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关村科技企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课程研究

2021-12-14 10:12程洪莉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关村课程体系理论

程洪莉

(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北京 100083)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关村可谓是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中心和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区。科技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落实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关村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企业群体。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是北京建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根本保证。据统计,北京市海淀区平均每天诞生近100 家新企业,其中科技企业占比达二分之一,全年新增注册科技型企业1.8 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0000 家以上,突破历史峰值。哪怕是因新冠肺炎疫情被迫按下暂停键的2020年,中关村的创新创业进程也能逆流而上。据不完全统计,中关村海淀创业园在2020年新增上市或挂牌企业5 家,其中上交所科创板2家,北京四板科创板3 家。截至2020年12月31日,海淀创业园孵化企业累计上市或挂牌企业已达200余家。2020年全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7.2 万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9.1%;实现技术收入1.5 万亿元,增长14.9%。

中关村科技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撑是科技企业在创新道路上进一步前行的灵魂。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备强烈的创业动机、宽广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应用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强大的创新推动力。因此,持续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是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关村科技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源泉。

但目前,国内面向企业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理论多为综述性描述,原创理论研究较少。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针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较多,对于职业人才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比较少。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性研究多,实证性研究较少,培训课程不够系统和完善,面对高度不确定的创业环境,人才培养的效果未能得以验证。因此,开展面向中关村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是海淀区开展成人教育,培养区域创新人才的成人高校。近年来,学院陆续开展了针对科技企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探索,2018年开设了中关村学院创新社区教育培训,2018—2019年持续开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导师中关村特训营,逐步摸索出面向中关村科技企业人员的,以能力本位理论、项目教学理论、“五创”创新创业发展理论指导下的“515N”课程体系。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发达国家在创业型人才方面的培养历史较长,成果较为显著。世界上最早开展创业教育、取得成果最显著的国家当属美国,其自20 世纪80年代起,便逐渐建立起创业教育体系。该创业教育体系的形式经历了课程教学、专业教学、学位教学和从职业训练到系统性训练的过程,并从小学开始贯穿到整个学生生涯的终点。此外,各类创业大赛、创业培训也助燃了美国浓烈的创业氛围。加拿大在不同人群创业课程上对课程先后顺序做出了明显的区别;韩国为培养创新人才建立了覆盖中小学、大学和职业教育各个层面的创新英才教育体系。

国内从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不同维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孙芬、曹杰博士对科技创业人才的素质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创业素质模型——“冰山模型”中,高科技知识、技术、相关创业经验等属于“水面之上”的创业人才素质,而创业驱动素质、项目选择素质、关系管理素质、科学管理素质、经营优势素质、创业承诺素质等“水面以下”的创业潜质是影响创业成功的最终决定因素[1];蔡弘建立了产业集群创业人才素质模型,并搭建了产业集群创业人才素质评价指标体系[2];朱永跃建立了产业阶段演化过程模型,从心理资本、能力资本和关系资本三个维度建立了产业集群创业人才素质模型[3];苏考辉提出了以辅修证书培养形式等个性化内容来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孵化式培养、激励模式;[4]何世明提出为有志于创业的人才开设“小企业问题与创业”“创业与创业机遇”“创业技能开发”“社会企业导论”“客户管理”“新创企业”“管理技能拓展”“商业模式”等课程[5]。

目前,国内面向企业或者创业者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政府组织相关培训。各地政府以政府资助的形式,对各类社会公民开展创业相关培训。比如:国际化班,旨在提高企业拓展国际业务的能力;孵化器管理人员培训班,旨在提高孵化器管理的水平等等。

2.依托各类孵化机构开展创业人才培养。中关村现有各种创业孵化机构一百余家,这些服务机构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不仅为创业者提供物理空间载体,更提供创业信息、融资服务、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软性虚拟服务。但这些孵化机构针对中关村科技企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多为零散的讲座,没有成熟的体系化的课程。

二、面向中关村科技企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理论研究

课程体系开发需要具备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通过原有理论借鉴和实践理论模型的搭建,开展课程开发前期的理论研究。理论借鉴主要是应用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开展课程前期企业人才的能力分析;应用项目教学理论开展课程后期的实施教学。理论搭建则是在对中关村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创业规律的发展研究,并以此为依据设计课程逻辑。课题研发组通过理论借鉴和创新创业规律理论模型的搭建,为课程体系的开发提供了路径和实现方法。

(一)理论借鉴

1.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 CBE)是这样一种教学体系,它以职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本,来组织课程和教学。它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将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走访调研、座谈访谈等方式,了解到目前中关村科技企业人才在创新思维、市场需求挖掘、产品设计、团队管理能力、商业运作能力等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上有较大的需求。

2.项目教学理论

项目教学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是以真实的工作情景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中构建课程内容。项目教学法特征明显,即将项目作为主线、将学生作为中心、将老师作为引导者,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地在教室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变为主动参与到实践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来,通过项目实践过程来深化理解和吸收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在体验创新创业的苦乐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目的是帮助学员提高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因此面向成人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要求具备实用、实战实践性强的特点。项目教学即采用项目引领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在真实项目的完成中学习、体验、感悟思维的变化、技能的应用,真正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二)实践理论模型搭建——“五创”路径理论模型

课程研发团队在对创新创业企业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创业路径理论[5]。创新创业的发生发展是要经过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创富五个部分,进而最后实现成功。创意是指通过需求挖掘,找到客户的痛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它是创新创业的起点;创新是把零散的创意灵感进行整理加工,并用文字进行展示的过程,是构建思维逻辑的过程;创造是将经过论证的文字设想制作成样品或者应用,也叫小批量试制,它是重要的创业转折点;创业即创造企业或生态,涉及到业务逻辑、商业模式、社会分工、利益分配等;创富即找到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人或群体,它是“五创”路径的最高阶段,也是创业企业追求的目标(图1)。

图1 “五创”路径理论

课程研发团队根据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开展了课程设计,实现人才能力沿着创新创业发展路径的全流程提升。

三、面向中关村科技企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及实施

(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研发团队借鉴国际先进能力本位职教理念,按照“五创”路径理论模型,在能力分析基础上,沿着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和创富的路径,设计相应课程,从而实现了从能力到课程的完整转化,形成了具有阶梯培养、能力递进、灵活多样和相对独立特征的“515N”课程体系,即5 个系列、15 个核心内容(每个系列包含3个核心内容)和N个层次。

5 个系列是“创意启迪、创新思维与方法、原型设计与试制、创业内涵与商业模式、融资路演与创富方法”。15 个核心内容是“产品创意、企业案例、思维方法、思维导图、创新方法、设计方案、产品试制、用户体验、验证方法、业务逻辑、商业模式、发展趋势、融资方案、路演方法、资本运作”。N 个层次是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如对社会创业者的培训分为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层次的培训课程(表1)。

表1 能力递进、阶梯培养的课程体系

中关村学院面向科技企业人才培养设立的“515N”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以精准提升学员的创新创业职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施

创新创业课程是实战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因此中关村学院依托自有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课程设计,并在基地中完成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实现了场景式、体验式教学。

中关村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是学校与科技企业群共同建设的,基地中“众筹”企业的前沿创新产品、创新项目、创新人才,将产品中蕴含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转化为创新能力提升的实战课程,将创新项目转化为项目实战的真实案例,将创新人才组成师资团队,真正在基地里实现场景化、实战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

四、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创新点

(一)课程创新

课程源于“五创”路径下的能力转化。借鉴国际先进能力本位职教理念,按照创业路径理论模型,在能力分析基础上,将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和创富这五大能力分别进行教学化处理,从而实现了从能力到课程的完整转化,形成了具有阶梯培养、能力递进、灵活多样和相对独立特征的“515N”课程体系。

(二)方法创新

项目实战互动体验贯穿创新创业全过程。项目实战体验学习贯穿培训全过程。创意阶段,以科技企业最新产品作为载体,学员体验感知产业趋势、创新思路,激发创意,成为项目实战体验的起点;创新阶段,辅以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教学,让学员将创意变成可执行方案;创造阶段,学员进行产品原型制作,完成最小单元实现,满足用户体验;创业阶段,分析业务逻辑,进行社会分工和利益分配,构建可运行的商业模式;创富阶段,开展创业模拟实战,打动消费者和投资人,实现创富体验。

五、总结

中关村是全国创新创业前沿的高地和驱动中心,而人才则是创新创业的核心要素。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程不断推进,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全面、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面向中关村科技企业员工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使其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广阔的知识视野、具备与岗位实际联系进行主动创新的能力。课题组通过借鉴CBE 理念,制定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目标,通过构建创新创业路径理论,搭建了课程开发的逻辑链条,进而开发了能力递进阶梯培养的“515N”课程体系。同时,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实际项目引领开展课程教学,渐进地、精准地提升学员的创新创业技能。中关村学院面向科技企业学员设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前共培训科技企业人员千余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中关村课程体系理论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中关村产业孵化链发布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图数解说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