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视域下职业核心素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1-12-14 10:12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模块素养课程

李 毅

(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北京 100043)

一、研究背景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三年的历程,也是教育从实现现代化到逐渐迈向终身化的发展史,中国的终身教育从一股思潮、一种理论延伸到顶层政策设计,在实践中蓬勃发展[1]。

国务院2001年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第三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内容中提到,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包括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进入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贯穿现代教育体系[2]。终身教育不再是替代性的“成人教育”,而是逐渐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学习,并逐步向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素养发展。

终身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学生身份的约束,始终贯穿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今天所提供的工作,不一定是未来就业需求的方向;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能力要求变化,需要人们拥有不断自我升级、迭代发展的能力[3]。学生终有一天将离开学校,学习不应该只是发生在学校。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面对繁多纷杂的各类信息与个人实际需求,拥有终身学习意识与素养,才能更好地将个人的实际发展需求与未来人才素养需求相结合,开展更加有益、高效的学习。

成人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的重要阵地之一。新时代的发展,促进了人们自身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成人继续教育的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领域,对于就业与择业拥有明确的需求方向,对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迫切的愿望。在新的教育发展时代,成人教育进入转型发展期。为尽快满足学生对终身学习日渐提高的需求,在开展系统化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素养、提升其终身学习能力也同样重要。

二、素养课课程设计

(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设计课程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4],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5]。成人高校在保障学生接受继续教育机会的同时,在培养品格方面,对优质课程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职业核心素养课程的教学研究,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在培养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将原有教学从仅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转向以德育素质教育为基础,个人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模式;将德育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开展课程设计。

(二)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础挖掘课程素养点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还提到,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不同阶段接受学习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未来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部2016年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6]。素养课程的设计是能够满足中国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础,挖掘课程知识与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素养点,突出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在校期间逐渐提升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素养。

(三)与学生需求相结合设计课程

传统课程就好像盛放知识的容器,相对比较强调获取知识内容与技能方法,学习者仅仅成为了知识与技能的拥有者[7]。在信息资源获取越来越容易的新时代,面对成人学生,需要提升“客户者意识”,从学生“客户”需求的角度分析挖掘学生需求。学生走进学校,学习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可以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面对这样的需求,不能仅将成人学生当作没有知识储备的普通学习者来看待,适度结合成人学生现有知识结构,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学习效果等方面开展设计,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首先,课程内容有用。这里说的有用,是指能够与学生现实生活有连接的效用性,除了对知识本身的讲授与分析,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给成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且能够呈现有效实现的路径和策略。

其次,课程结构设计有内在的逻辑和条理清晰的单元结构设计。网络的便利,呈现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然而信息资源获取越简单,越容易造成信息的冗余。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清晰、有效地提炼出信息要点,理清前后的衔接与逻辑关系,是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思考的重要因素;条理清晰的单元结构设计,也能在有效时间内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

再次,让学生有获得感。如果把知识当作产品,知识产品的价值之一就是带给学生收获。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引导他们在自我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提升内心驱动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为他们带来更富足的收获。

(四)以教师引导推进课程

教学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来开展的,但是,要考虑到学生自身学习的知识存在不系统或一知半解等因素。所以,必须要由经验丰富且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等多个层面上承担起主动引导学生的作用,适时搭起学习的“鹰架”(scaffolding)[8],推进课堂教学,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创立情境、布置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与不同,对学生给予适时的引导、肯定、建议,分层建立过程化考核内容,多一些耐心与解答,淡化教师全程主导课堂的意识,引导学生以学习活动为中心,提升学生的学习收获,推进课程建设,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五)以任务构建情境活化惰性知识

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德 (Alfred North Whitehead) 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首次提出惰性知识[9](inert knowledge)的概念[10]。学生在学校课堂中获得的知识,很多都属于惰性知识,是脱离现实情境的;虽然可以被解释、转述、理解,学生也能够获得并保存在头脑之中,但无法与现实情境相结合,不能顺利提取出来并加以应用,是一种处于非活跃状态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容易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束缚在固有的思维定式或行为模式当中,而无法将所学内容灵活有效地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里。当然,作为知识结构的基础,在学校学习这些知识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当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才能够更进一步活化这些惰性知识。

以任务构建情境,知识传授与社会发展充分融合,学习内容逐渐生活化、多元化。成人学生本身也是知识的分享者。设定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有利于在知识引导的过程中,构建起一个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调用已经获得的惰性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不直接给出解决方案,仅扮演参与或调节、引导的角色,参与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调节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引导学生多关注可解决任务的相关领域,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对生活有价值的知识,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维度,提升其知识迁移能力的素养。

三、教学实践与追踪——以自我管理课程为例

大部分成人继续教育的学习过程,不存在升学压力。因此,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其道德品格素养提升。无论面对的是家庭、工作,还是学习,除了专业技能,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个人各方面素养的积累与提升。

(一)课程目标

在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任务下,自我管理课程力争更加系统地引导学生对自我管理开展系统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与习惯,提升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在内心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健康生活。

(二)细化课程模块,提炼自我管理素养点

自我管理课程,应细化课程模块,集中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与自身发展意识的提升;结合个人管理系统理论,从学习角度梳理内容,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划分课程模块;对知识要点进行排列组合,按目标与计划管理、时间管理、习惯管理、学习管理、健康管理、情绪管理等主要内容模块展开课程教学。教学案例设计,选取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意识到自我管理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调动学生内在动力与自主发展意识,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形成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11]。

课程内容设计,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础,挖掘不同模块所包含的能力培养素养点。目标管理与计划管理,引导学生探索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方向,有逻辑地制定有效实现计划的步骤,建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时间管理,帮助学生高效利用各种类型时间,提升职场工作效率;习惯管理,结合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并持之以恒;学习管理,调动学生兴趣,引导其理性思考学习与成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乐学善学、自主发展能力;健康管理,培养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敬畏自然的情感;情绪管理,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侧重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同模块从多个角度出发,与素养点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品质。

(三)以学生需求为基础,组合教学内容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围绕教学大纲,对内容进行有效的组合与展开,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初入学的学生来说,可以从学生问卷调查、专业能力提升两个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组合。自我管理课程是学校基础素养课程,聚合多个专业学生,同时开展教学。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基础,提高教学效果,在第一节课对课程主要模块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后,开展模块内容需求调查。后续课程在教学大纲基础上,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更加关心、有需要的模块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通过课程模块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宽泛的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自我管理能力。力争在有效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发挥面授课堂效果。

(四)设计目标任务,延展课堂情境

自我管理课程,打破单一以知识技能要点为基础的考核模式,分别结合不同模块重点,设计学生的目标任务,将课堂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习惯相结合,并将学生任务完成过程的表现作为最后成绩评定的依据。例如,在习惯养成模块中,引入阅读进度笔记任务,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后记录信息要点;在时间管理模块中,引入周计划任务,通过制定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周计划,来提升学生时间管理意识。

教学在推进知识结构的同时,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将课程中的内容,延展到课堂之外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内惰性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五)适时跟踪调查,明确教学效果

与专业知识教学不同,素养课程的教学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往往都存在延时反馈的现象,需要适时地进行一定程度的跟踪调查,才能为教学改革积累有效的教学发展动态信息。在教学过程中预设一些日后可开展调查的“伏笔”,以实现进一步的跟踪与反馈。

以阅读为例,对于成人来说,阅读是一种可以不断提升个人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的方法;但现实生活中,良好的阅读习惯往往难以养成。在与学生的沟通中笔者了解到,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另一方面是不了解阅读习惯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笔者连续三年开展自我管理课程教学实践,并在课程结束后的一两个月期间,结合教学模块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例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会结合不同模块内容,引入一些与个人成长相关的经典书目;在习惯管理模块教学中,引入阅读习惯养成的理念与方法。结课后在没有任何要求的情况下,对于推荐的相关书目阅读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在“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参考书籍,你会去购买并阅读吗”此项问题中得到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阅读跟踪调查

数据抽样调查来自于7 个专业、123 名参与学习的在校学生。有53.66%(纸质书26.02%,电子书27.64%)的学生。开展了实际的阅读行动;有46.34%的学生。虽然暂时没有计划,但提升了阅读的意识与兴趣。通过这样的跟踪调查,既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行为动态,也进一步明确了素养课程的教学延续效果,为后续开展更符合成人学习特点的教学积累资料。

四、教学反思

终身学习视域下成人素养课程教学,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迭代、升级。

(一)对教师跨界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社会,成人知识结构会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变化。这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多元化视角,理解不同领域知识结构及其关联,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成为学生学习之路的引导者,从而能更高效地开展教学。

(二)教学内容要不断聚焦促进学生成长的实际问题

素养课程非专业知识课程,且通常情况下是多专业合并教学,教学更关注学生素养品格的提高及其认知思维与执行能力的提升。如果教学内容贴近与学生成长切实相关的内容,并且是学生在实际中可以应用的信息,就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共鸣,提升教学效果。

(三)形成性评价与学习效果监督还有待完善

素养提升与思维转变有密切的关系,但同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看到效果的。课上时间毕竟有限,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学习效果信息,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构建过程化形成性评价、获取学习效果的反馈、对学习效果进行延续性监督的方法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

总之,成人学习者是自己生活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是围绕学习活动开展的一系列行为。教学过程是达成提升“知识、能力、情感”的目标,以课程资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能力的引导教育的过程。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效挖掘各类课程内容中能够与素质教育元素相融合的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格,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进行纵深思考,促进学生形成主动获得反馈的学习意识,自主构建终身学习模型,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达成更美好的生活努力。

猜你喜欢
模块素养课程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