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王 蕾,高 婷,敖忠智,潘 颖
(1.天津英华国际学校 天津 301700;2.活力真国际贸易(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 523170;3.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4;4.贵州赤色丹心教育培训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04;5.贵阳市委统战部 贵州 贵阳 550004)
多年来,贵州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群体主体的主体责任,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连续3 年开展“春季攻势”“夏秋决战”“冬季充电”“5321 结对帮扶活动”等行动,确定“精准扶贫六个标准、两个所有、两个不掉”“贫困对象识别程序”“摘帽不摘政策”,探索实施脱贫“五个一批”“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雁归兴贵”“33668”扶贫攻坚行动,建设“精准扶贫云平台”,实施打好“四场硬仗”,探索形成“八要素”“六个坚持”“五个体系”等贵州战法,创建“双台账”“双责任”“双销号”“双问责”等工作机制,“三变”改革、“四看法”“五步工作法”等成为全国推广的经验。
从党的十八大到2019 年,贵州省贫困人口由923 万人减少到30.83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8%下降到0.85%,已经有57 个贫困县摘帽退出,9 000 多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由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变为全国减贫人数最多的省[1]。2020 年11 月23 日,贵州省66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彻底撕掉绝对贫困的标签,923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5 年为“好”,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9 975 元[2]。贵州省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我国减贫事业贡献了贵州力量。困扰贵州省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奠定了基础[3]。驻村干部严格落实精准帮扶责任,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增强村级治理能力提供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都凸现了“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地位。乡村犹如社会机体的一个细胞,乡村富强,社会自然富强。建设美丽新农村需要加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这是一项事关城乡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系统工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主体和受益主体,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主角”作用。发挥农民的主动性,需要政府官员的身体力行,谈心交心,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了解农民群体的心理需求,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
干部驻村是我国解放初期“工作队”的进一步演化,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反官僚的工作举措。2015 年4 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2017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启动、推进“精准扶贫”模式下驻村干部选派工作。如果把精准扶贫模式下的贫困精准机制比喻为一套互相啮合的齿轮联动传输机制,那么驻村干部就是这套机制里最后一个环节上的“齿轮”,前面各个环节传递过来的“动力”可以比作是各种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都需要这个“齿轮”最后推动每个贫困户的减贫行动。只有每个贫困户真正被推动起来、自主减贫脱困,这套机制才算真正实现其价值,这就是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所以,驻村干部帮扶是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是把扶贫政策、扶贫资源、扶贫措施精准用到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重要保障,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保障,驻村干部在脱贫攻坚事业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0 年3 月6 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全国共派出25.5 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 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 万。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累计选派了21.32 万名干部到村开展帮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这是新时期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鲜明导向和重要遵循,也是各级干部的根本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4]。好干部首先须是健康的干部,而干部的健康,绝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还体现在心理上。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所列的五条好干部标准,每一条都是以心理健康为前提的。健康的心理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的基础。心理有问题的干部,是干部队伍中的残次品,甚至是危险品。通过研究贵州省驻村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干部的抗压力,减少职业倦怠,对于促进全国驻村干部的心理健康,培养新时期好干部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的发展思想。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从中折射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变化,让干部管理从过去僵化、呆板教育人的言行转化为以人为本、关爱关心人的心理,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心理疏导。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结合,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方法,帮助干部优化心理健康,从“恐慌区”走向“学习区”,最后到达“舒适区”,引导其在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中客观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逆境、坎坷和名誉,为政府相关部门下一步进行干部选拔、干部管理、干部激励、干部考核、干部使用提供学术研究依据和有价值的分析参考数据。
派驻干部到贫困村蹲点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扶贫方式,驻村干部是精准扶贫模式中的重要一环,驻村干部的工作成效直接影响中国的减贫事业。干部驻村帮扶有利于把上级的扶贫政策、各方的资金支持精准用于贫困村和贫困户,有利于将农村工作中呈现的状态反馈给上级部门进行决策参考。通过驻村干部的言行,贫困户进一步增进了对党和政府的认识,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夯实了群众基础。
驻村干部是公务员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对于锻炼干部、培养干部、促进干部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5]。在纷繁复杂、条件艰苦的基层农村工作中经风雨、见世面,增强干部对基层情况的了解,真刀真枪锤炼干部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在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心系群众的工作中增进干群关系,增强干部党性,培养干部无私无畏、迎难而上、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在脱贫攻坚的农村实战中摸爬滚打,锤炼干部的政治能力、调研能力、决策能力、破解难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心理健康与服务,有效促进驻村干部人格成长,有利于建立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公务员队伍,为贵州省制定驻村干部乃至干部管理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也为其他地区干部管理提供借鉴。
为了实现到2020 年全面消除贫困的目标,中央明文规定选派驻村工作要精挑细选,选派的驻村干部要思想好、能力强、作风正,对在基层一线做出重大贡献、干出实绩、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驻村干部,要重点培养使用。这种让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培养、选拔使用的导向,对社会就业、社会青年具有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打消走捷径、投机取巧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