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以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为例

2021-12-14 05:55:51韩金锋
山西农经 2021年14期
关键词:若尔盖木桩生态效益

□韩金锋,王 婉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 阿坝 624599)

近年来,我国社会与经济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在这一背景下,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日渐增多、规模逐步扩大,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区域生态效益明显。

与一般的公园项目有所不同,湿地公园项目既实现了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实现了对区域自然环境的保护[1-3]。此类项目实施中,应结合项目现场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最大程度发挥湿地资源的作用。

1 湿地概况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保护区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02°28'36"~102°58'11"和北纬33°25'54"~34°00'02",东西宽47 km,南北长63 km。保护区总面积166 570.6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64 694.0 hm2、缓冲区面积63 576.6 hm2、实验区面积38 300.0 hm2。

1998 年8 月,经国务院审定,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寒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沼泽、湖泊和河流3 种类型的湿地。湿地总面积112 923.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7.79%。在湿地面积中,沼泽面积为109 736.89 hm2,占湿地面积的97.18%,占保护区总面积65.88%;湖泊面积为2 244.12 hm2,占湿地面积1.99%,占保护区总面积1.35%;河流面积为942.46 hm2,占湿地面积0.83%,占保护区总面积0.57%。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非常完整,湖泊数量众多。在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41 个湖泊中,面积1 hm2以上的湖泊有29 个,面积10 hm2以上的湖泊有9 个,面积100 hm2以上的湖泊有3 个。

2 湿地公园效益

2.1 生态效益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有着明显的生态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减缓湿地退化。随着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进行,湿地退化明显。经由保护区建设,湿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抑制了湿地退化。

其二,保持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使得现场形成了多样化的湿地环境,可以保障各种动物正常繁衍和植物正常生长,给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

其三,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挥湿地资源在环境保护、水源净化、气候调节方面的作用。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泥炭总储量71 亿m3,平均深度10 m,总蓄水量100 亿m3,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同时,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黄河、长江两大河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黄河唯一流经四川省的地方。黄河流经这里后,雨季径流量增加29%,枯水季径流量增加45%。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最奇特的“固体高原水库”,有黄河“蓄水池”“中国黑颈鹤之乡”之称。

2.2 经济效益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存在着良好的经济效益。

其一,刺激旅游业发展。湿地保护区项目建设可以吸引更多人参观公园。

其二,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湿地公园现场环境条件良好,势必吸引更多投资商在周边进行开发建设。这些开发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土地价值,而且可以进一步发挥经济联动作用,拉动其他产业发展。

2.3 社会效益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同样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比如湿地公园建成后,实现了对现场及周边的环境保护与恢复,改善了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环境,发挥了湿地资源降噪、除尘等作用,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4]。

3 湿地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3.1 以湿地修复工程为中心,优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实施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此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配套设施支持,在湿地保护方面,总投资高达5 968 万元,包含沟壑扎堵、草坪恢复、沼泽湿地面积保护、湿地沙漠化治理、废弃物清理等基础性工作[5]。

为实现对该地区湿地资源的保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若尔盖湿地的综合调查评价,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总体思路,摸清时空分布特征,对各种生态风险加以全面评估,找准生态问题的成因,实施水源涵养地的统一管理、科学保护、系统修复。应编制若尔盖湿地保护修复专项实施规划,总结生态修复和治理方面的经验,配套实施黄河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计划。

3.2 以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为抓手,探索保护新模式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中,为实现对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中央财政每年都投入了巨额资金,从2015 年开始陆续实施了5 个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应以这些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作为基础,探索适合该湿地保护区的保护新模式。

湿地生态补偿手段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其一,一次性奖励补偿还湿;其二,季节性限牧补偿还湿;其三,禁止性退牧补偿还湿;其四,草畜平衡试点推广。这些措施在湿地资源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大执行和推广力度。

4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恢复措施

4.1 基质恢复

其一,地形塑造。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势起伏非常大,可能会导致基质受到一定的侵蚀,或者在保护区现场形成特定的沉积区域。可以采用削高填低的地形塑造方式,使地势起伏相对较大的区域实现一定的结构改变[6]。

其二,表土保护与利用。湿地保护区项目建设时的表土保护和利用属于基质恢复的范畴,这一恢复措施主要针对基质条件相对理想的地段。在正式施工作业开始前,需将湿地表土单独堆放起来,在施工任务完成以后,将前期单独堆放的表土运回到原位,或者将该地表土直接用在保护区中土壤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在保护区内保持良好的表土条件。

4.2 植被恢复

在湿地植物带恢复中,针对常水位状态下露出滩地的植被带恢复,可以种植低矮、湿生的植物;针对常水位下的植被带恢复,更适宜种植高大的挺水植物;对于滨水带的植被恢复,多种植湿生灌木;针对湿地边界的植被恢复,重点放在边界隔离带高大乔木或灌木的配置方面。

4.3 水环境恢复

水环境恢复包含生态用水保障和水质净化。生态用水保障是通过湿地生态补水、节水与滞水的方式,保障用水的生态性,最大程度上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保护区水质净化处理,应在湿地自净化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人工湿地建设,发挥人工湿地的水质改善作用。

4.4 岸坡恢复

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岸坡恢复方面,应在了解湿地水位动态变化情况和规律、水陆交接地带植被分层特点的基础上开展。木桩、块石、植物与生态砖等是在护坡恢复中可选择的方式,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应严格根据岸坡的特点进行选择。通常,木桩护坡更适宜用在岸坡倾斜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斜根系发达的植物种植,并将木桩成排放置,保持木桩与水平面的垂直性,使得木桩可以嵌入到斜坡中,发挥植物和木桩对岸坡的加固作用。块石护坡在稳定性差的岸坡中更为适用。

5 结束语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实施中,湿地保护和恢复极为重要。湿地保护和恢复手段非常多样,对不同的湿地要素需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治理手段,以提高湿地生态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平衡性,发挥湿地公园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若尔盖木桩生态效益
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改善园林土壤质量有效提升园林绿化生态效益
北京园林(2020年2期)2020-01-18 03:30:46
移动木桩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 05:18:42
绿龟
在若尔盖草原(外一首〕
中国诗歌(2016年7期)2016-12-05 20:43:22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基于SPI指数的若尔盖及其临近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熊和木桩
熊和木桩
文苑(2014年2期)2014-02-25 08: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