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沪
(广东培正学院规划处,广州 510830)
关于实践育人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育人的模式也相对比较成熟。其中以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这两种理论都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学中真实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践育人模式上,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北美的“CBE”模式是较为成熟的育人模式[1-3]。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是强调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教育体制,校企联合及时迭代教学内容。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德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的因素,这种模式按照企业需求,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学生毕业后立即就业并能胜任岗位,实现人才的无缝衔接。北美的“CBE”模式根据岗位需求开发课程,针对的是具体的岗位工作能力,是一种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育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只具备理论基础远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国内高校也都开始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了当下高校的改革目标,即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增加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比重,并全力构建精准实践育人体系,以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民办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受自身的生源特点、办学特色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套用其他高校的共有的人才实践培养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但可以借鉴和参考,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条件,融入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适合自身校情的精准实践育人体系[4]。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大,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无法招聘到能够立即上岗的工作人员,就业市场出现了供给失衡的现象。大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实践演练,对职业内容没有感受,动手能力差,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即失业的问题。民办院校学生理论基础较弱,自律性不强,但动手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民办院校应根据自身生源特点、办学定位,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构建精准的实践育人体系,避免教育同质化的问题,努力实现学业、专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国内各民办高校为了突出各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在构建精准育人实践体系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整体发展上来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教育强国理念的支配下,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一般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支生力军,很好地弥补和改善了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之后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5]。但是随着民办本科院校的不断增加,高校准入门槛越来越低,也带来了许多突出的问题。我国国内众多高校包括民办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缺少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培养的人才与公立本科院校出现了同质化现象,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问题。目前除了少数高校能够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和教学优势及稳固的基础较好地维持了现有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特色,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着人才培养特色及质量的困难。
近年来,众多应用型地方民办本科院校为了凸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都在努力地拓展其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的范围,在实践育人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以期精准提高实践育人的效果[6]。然而在资源整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的民办院校在校内基本上实现了多部门之间的联动,比如通过学校各个部门、学院到系、班级以及社团组织等实践平台的搭建,不仅加大了实践内容涵盖课内外实践教学、思想教育、创新创业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还经常性地组织由各部门牵头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以及心理健康、思想道德教育等实践活动,以此来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缺乏资源的整合,造成了从事实践育人体系搭配的各个部门往往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合力,人才培养的过程也被人为地分割成了很多零散的碎片,使得这种实践育人体系的合作流于表面,对人才培养不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学校有限的人力和财力资源。
民办院校生源理论基础薄弱,自律性较差,在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实践育人活动中,参与性不足,往往迫于学分等压力,勉强参加,使得活动流于表面化与形式化,实践效果大大削弱。由于学生没有认识到实践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无法将实践价值的观念根植于内心,一些学生甚至对于实践活动有抵触情绪,导致许多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顺利,收效甚微。作为实践主体的学生的思想状况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
为了避免教育同质化问题,在今后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应与时俱进,改变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大胆突破过去传统的育人理念,根据本校的办学优势,科学合理地进行精准定位,构建精准实践育人体系。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与各个地方企业标准和要求进行精准衔接,将有针对性的实践育人思想贯穿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按照客观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发展,不断创新培养机制,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提高企业用人满意度为发展方向,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
作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精准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7]。在教学大纲中,根据教学要求设置文科不少于15%、理工科不少于25%的实践教学内容,以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同时,在现有的实践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开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室、实训室结合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实习实训演练,全方位模拟操作,以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各民办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培养目标,鼓励本校教师编制符合自身特点的校本实践性教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将教学实践精准化设计与实施。
行业需求是高等教育精准育人的重要参考。校企合作办学是国外实践育人的较为成熟的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校也纷纷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开展高等教育,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以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用型民办高校因投资方多为企业或集团,在校企合作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民办院校可以协同企业建设实践基地,共同开发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开展科技创新,邀请企业进校开展讲座,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真实的生产车间,体验真实的企业生产流程等。在校企合作中,民办院校要根据市场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打破学科定势,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但是校企合作中,双方在具体的制度制定、过程实施中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实现真正的融合,最终实现校企的双赢。
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民办高校学生的思维活跃,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思维优势[8]。但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民办院校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因此民办高校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优势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使学生充分树立起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树立起创新创业的勇气和意识。可通过举办校内的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优秀的项目可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其继续发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不仅了解了项目的运营过程,还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社交能力等实践能力,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基本保证。民办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即进入学校工作,学历高、阅历浅是普遍现象。大部分教师理论基础雄厚,而实践经验匮乏,导致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保证[9]。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技能熟练、综合素质过硬的实践教学队伍,是民办高校构建精准实践育人的保证。因此。民办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措施,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去学习前沿的技术,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在职称评审或薪资待遇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学校的精准实践育人目标。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改革,构建精准实践育人体系,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体现了现阶段我国国情的真实诉求[10]。尽管目前还存在一定问题,发展也并不完善,但是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要牢牢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高度重视精准实践育人体系的创建工作,将之作为日常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业竞争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