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林
会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接轨引起的矛盾和尴尬,正在倒逼高职会计教育改革。如何加大改革力度,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构建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当前高职会计教育界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我院作为项目试验校参与了《北京市教委TAFE教育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以致力于更好地开展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技术与继续教育,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上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该体系以行业为主导,政府、行业、学校三者相结合,以质量培训框架体系(Australian Quality Training Framework,简称AQTF)与资格框架体系(Australi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AQF)为保障,是以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s,简称TP)为统一培训标准的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其中,AQTF用于确定质量标准,AQF用于确定职业资格等级,TP详细阐述了学员在工作中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依据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TAFE学院提供Ⅰ、Ⅱ、Ⅲ、Ⅳ级证书、文凭和高级文凭共6个层次的教育与培训,不同层级的证书内容与不同层级的职业岗位要求相对应,对应各层次的培养目标。TAFE模式下,能力单元是构成证书或文凭的最小单位,由有一定含量的知识或技能组成。每一种技能证书由若干核心能力单元和自选能力单元构成。例如TAFE学院会计专业账户管理三级证书就是由11个能力单元组成的,包括7个核心能力单元和4个选修能力单元。
根据《北京市教委TAFE教育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会计专业相关内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作为项目试验校,选择了TAFE模式系列会计专业培训能力单元作为开展TAFE教育模式教学实践之用。其中,《管理明细分类账和总账》(Administer subsidiary accounts and ledgers,代码FNSACC312)能力单元是其中一个核心能力单元。为进行本土化处理,我们将其设置为一门课程。本课程是一门与会计专业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必修课。与本课程相关的理论与基本技能点主要包括:应收账款与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应付账款的会计处理,包括发票识别、记录、付款与账务处理;中澳会计循环差异比较与分析;总账与明细账过账要点与方法;应收/应付账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与技能点,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课内外学习策略。
由于会计准则更新快,教材内容难免滞后,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及时掌握相关新信息,更新至教学过程之中。如作计提坏账准备的分录,很多同学将借方记录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下,因为这是很多未更新教材的处理方法。根据财政部发布并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收账款属于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预期信用损失应通过“信用减值损失”科目核算,其他非金融资产如存货和固定资产等发生减值损失仍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TAFE模式的核心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其课程观的表述是“能力本位教育”,即以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课程教学始终实践“教-学-做-思”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全部融入所有实训任务清单,将知识传授化为职业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的过程中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领悟准则要义,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仿真或真实票据、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手段,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将知识点与技能点融入实训任务,使知识传授化为职业能力训练,践行“教-学-做-思”的教学思想。本课程设计了7个实训任务,分别对应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学生完成7个实训任务后,即可达到本课程教学目标,获得相应知识与技能。
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益和进步,是学校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学习难度和效果一定会有差异。因此,在“思”和“悟”的环节,笔者常将简单问题交给基础略差的同学来回答,而较有挑战性的问题则找那些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的学生来解决,至于普通问题就随机问答了。这样就能各得其所,基础薄弱的同学在得到老师关注的同时,能够提升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较强者也因受到鼓励而欢欣鼓舞。
在考核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就明了考核评价策略。考核过程应贯穿整个学期,每学习完一个教学单元,就进行一次阶段考核。只有所有单元都通过了考核才算达标。如果有未通过某单元考核的学生,本考核方案只关注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就未通过的单元环节进行补考,有针对性地命题与评价。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非常有帮助。全程考核的评价策略能使学生在考核前能做到心中有数,减轻考前心理负担,也不会像一考(期末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案那样,出现平时不学习、“临时抱佛脚”的情形。
教学过程始终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宗旨,本课程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了更高效地践行“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本课程教学使用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既节约了资源,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该模式使班级授课制的群体学习与网络个性化学习优势互补,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虽然结合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有利于实施开放式教学和提升教学效率效果,但其对教师的教学资源建设、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及课程设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资源建设过程中,笔者除了将与本课程相关的课件、实训、练习等教学材料,全部上传至“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以方便同学们随时查阅和学习参考外,还适时提供网络答疑、任务评价并持续给予关注。另外,线上线下均可充分利用扫描全能王、二维码生成器等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其兴趣。建立动态教学系统,使老师随时可以捕捉学生学习状态,掌握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本课程没有固定教材。于是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使用打印材料和电子版自编讲义作为学习材料。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时为学生补充学习内容和资讯,包括拓展阅读、练习题库、图片视频等电子信息资源。由于采用了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相关资源的收集和发布变得简单而灵活,而且利于更新学习内容。因此,没有教材其实强于使用固定教材。这样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更新鲜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教学资源建设的多元化和无纸化,既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对其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当教师具备及时有效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时,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与建立资料库意识,掌握资料搜集途径与技巧,激发学生搜集和应用资源的兴趣,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随着会计工作融入人工智能技术,新时代环境下会计的工作方式正在发生一系列改变。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学必须加强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适应新挑战,会计人员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与能力体系,掌握运用人工智能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为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新技术应用意识与能力,笔者在全部课程内容学习结束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即我们所学习的专业技能,包括发票识别、票据填制、会计核算方法、过账方法、报表编制方法等,有哪些可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而哪些还需要会计人员来协助完成。
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就必须去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它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它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手段有哪些等等。因为,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关注人工智能的内涵,充分理解人工智能的意义、应用范围与要求,同时有助于解决一部分学生因无知而出现的颓废和恐慌情绪。应该让学生明白,虽然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和挑战,但是会计工作终究不会被其完全替代,会计人员仍然拥有人工智能无法取得的优势,如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能力等。只有全面了解,才能透彻理解。作为现在和将来的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有效提升自己的专业和技术应用能力,才能在新技术浪潮中从容应对。
在借鉴TAFE模式、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重要的是,在透彻理解TAFE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将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进行本土化再造与创新。本文针对会计专业TAFE模式下《管理明细分类账和总账》课程的教学实践应用,从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其特色和创新点进行相应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教育教学改革,责任意义重大,我们永远在路上。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还需要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