容量,严重破坏了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比如著名的4A级生态景区——河南南阳宝天曼国家级自然生态旅游区,其作为中原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被称为生态旅游养生度假的天堂可谓实至名归[1]。开发商为吸引游客获取经济利益,重复开发、过度开发资源,修建各种旅游设施,严重超出景区承受限度,导致旅游资源原生性遭到破坏。在旅游旺季时段景区没有限制游客接待量,游客过多也造成践踏植被、丢弃垃圾等环境问题。
生态资源的开发和规划专业性较强、涉及面较广,不仅需要考虑到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要满足旅游产品类型多样性、新颖性的需求,因此对资源开发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比较高。河南省开展生态旅游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资源开发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第一,目前河南省从事生态资源开发的工作者,大多缺乏系统培训,且对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具体流程的了解还不是很清晰,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存在着一定的自我主观性和不合理性。第二,河南省的旅游人才培养计划主要集中在旅游接待业,缺乏对开发旅游资源人才的培养[2]。河南省部分高校虽然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但在课程设置上仍偏向于景区接待和酒店服务,涉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比较少,并且大部分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去酒店或旅行社工作,很少会选择从事生态旅游资源规划、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等领域的工作。第三,存在一些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人员因为缺乏对旅游当地文化内涵的深层认识和对当地民俗风情的真正理解感悟,导致制定的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毫无新意,不能满足当地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生态旅游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健全的法规和完备的旅游业管理制度。河南省虽然拥有丰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但是生态旅游法律法规和生态景区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使得在生态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粗放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比如,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有些旅游开发商会不顾生态环境的极限过度开发,而尚不健全的法律法规又不足以制约这种行为,直接导致生态资源的损耗。再者,景区的管理工作也需要以完善的管理体制为依据,但由于对生态旅游认知的偏差使得部分景区治理比较混乱,加之部分景区在生态旅游方面的科普教育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制定有效的游客游览管理办法对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
河南省开展生态旅游尚处初期,为使生态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摈弃传统的旅游发展观念,通过加强对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在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旅游本质的基础上,促进河南省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强化旅游开发者的生态意识,使其真正理解生态旅游在环境保护层面的意义。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资源开发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视资源开发的环境评估,杜绝短期开发行为,以达到保护生态资源的目的[3]。其次,强化游客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游客的生态素养和欣赏水平。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向旅游者宣传介绍生态旅游知识和生态旅游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规范其旅游行为,使他们在获得生态旅游体验的同时能够自觉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当地的民俗风情,做到娱乐、环保两不误。最后,加强导游人员的生态专业认知,使其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以自身的环保行为、环保意识去引导游客文明旅游。
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人类演化进程中保留下来的历史遗存,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极具脆弱性且不可再生[4]。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为前提,将环保观念融入整个规划之中,建立切实可行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标准和体系。首先,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期阶段,有关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调查评估小组,对所要进行开发建设的旅游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标准,减少后期开发中的无序性。其次,转变旅游资源投资者的唯利主义行为。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开发商生态教育的力度,让他们在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以正确的环保思想为指导去开发生态资源,树立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停止掠夺性的开发行为。最后,生态旅游业要想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要解决好资源规划中的生态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开发的“时序性”等问题。同时还应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公平原则,以达到预期的符合社会需求的结果[5]。
旅游业除了给旅游者获得轻松愉悦的体验外,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还要密切关注景区环境的承载力。首先,在景区的开发筹划阶段,对旅游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承载力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确定景区的最大空间容量。其次,采取有效手段控制旅游者的进入数量。比如在旅游旺季时通过网上预约门票来限制游客的数量,或在旅游淡季时适当调低门票的价格,吸引游客淡季出游,分散旅游旺季时的游客压力。最后,为了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可以成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基金会。在旅游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对生态景区内生态环境的定期检查与维护,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生态旅游效益最大化。
作为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设计的主导者,人才队伍的质量决定着资源的开发质量[6]。为了使河南省生态旅游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性。首先,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投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聘请高素质的生态资源开发专业人才。其次,生态旅游景区也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设计者以及从业人员进行生态认知的培训,加强他们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保意识,提升资源开发的质量和效率。此外,生态旅游景区也可以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将从业人员送往高校进行定期专业教育或者从学校内部选取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以提高旅游资源开发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
健全的法律法规及完善的监管机制是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7]。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生态旅游专项法规。严格控制资源开发中的短期行为,严防旅游资源开发商为追求利益而置生态环境质量于不顾,对于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严重污染破坏行为给予法律上的惩罚,从根本上杜绝资源开发的损耗。其次,景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制定管理制度,引导游客文明旅游。最后,政府部门应加强与生态旅游景区之间的联系,针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新增的问题去不断健全和补充现有的旅游法律法规,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生态法律法规的严控下稳定有序地进行,最终实现生态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