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2021-12-14 04:08李琳
山西农经 2021年23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机构金融

□李琳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金融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1 金融抑制理论及在农村地区的体现

金融抑制理论是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深化和发展与经济发展状况之间关系所总结出的理论。金融抑制理论指的是某个国家的金融化或者货币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发展受到影响以及地方政府对金融行为的管控行为等,对金融发展和经济水平所产生的阻碍作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金融抑制问题,想要实现国家的整体发展,就要重视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通过这一理论可以分析得出,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抑制情况表现较为明显,某些地区经济政策不够完善直接导致金融资源分布不均以及发展呈现偏差性的状况。这些状况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导致金融市场利率呈现多元化特点,对应的机制紊乱,难以表现并发挥出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价格信号传递的具体作用。

2 农村金融抑制的影响因素

2.1 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差距逐渐明显,虽然城市和农村经济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并存,但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布局和农村的农业生产布局依然存在较大差别。两者在市场上也有明显差异,城市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资金需求要比农村地区高出很多。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地区吸纳累积的金融资源会应用于不同的经济领域。我国金融领域直接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二元特性,这一特征在城市和农村金融机构表现的都比较明显,这一情况导致了金融抑制现象的产生。

2.2 经济发展路径依赖性的影响

现如今,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状况与金融机制和经济发展方式有着直接关系,计划经济模式以及国家对重工业战略的优先发展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产生金融抑制状况。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受到的局限性逐渐增大,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的情况愈加明显。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货币在社会环境中体现出明显的计算作用,而其本身的职能则显示得不够明显。

重工业战略的实施使得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将自身通过较低投入所获取的金融资源转移到城市以及工业部门,这种战略的实施会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和产品变得更少。另外,国有企业通过政府获得的贷款利率较低,甚至是负数。国有银行所提供的低利率和负利率的贷款倾向于为国有企业提供服务。究其根本,这些税收和贷款资源虽然有一部分是从农村吸收而来,但这些有限的资源却被转移。可以说,社会范围内重视工业发展的整体情况直接制约了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限制了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

2.3 农村金融机构模式改革的影响

分析目前的农村金融环境可知,农业银行的改革及经营模式的变革,使其效益呈现最大化,经营风险得到明显降低。农村信用社改革对产权不清、法人结构不完善以及内部管控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作出改变。随着一些商业银行经营改革措施的落实,其大量撤销农村地区分支机构,直接造成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

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农村金融机构把商业利益作为经营前提。农村经济特点,相应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农村产业的低效性发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的信贷风险,使其呈现的收益性和长期性特点,直接影响金融机构放款的积极性。

2.4 农村金融制度供给不足的影响

现如今,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路线呈现渐进化发展模式,虽然改革有效地降低了整体成本,并实现了对利益关系的调节,但整个形势过于表面化,大部分都停留在形式化的制度创新上,并没有实现制度内在的改革,导致农村金融制度并没有落到实处。另外,信贷管理制度的缺陷是影响整个金融供给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正规的金融机构侧重于将贷款发放给城市地区的企业,直接造成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失。另外,现如今农村信用制度构建的滞后性也是比较关键的一项影响因素。农村经济水平较低,需要通过借款来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长此以往导致农村累积了大量未能偿还的债务,直接影响政府信用,阻碍了信用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2.5 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相比,农村的整体金融发展形势相对落后,不管是农民个体的经济收益,还是农村群众的消费需求与投资意识,都要低于城市地区,其储蓄和信贷意识也相对较低。这些状况都会影响农村地区生产性投资的产生和发展,导致金融抑制的情况出现。农村经济产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对较低,其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也会在较低的区域发展。虽然相关部门对贷款的政策和要求不断规范和提升,但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仍然会呈现比较明显的非农化特点。

2.6 金融体制改革与农村经济不兼容特性的影响

农村经济落后,农业产业的风险性较高及短期回报率较低,会影响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除此以外,一些正规金融机构在实施金融改革制度的过程中所受的鼓励性政策较多,非正规性金融机构因此受到压制而出现经营困境,并不能像正规金融机构一样得到应有的配套改革措施,失去了两者互相补充的发展功能。

3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特征表现

3.1 金融体系呈现二元结构特点

现如今,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结构的发展形式以合作金融为重点,强调将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作为发展主体来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在金融活动开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呈现出正规和非正规发展两种形态,但这两种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却未能展现出支农功能。目前,农村地区现有的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村大众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因未能得到政府方面的认定,在发展和结构改革的过程中会有较大的困难。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会受到二元结构特点的影响,导致金融市场呈现分割局面,进而使得整个经济领域的发展出现较大困难[1]。

3.2 金融资源不足

(1)金融资源供给不充分。随着农村金融领域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数量逐渐减少,相应的其信贷业务数量也不断降低,使得农村地区信贷活动难以满足地区农业经营和生产活动的发展。另外,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坏账未得到弥补,未将农村地区作为主要信贷对象。农村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业务内容逐渐减少。非正规金融机构因为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持和政策引导,逐渐被清理整顿出农村经济领域之外。

(2)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将其在农村地区吸收的金融资金应用到城市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因为其所接受的优惠政策较大,其在农村地区通过高息揽存储户资金,所吸收的大量资金为其机构发展形成了稳定的积累。除此以外,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负债不会像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影响经营发展,因为政府部门特殊的担保补贴能够保证其业务发展享受更多的税收性优惠以及补贴,在经营的过程中吸收足够的资金,同时将所吸收的资金应用到工业发展区域为主的城市区域。

3.3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

现如今,农村常见的融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所推出的业务比较有限,主要以存贷款和汇兑业务为主。现如今银行业内部的业拆借利率难以发挥流通作用,导致市场化利率机制的发展呈现混乱现象。农业保险和证券发展也存在不利影响,对于不断提升的金融服务需求起不到推动性作用。另外,农村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难以实现地区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完善发展,对于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完善有不良影响。

3.4 需求型金融抑制特点

因受个体思想理念及传统思维的影响,农村地区社会大众有资金需求时,最先想到的是向家人筹借,并不愿意向金融机构贷款。即使存在融资需求和意愿,因为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难度较高,并且成本也比较高,直接影响其贷款意愿。另外,大部分农户都没有足够的抵押物和质押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取得贷款。

3.5 农村金融市场化利率机制尚未形成

现如今农村地区资金流动性较低,资金的利率并不能展现出市场信息的全部内容,使得资金配置呈现低效率的发展现状。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和贷款机制不够灵活,会增加借款人的信贷成本。

不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差别较大,不同机构的具体细节也有不同,这些情况会限制农村地区市场利率化的发展。

4 消除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发展对策

4.1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想要消除农村金融抑制,最主要是发挥政府部门的管理效应。政府要从外部环境入手,强化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作,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商品化及市场化发展。要依托农村的自然资源和地区优势,重视非农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率。就是要改善目前的金融发展环境,引入法律制度,联合不同政府部门共同管理,建立并完善金融环境的考核制度,提升金融服务环境。通过加大宣传来强化农村信用制度,结合强有效的市场法律和审批行政审批制度,构建并完善金融机构及其他服务机构,同时强化农村公共财政的改革发展,实现农村社会和经济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2]。

4.2 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要实现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状况的环节,就要从强化并完善现有的金融机构和制度入手,以此来实现农村金融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发展。结合现在农村金融领域的信贷情况可知,农村信用社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

要建立并细化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强化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质量。另外,对于一些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形势的金融机构,要按照退出机制予以淘汰。要重视金融业务的创新,可以引导农村信用社结合地区发展状况,完善并延伸金融服务制度,拓展金融服务范围,确保农村地区的担保基金能够满足农户及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4.3 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农村多元化金融体系

目前农村地区比较常见的、也是农村地区群众最常接触的金融机构包括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工作主要以落实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工作为主,重点围绕“三农”的职能定位进行稳定资金来源,解除历史遗留的资产问题,包括不良资产、资产负债等。要结合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手段强化对农村金融风险的规避,进一步强化金融管理水平。

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需要从建立资金回流制度的角度入手。国家方面对邮政储蓄银行的优惠政策相对优厚,其能够通过高息将农村用户的储蓄资金吸收起来,将所吸收的资金应用于其他领域。

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要从权益量化的角度入手,解决目前社员所有者虚置的状况,进一步预防内控问题的出现,通过产权改革的方式来强化现有的合作内容,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防止并预防不良管理方式对金融发展的抑制影响。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协同地方各部门通过税收优惠、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及使用一次性补贴的方式等避免制度改革过程中遗留呆账及坏账,真正确保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取得成效[3]。

4.4 重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应只限于存贷款和汇兑等业务,应该大力发展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和提供现代化的金融产品,比如保险、证券、信托、租赁、期货等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以此落实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要求。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结合起来的方式,构建农民和微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利用金融资源扶持农民和微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性的信贷方式[4]。

4.5 放开农村贷款利率管制

农村金融服务具有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只有在放开利率管制的前提下,从事农村金融服务的机构具有一定的定价权,才能在商业经营的原则下结合农村经济的特殊弱质性情况收回成本,并取得一定的金融利润。若对利率实现管制,不仅存贷款业务出现收缩,还会因金融机构缺乏适度的定价权导致金融服务的价格不合理,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出现亏损,进而使得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在农村缩减。

4.6 科学发展民间金融机构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融资需求主体,并且非正规金融机构有助于解决金融脆弱性问题。正规性金融机构和非正规性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相互依赖性,使得民间金融的发展具有必要性,而民间金融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具有相对优势。然而,民间金融最突出的问题是高利贷扰乱了金融市场上利率机制的形成,造就了一个不劳而获的食利者阶层。

4.7 明确农村土地产权边界界定

市场化改革要求产权能够进行分割和组合,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在当前的土地产权集体所有制情况下,土地的实质所有权出现虚置状态。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无法与其他要素一样进行流通和抵押,从而使得土地的流通透明化、公开化。因此,明确界定集体组织拥有契约上的控制权以及农民拥有剩余控制权或独立、完整、长期的承包权,有助于土地在合理的产权边界下成为向农村银行机构等金融体系贷款或争取其他金融服务的抵押物[5]。

5 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领域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体系不断提升,而金融抑制状况的出现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农村经济体系的落后及金融资源的供给不足会对其整体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不良影响。发现并消除农村金融抑制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保证。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机构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农村金融政策异化:问题、根源与法制化破解方案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农村金融大变身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