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固始方言“待”的多功能分析

2021-12-14 18:08吴国菊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道义情态介词

吴国菊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一角,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处在我国南北的过渡地带。东部与安徽霍邱县相接,北与安徽阜南县隔淮河相望,西部从上至下分别接壤信阳淮滨县、潢川县和商城县,此外,西南方向接近湖北麻城市,系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将固始方言归入信蚌话并划入中原官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固始方言有过渡性语言特色,具有研究价值。“待”不仅存在固始方言中,也多出现于其他方言。陈建伟(2002)介绍了临沂话中“待”的动词和介词用法,宗守云(2015)描写了晋方言中“待”的情态助词用法,与固始方言的情态助词多有不同。现仅有张金成(2009)对固始方言“待”的用法进行了研究,但是只侧重于介词方面,并未进行全面描写。“待”在固始方言中使用颇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呈现不同的词性和语义。本文重点分类描写“待”的多种词性和语义功能,并兼论其多种功能用法的由来。

1 “待”的多功能性和多义性

1.1 动词“待”

一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方位和处所”(记作“待1”),与普通话的“在”相当,不同的是“待”不能独立成句,也不能单独作谓语,后面必须要有宾语。普通话“在”可以构成“V不V”,固始方言“待”则不能进入该结构。固始方言中“可+VP”构成是非问和反复问,“待”可进入该结构进行提问,例如“俺奶可待家?(奶奶在不在家?)”。和“在”不同,“待”一般不与副词“不”搭配使用,只与“没”构成否定句。

(1)我待你前边。我在你前面。

(2)他刚才还待介呵。他刚刚还在这。

(3)你妈可待家?你的妈妈在家吗?

——待家/没待家。

(4)钱可待桌子上?钱在不在桌子上?

——待桌子上/没待桌子上。

(5)俺奶没待菜园里。奶奶不在菜园。

二是表示“有”的语义(记作“待2”),只有否定式,没有肯定式。有两种使用情况:一是进入固始方言中“可+VP”疑问句构成“可+待+NP”,用来询问某人是否有某物,否定回答“没待”,肯定回答“有”,由于宾语已知,一般不带宾语;二是构成否定句“NP+没待+VP”。“没待”相当于普通话“没有”。

(6)小明,你可待笔借我一支?小明,你有没有笔借给我一支?

——我没待/没待。没有。

(7)他没待工作。他没有工作。

*(8)他待工作。他有工作。

(带*的句子为不存在的错误举例,起到对比作用,下同)

三是表示“需要”的语义(记作“待3”),这是一种客观需要,由于客观情况而需要某物或者需要做某事。

(9)地里活可干完呢?农活干完了吗?

——还待几天。还需要几天时间。

(10)可吃饱蛮?吃饱了吗?

——还待三个馍馍。还需要三个包子才能吃饱。

(11)这小孩不听话,就待揍。这小孩不听话就需要打。

1.2 副词“待”

副词“待”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某一段时间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记作“待4”),和普通话副词“在”的用法一样,同样可以构成时间副词“正待”,表示行为或状态与说话时间点的一致性。

(12)他这几天都待看书。他这几天在看书。

(13)俺妈正待烧锅。俺妈正在做饭。

(14)这孩子没待写作业。这孩子没在写作业。

另一个是表示“将要(打算)做某事”(记作“待5”),如:

(15)你可待来?你来不来?

(16)这书你可待要了?这书你打算要不要了?

(17)不去玩了,我待洗衣服。不去玩了,我一会儿要洗衣服。

(15)(16)和(17)主要是强调将来的行为动作,如“你可待来?”和“你可来?”在固始方言中都经常使用,前者询问的是“你”的意欲行为,发生在未来,后者表示一般的询问,发生在现在。(17)表“打算”和后面所讲的“待8”(表“必要)有混淆情况,主要出现在人作为主语的句子。“打算”的事在时间上有缓和的余地,“必要”的事则反之,如“太晚了,我待回家了”,在这个语境中,“待”只能理解为“必要”。

1.3 介词“待”

固始方言的介词“待”(记作“待6”)相当于普通话的介词“在”,可以构成介词短语,表示行为动作、情状所涉及的处所、时间和范围。一是表示处所的“待”介词短语位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位于动词后作补语,表示行为动作涉及的事物到达的处所或动作状态呈现的处所。

(18)我待街上碰到俺大姨了。我在街上碰见大姨了。

(19)鱼待超市买底。鱼在超市买的。

(20)书包放待床上。书包放在床上。

(21)他一屁股坐待地上了。他一屁股坐在地上了。

二是表示时间的“待”介词短语和普通话“在”介词短语都可以位于句首,固始方言中“待”前面可以加“就”或“不就”以强调事件发生的时间,如“就待刚刚”“就待前天”“不就待昨天”。

(22)就待刚刚,我才吃了一个苹果。我刚刚才吃了一个苹果。

(23)不就待上午,他和小明打了一架。在上午,他和小明打了一架。

普通话“在”时间介词短语一般不用在句中。固始方言“待”有一种情况例外,与“就”搭配构成“待+N(T)+就+VP”,以着重强调事件在某个时间已经完成。

(24)他两倌待昨个就走了。他俩昨天就已经走了。

(25)她待去年就考上了大学。她去年就已经考上了大学。

表示时间的“待”介词短语同样也可以位于句末,和“在”介词短语一样。

(26)他们把日子定待下个月6号。他们把日期定在下个月6号。

三是表示范围“待”介词短语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二者在某个方面进行比较。

(28)小明待学习上不如你。小明在学习上不如你。

(29)待这方面,还是你比较厉害。在这个方面,还是你比较厉害。

1.4 助词“待”

“待”附于动词,是固始方言中重要的情态意义载体之一,兼具普通话中的“会”“可能”“需要”等所表示的意义,否定形式通常为“不待”。

一是表示道义情态。道义情态是说话人对听话者或者是自己的要求,袁莉容认为道义情态主要有必要、义务、许可三种[4],宗守云又补充了承诺、要求两种[2],而固始方言中主要有承诺和必要两种。表承诺(记作“待7”),不论是否定式,还是肯定式都表达否定的意义。否定式中否定词仅限于“不”,“不待VP”是承诺“不会做某事”。肯定式有两种:一种“可待+VP+罕”,一种“待+VP+嘞”。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是通过反问语气来实现,反问语气又依靠语气词“罕”和“嘞”取得,肯定式更能表现出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态度。

(30)我不待做饭。我不会去做饭。

(31)你弟不待吃你底。你弟不吃你的。

县域电力通信网作为最末端的电力通信网,承载电网与用户的信息交互,是电网业务向服务化转型的最前沿。而现有的低压侧通信大都采用无线公网技术,尚不能承载如此庞杂的信息量,如何应对用户侧的信息交互是电力通信网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还需要考虑此类信息的储存问题。智能电网发展将为电力通信网带来新的挑战,也是电力通信网全面发展的契机。

(32)跟你逗着玩的,我可待吃你底罕。跟你逗着玩的,我不吃你的东西。

(33)他待去你家嘞。他不会去你家。

例(30)和(32)是说话人的自我承诺,主要是表明自己不会做某事的态度。(31)和(33)是一种“移情”[5],说话人移情于“主语”,将自己与“主语”等同起来,站在“主语”的立场上为其表达不会做某事的态度。这里的“移情”只会出现在较为熟悉的人之间,建立在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

表必要(记作“待8”),即说话人主观认为某行为动作有施行的必要。

(34)结待婚了。

(35)穿待袄子了。

(36)老爸快下班了,我待做饭了。我要做饭了。

(37)是你弄坏的,你待帮它修好。你要把它修好。

(34)和(35)“V+待+N了”表示“是时间应该做某事”,其否定式为“V不待”,如“吃不待饭”“睡不待觉”。(36)和(37)与“承诺”道义情态句的句型一致“待+VP”,所以没有否定式而与其呈现互补状态。

二是表示认识情态。认识情态(记作“待9”)是说话人根据常识或者以往的认识,对某个命题的可能性进行推断,只有否定式“不待”。“不待”的前面往往用“可能”“肯定”等词来限制修饰,一方面显示说话人对于可能性程度的判断,一方面发挥区分道义情态的作用。

否定式 肯定式

(38)他明天可能不待来。 *他明天可能待来。

(39)这棵小树不待倒。 *这棵小树待倒。

(40)明天不待出太阳。 *明天待出太阳。

认识情态比较复杂,当主语是人时,与道义情态有杂糅情况存在,如(38),将“可能”删去后,“他明天不待来”,表达的是道义情态句中的承诺式,若是肯定式“他明天待来”又表达了道义情态句必要式的语义,主语是物则一般不带上“可能”等词。肯定式的用法在固始方言中没有,如果要表达肯定的意思,一般采用“要V”的表达形式,如,“这棵小树要倒”“明天要出太阳”。

2 “待”的多功能来源与演变

《说文》云:“待,竢也。”《尔雅》云:“止,待也。”《广雅》云:“待,逗也。”郭璞注:“逗,即今住字也。”可见“待”含有“止”义,即停留于某地,不再发生位移。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待(dāi),停留。《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作“止孔子”。

“待”本身含有“止”义,可以表示“停留、逗留在某地”。如:

(1)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孙子》)

(2)公还,待于郓,使子叔声伯请季孙于晋。(《左传》)

(3)既除丧,而后越人来吊,主人深衣练冠,待于庙,垂涕。(《礼记》)

在现代汉语中,“待”也保留了此类用法,如:

(4)回城有炸死的危险,可总比待在乡下饿死强。(《老舍文集·鼓书艺人》)

(5)冉阿让待在阴暗处,如果有人观察他,会感到他不是个活人。(《悲惨世界》)

“待”和“地点”中间往往是有介词,“地点”作为补语,而固始方言中“地点”作为“待”的宾语。在文献中,我们发现“待”也常常直接出现在“地点”前,如:

(6)空居无为,犹被其害,今岁月所食,待子宅有为。(《论衡》)

(7)心中又待庵园去,和喜和悲步步行。(《敦煌变文集》)

(8)德既在己,则以此行之耳,不待外面勉强旋做。(《朱子语类》)

(9)幸喜擒来,救了父女二人,连忙来到待客厅上。(《七侠五义》)

可见,固始方言中也是省略介词,正是因此缘故,“待1”不等同于“在”,不表示“存在”义,也就不能独立成句和作谓语。省略在固始方言中并不是孤立现象,它成就了固始方言的一种特色,如:

(10)我马(上)来了。

(11)你不(是)不要这本书吗?

(12)能不能帮(我)拿一下。

“待”的“停留”义发展出“等待”义,再进一步发展出“需要(待3)”义。

(13)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周易》)

(14)及耕,深改良而疾之,以待时雨。(《国语》)

(15)夫举重鼎者,力少而不能胜也。及至其移徒之,不待其多力者。(《淮南子》)

(16)为常人言,才知得非礼而不为,须用勉强,至于穿窬不可为,则不待勉强。(《二程遗书》)

(17)听说女人的身子比金子还贵哩,丢一遭,待好些时保养不过来。(《醒世姻缘传》)

(13)和(14)是“等待”,(16)和(17)是“需要”,(15)可以理解为两者皆可。“等待”与“需要”二者有相关义,之所以“等待”,是基于某种“需要”。说话人要做某事,但是由于某个条件还未成熟,所以就需要等待,反之,我们等待着某个条件满足,是因为需要做某事,故此“需要”义引申而来。“等待”义又发展出“打算、要(待5)”义,等待做某事,则是表示将要做某事。如:

(18)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又病。(《最高楼·送丁怀忠》)

(19)李逵在背后听了,正待指手画脚。(《水浒传》)

(20)那妇人道:“我本待不说,却又怕你着他道,欲待说来,又怕你忍气。”(《水浒传》)

(21)西门庆道:“我心里还不待吃,等我去喝些汤吧。”(《金瓶梅词话》)

此时“打算”义已经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待”渐渐具备了情态色彩。依据“客观需要”而表示出个人主观情感态度,就产生了“待8”,因为客观需要的存在,说话人认为有施行某个行为动作的必要;当只有个人主观情感态度,就产生了“待7”和“待9”,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行为动作是发生在将来,“待7”是主观意愿上认为自己或他人不会做某事,“待9”是自己主观上推测某件事会不会发生。

副词“待4”和介词“待6”,“待”有“停留”之义,某个行为状态一直“停留”,则就产生了相当于副词“在”的用法;“停留”在某个地点,或者某个时间和范围,就发展出了介词“待”的用法。

动词“待2”,某物“停留”在某人那,则表示某人具有某物,进而引申出“有”的语义,有待研究。云南方言中“没得”表示“没有”义,在固始方言“待着[tsuo33]”表示的语义正是“得到、获得”,所以“待2”的本字应该是“得”,在固始方言中读若“待”,这是异源同音现象,“语音本来差异较大的词汇项在语法化过程中,随着语音弱化,语音就可能趋同”[6],也就是说在语音发展的过程中,两个本来毫无关联的词在某个阶段上具有相同的音。得,本义是“获得,得到”,“没得”就是没有获得,引申表示“没有”义,如:

(22)朱三夫妻道:“……况且我每这样人家,一日不做,一日没得吃的,那里来的人力,那里来的工夫去吃官司?”(《二刻拍案惊奇》)

(23)一霎时,营中的帐栅俱已烧着,那些官兵皆从梦中惊醒,没得一人有准备的。(《七剑十三侠》)

3 结语

综上,固始方言中“待”的功能作用很多,可以作为三种动词,两种副词,三种介词和两种情态助词,但是之间的使用情况却也是错综复杂的,特别是情态助词。道义情态中肯定式表达否定义,承诺式与必要式同样句型肯定式与否定式互补分布,认识情态中只有否定形式,而又根据主语是人是物分为两种情况。

普通话中“在”“有”“要”“需要”“会”等词可以与“待”对应起来,但是远远达不到其表达语义的“复杂”,如“不去玩了,我待洗衣服”,根据语境,这个句子既表述出说话人将要洗衣服,也包含了说话人必须要做此事的无奈、不情愿的情感,也就是同时具备了副词与情态助词的功能。待的多功能还表现在“待”构词能力强,例如“不待劲”,指外部因素使自己感到不舒服或者是生病;“待着[tsuo33]”表示得到、获得的意义。今后对“待”的意义与功能分析还需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道义情态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道义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介词不能这样用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情态动词专练
情态动词表推测用法列举
短文改错训练:Watch TV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