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寅 盛西陵 徐文博 胡惠林 陈浩 唐关敏
近年来,我国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 发病率快速增长。2018年我国STEMI 患者已达18.1 万。STEMI是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当前县级医院的STEMI患者病死率大幅高于省市级医院,可能与县级医院较低的冠状动脉(下称冠脉)再灌注率有关[1]。临床研究证明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治疗能降低患者急性期及远期病死率[2]。为改善包括STEMI 在内的胸痛患者的预后,胸痛中心应运而生。本文探讨以胸痛中心为主导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STEMI 患者的救治时间和短期预后影响,评价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在STEMI 患者治疗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嘉兴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 患者267 例,排除未行球囊扩张的患者68 例,失访患者22 例,随访信息不全14 例,最后纳入163 例,其中男139 例,女24 例,年龄30~90(61.50±14.18)岁。按照不同入院方式分为观察组100 例及对照组63 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均由基层医院(没有条件开展急诊介入诊治的医院) 联系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120 救护车转入本院;对照组患者自行使用交通工具或呼叫未纳入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120 救护车入本院。入本院后,由科室专门人员及时采集信息。纳入标准:(1)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发病<24 h,症状持续不缓解);(2) 相邻≥2 个导联的ST 段抬高>0.1 mV,包括仅有aVR 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3)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等升高,符合STEMI诊断标准;(4)同意行PPCI 治疗。排除标准:(1)已于基层医院行溶栓治疗者;(2)资料信息不全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批准文号:2017-142),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观察组的救治流程 胸痛患者于基层医院10 min 内完成首份心电图,通过“12 导联心电远程传输系统”或“嘉兴市第一医院胸痛中心微信群”将患者心电图结果与病史资料上传至本院胸痛中心,由值班心内科医生远程会诊。一旦确诊STEMI 并有急诊PPCI 治疗指征,则立刻联系基层医院,由基层医院医师告知患方病情,并予术前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300 mg(德国拜尔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100 mg/ 片,30 片/ 盒),替格瑞洛180mg (深圳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320,90 mg/ 片,14 片/ 盒),阿托伐他汀40mg(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62,20 mg/ 片,10 片/ 盒)口服治疗,获取患方同意后由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120 救护车转运至本院,即刻启动导管室,绕行急诊直接行PPCI 治疗。
1.2.2 对照组救治流程 根据本院胸痛中心常规急诊救治流程,由急诊科首诊,完成急诊心电图,一旦提示STEMI,立即请心内科医生院内会诊,心内科医师确诊后告知患方病情并获取患方同意后启动导管室完成PPCI 治疗。术前药物治疗与观察组相同。
1.2.3 恢复期治疗与随访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恢复期治疗并随访,具体包括:术后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替格瑞洛90 mg/d,阿托伐他汀10 mg/d(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143,10 mg/片,14 片/ 盒),观察组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回基层医院进一步恢复期治疗,并定期本院门诊复诊。两组患者均采取个体化随访,随访方式包括门诊随访、电话或上门随访,了解患者服药情况与相关不良反应,并指导服药。
1.2.4 观测指标(1)记录两组患者救治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ymptom onset to first medical contact,S2FMC)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electrocardiogram,FMC2ECG)时间,导管室启动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on,FMC2B)时间,首次就诊(本院)至球囊扩张(door to balloon,D2B)时间,发病至首次就诊(symptom onset to door S2D)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symptom onset to balloon S2B)时间。(2)终点事件:3 个月内再住院率、院内心源性休克发生率、1 个月内病死率、3 个月内病死率、3 个月内心功能不全事件发生率(术后3 个月内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较术前加重或术后3 个月内心功能Killip 分级高于术前)。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比较 见表2。
由表2 可见,观察组D2B 时间短于对照组,FMC2ECG 时间、FMC2B 时间、S2D 时间、S2B 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S2FMC 时间、导管室启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比较(min)
2.2 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 见表3。
由表3 可见,观察组3 个月内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院内心源性休克发生率、1 个月内病死率、3 个月内病死率、3 个月内心功能不全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3 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2.3 影响STEMI 患者3 个月内再住院率的多因素分析 见表4。
表4 影响STEMI 患者3 个月内再住院率的多因素分析
由表4 可见,采用多因素logistics 回归分析,调整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既往心功能不全事件、吸烟史、冠脉病变支数等因素后,结果表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以显著减少STEMI患者3 个月内再住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TEMI 患者尽早行PPCI 治疗,缩短D2B 时间,可显著降低病死率[3]。合理、规范化的急诊处理加上恢复期康复治疗是改善STEMI 患者预后的关键[4]。尽管近年来人们对STEMI 的认知有所提高,但由于基层医院向上级医院转运的流程繁琐,容易延长转运时间,从而延误STEMI 的诊治甚至增加院内病死率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了进一步优化包括STEMI 在内的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改善患者预后,并积极响应推进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的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指导意见[5],嘉兴市第一医院于2017年12月成立了国家级胸痛中心,建立了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本研究发现在观察组中,STEMI 患者的D2B 时间中位数为55 min,较对照组短,说明基层医院的医师与患方的充分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S2FMC 时间反映了患者或家属对于包括STEMI 在内的急性胸痛的认知程度,两组S2FMC 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社区卫生中心开展胸痛知识的教育有助于缩短STEMI 的整体诊治时间。一项研究在校正了性别、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等其他变量后,发现STEMI 病死率仅与D2B 时间相关,而与S2B 时间无关[3]。另一项国外的研究发现在STEMI 发病120 min内,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心肌梗死面积快速增加,但在发病120 min 后,心肌梗死面积增加的速度开始明显减慢,表明STEMI 发病120 min 后,大部分心肌已经梗死。提示如果患者STEMI 发病超过120 min,减少D2B 时间无法有效改善预后[6]。但本研究的结果与该研究的结果矛盾: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S2B时间均超过120 min,而两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结果却显示观察组在3 个月内再住院率更低,提示尽管S2B 时间超过120 min,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仍能够通过缩短D2B 时间来改善患者短期预后。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受到患者主观因素影响,包括疼痛的阈值、记忆的准确性、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S2B 时间的长短。
早期、快速和完全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可最大程度地降低STEMI 患者死亡风险,再灌注时间越晚,STEMI 患者预后越差,目前首选的再灌注治疗方法为PPCI[7-8]。因此,早期识别与诊断,尽快启动导管室并行PPCI 治疗是临床救治STEMI 患者最重要的环节。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区域协同治疗体系能缩短再灌注时间,降低死亡率[9-10]。我国STEMI 患者的管理还面临较多问题,如STEMI 患者的诊治缺乏系统管理,二级预防及康复措施仍有待改进[11];伴有多种合并症的女性和高龄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较差[12];对STEMI 患者实施个体化管理才能最小化他们的再入院风险[13]。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基层医院STEMI 患者的转诊效率与恢复期规范化治疗水平,实行个体化管理,促进二级预防的实施,增强患者依从性,从而降低再住院率。
STEMI 救治是一个综合管理工程,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区域救护系统、医院以及患者的共同参与。通过以胸痛中心为主导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以实现高效、合理的无缝隙双向转诊,既可以提高STEMI 患者的早期救治率及恢复期康复率,也能极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