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辉明
摘要:首先阐述写景技巧的掌握在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意义,然后具体论述如何利用教材课文归纳出可操作的写景技巧,最后论述如何通过跨媒体阅读与写作的方式掌握这些写景技巧。
关键词:写景开放五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跨媒体
对初中生而言,掌握写景技巧很重要,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都很有助益,甚至把它提高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来要求也不为过。
我们不需要从正面深入证明上述这些结论,而是可以简单地从试卷题目反过来看。
如果进一步从语文核心素养角度来考察掌握写景技巧的意义,我们也可以发现写景技巧的训练与掌握过程就是观察思考的过程,对思维发展与提升极有助益。从审美层面上说,愿意进而能够写景是共情能力强的表现,证明他审美感觉较为敏锐,情感表达较为细腻。
综观中国古典诗歌,写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为重要,比如《诗经》里的起兴少不了写景;唐诗里的山水田园诗自不待言,宋词一般也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掌握写景技巧,古典诗歌就是文字范本,学习古诗词是进行语言建构也是进行文化传承。所以,掌握写景技巧意义深远,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教学探讨。
笔者认为,要问“写景技巧有哪些?”不如问“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可以提炼出哪些写景技巧呢?”我们就从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课文着手吧,初中生一入学就接触了这些课文,它们亲切浅易,从它们这里出发,安全可信。
就以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以及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就够了。
请看《春》中的“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里“红粉白”是视觉,“甜味儿”是嗅觉,“嗡嗡地闹着”是听觉;后文中写“春风图”时,写到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来带来些新翻泥土的气息”,前者是触觉,后者是嗅觉。由此可归纳出写景的第一个技巧就是“开放五觉”,可用“有声有色”口诀来代表。
同样是“春花图”这一段,写完眼前实际看到的花,接写闭了眼想象树上满是桃杏,这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必须明确向学生说明“虚”就是联想和想象。也同样是这一段,写完树上的花,再写花下闹着的蜜蜂,这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还同样是这一段,写完有名有姓的桃杏李,后面写没名儿的遍地野花,这是由点到面的写作顺序。再引入《济南的冬天》写济南小山雪后山尖的矮松山坡的草色山腰的阳光那一段进一步解说写景的顺序问题,总结出写景顺序有空间上的自上而下,有时间上的由晨至昏,有逻辑上的从点到面,不一而足。
综上,可以作一小结:写景技巧开放五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讲究顺序,可以用以下口诀进行记忆: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虚有实、有高有低。
当然,在梳理归纳过程中,单举课文孤例是不够的,应该尽量引入学过的课文来充实所归纳的技巧,比如可举同一册里《散步》写春天田野和小路远景两段,选《走一步再走一步》写暮色四合那一段,理解写景的烘托作用,分析其写景注重视觉听觉的特点。还可以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的高度凝练的那一段,看它如何由低处“菜畦”写到高处“皂荚树”从静物“石井栏”写到动物,又如何由树上的“鸣蝉”菜叶上的“黄蜂”写到草丛中的“叫天子”,这还不算,还要听蟋蟀弹琴油蛉低唱,跟着迅哥儿去翻断砖拔何首乌采覆盆子,迅哥儿肯定知道石栏的冰凉、斑蝥的熏臭、桑椹的酸甜……这一段高高低低动动静静,一直牵引着读者的视线,拨拉着读者的耳朵和心弦,有紧张有激动有新奇,后头再加一段神秘惊悚的美女蛇传说,百草园何止百草,简直是仙苑迷宫。这一段把我们上面归纳的四个口诀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写景文段的颠峰之作!
从课文中学习写景技巧,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渗透的事。七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更是写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经典文段,花而成瀑,由花而人,由生命流逝而感悟历史人生哲理,小中见大,更可见写景的大作用。还有《老山界》打火把爬山的壮观,夜宿半山腰的奇妙,更让人体会写景技巧运用之美妙。每一册课本都有一些值得赏析的写景精彩段落,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习写景技巧时有法何依。
那么,怎样落实写景技巧的教学呢?信息时代学习语文自然应该要有信息时代的姿势,那就是:在跨媒介环境下学会并运用写景技巧。什么是“跨媒介”?我们传统学习语文只限于通过纸质媒介来学习,但在信息时代,就应该主动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媒介,围绕学习主题来组织自己的学习行为了,这就是对“跨媒介”最简单的理解了吧。具体到写景技巧的学习,可以有以下的方式方法:
1.跨媒介学习课文。理解归纳写景技巧时,要以课文为核心,搜集相关的影像绘画资料,把文字所描给的画面具像化。讨论不同的文本表现形式,讨论如何把这些图画最终落实到文字表达上。
2.用美篇创作写景文章。运用写景技巧时,鼓励用美篇APP看图说画的方式。有图有真相,加上融入自己主观情感的描述,对虚实结合的手法理解得特別快。笔者就曾经要求学生拍摄本市同一个公园不同季节的花,拍摄本市市区内所有的桥,然后做成美篇,规定字数、规定要有自己的主观感受的描述。学生还是乐此不疲的。
3.学习摄影知识,提高发现美景的能力。写景的过程是表达美的过程,首先要学会发现日常景物中的美,学会用摄像师的眼光去发现美去选取美的光线美的构造。现在网络资源便利,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学到任何想学的东西。网络最不缺乏的恐怕就是美图就是教人们学摄影的文章和视频了,应该鼓励学生自己上网学习一些构图技巧一些光线组合的理念,大量地欣赏美图,把这些经验迁移到写景文学上来,写景水平容易上档次。脑中积累了大量美图,要写眼前之景时,暗中就作了合乎审美规范的剪裁取舍。写作时可调用的感性材料多,到了只需用文字逐句描绘脑中所想图画即可的地步时,笔下的景象自然就是美的了。
4.扩大学习的范围,学习积累他人的表达经验。古典诗歌、山水游记是写景技巧学习的最佳范本。文字学习是最累人的事,好在,网络媒体发达,有许多人乐于把古典诗歌开发成各种文艺作品供我们欣赏。比如央视的《经典咏流传》,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形式传唱古典诗歌,这看似与写景技巧学习无关,其实在更高的层面上为理解古典诗歌之美提供了切入点,诗言志,景传情,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网络上也有很多诗配画的作品,可以比较鉴别,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总而言之,学习写景技巧,不必也不能局限于文字媒介,要把视野扩展开去,放眼都是景,所见皆成学。需要时刻牢记的是,不管怎么学,最后还得落实在文字表达上的,这是坚定不移的。
以上粗浅解说了掌握写景技巧的意义,以及如何从课文中归纳出实用的写景技巧,并尝试从跨媒介阅读的角度谈论为写景技巧学习赋能的方式方法。需要加以解释的是,写景技巧并非只有这些,比如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就没有列入,因为是初中起始年段进行教学,不急于求全,可以在后续学习中逐步完善。总之把握“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可。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人在此间,万物皆备于我。有此豪情,天地自可入我心,行之笔下,自有大气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本文系三明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2020年度立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跨媒介阅读资源开发及实施策略研究”(JYKT-20057)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