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消费扶贫正式纳入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旨在发动社会各界消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从而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两年来,各地积极响应号召,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要想消费扶贫可持续发展,有些问题还需要加以重视。
在当前,消费扶贫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顾客导向观念淡薄,产需还不能完全对接。一是体现在以产订销,而不是以销订产;二是帮扶供给主要以农副产品为主,文化、旅游和康养等帮扶形式较少,且农副产品单一,还存在有些货品质量不优,不太符合消费者需要;三是产品分级粗放。以土豆为例,有的包装里面个大且均匀,有的则个小,导致消费体验差。
产品价格高且无产品认证,无法识别其价值。同一产地的产品,价格之间有差异。例如,同一产地的柑橘,某生鲜店卖19.9元/5斤(单果70~80MM),某扶贫馆29.9元/5斤(单果70~75MM);萝卜销售方面,某扶贫点2元/斤,市场1元/斤,相比之下扶贫点贵了100%;某地产白菌,扶贫馆390元/300g,某网400元/500g,贵了60%。此外,多数扶贫产品包装不规范,如缺少出产期和保质期等必要信息,缺少体现其价值的认證信息。
营运效率低,物流成本高。以“以购代捐”的商品为例,从订购到收到物资的时间较长,最长的时间有达半个月之久,与消费及时性的要求差距较大。此外还有,从采购到运输,有的时间长距离远,如果整个过程储存不当,特别是如柑桔、肉类等易腐的食品,还会出现送到订购者手里已腐坏变质的情况。
扶贫产品网络市场较混乱,电商的销售潜力仍有较大空间。扶贫产品的电商平台,既有政府的,如国务院扶贫办的“中国社会扶贫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扶贫的“建设系统电商扶贫馆”等,也有企业性的,如苏宁电商扶贫馆、阿里电商扶贫馆、拼多多等,此外还有地方性的电商平台。虽然有这么多的电商平台,但消费者想购买扶贫区域的有机食品却不知道在哪里可获取,且有的平台展示品种很少、几乎没有销售量,有的扶贫馆已处于暂停营业中,销售量远低于非扶贫馆的销售,售后好评量也多低于同类商品的非扶贫馆的评价。
这些问题的存在,归结起来,其原因主要有:
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仍滞后。贫困地区因交通不便、技术人员缺乏等原因对大龙头企业的吸引力较小;多数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甚至有些扶贫区域还没有合作社,导致价高、质量不能保证,更无法形成区域品牌。
没有形成有区分度的扶贫认证工作。虽然国家认监委于2017年发布了有机产品认证扶贫信息,但许多地方并没有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或有些地方达不到有机认证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就出台了地方性的产品质量管理办法,但这些标识只能标识出产自扶贫地区,无法区分产品的等级,更无法区分扶贫区域产品与非扶贫区域产品的差异。
各扶贫组织统筹整合不足。一是扶贫工作涉及到各省市扶贫部门、财政部门、农业部门、信息管理,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各部门分别从资金、农产品及信息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管理,协调存在一定困难。二是目前已形成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高等院校、医疗单位等扶贫力量,但各帮扶组织因分散采买未形成合力,此外各省、市、县甚至合作社也成立了各自的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各自宣传自己的平台,力量未聚合且增强信息管理的难度。三是电商扶贫模式还在摸索中。因按传统电商的“买一单,发一单”方式运输成本过高,不适合消费扶贫模式。
贫困地区交通建设滞后,第三方物流实现无缝对接较难。贫困地区多处于交通不发达的地方,许多还是地广人稀,物流极不方便,这种状况对于扶贫产品的销售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他们需要将产品先运送至较大或人口较为密集的一些地方,然后再寻找全国性的物流企业转运,由此造成成本高且运输时间长。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首先,加快集约化生产模式和认证工作,走差异化路线。一是优先支持覆盖面广、产业链比较完整、风险相对较小的扶贫产业,采取“目标市场+新型农业体+龙头核心企业+金融保险服务+贫困户”集约化生产模式,鼓励扶贫对象根据自身实际,以劳务抵扣或者农地等生产资料作价等形式入股进入新型农业体,并借助核心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实现农产品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升级。二是加快有机食品扶贫工作认证,逐渐建立统一编码标识体系的追溯体系,提高产品的区分度,增加用户的认可度。
其次,理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市场拓展有序展开。电商发展是助力消费扶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系统疏理现有各扶贫部门建设的消费扶贫电商平台,将影响力较大的电商平台进行整合到统一的平台,并加强宣传;设计好激励政策,引导电商平台深度参与扶贫,形成既有从省、市到县的统一的政府扶贫电商平台,也有企业参与的线上线下、纵向横向交织的电商扶贫平台。
再次,充分发挥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服务功能。一是根据各区域特点发挥物流企业的服务作用。对于条件较好区域应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特别是冷链物流,而对于一些贫困地方则应关注本土的物流企业发展,引导根据各区域特点制定合理的物流价格,同时还应为本土物流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实现与全国性物流企业的无缝连接,降低转运损耗。二是探索创新金融服务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使银行以供应链上下游经营的各种业务形式而产生的应收帐款、预付帐款或交付过程的货物作为融资担保品,据此提供应收帐款融资、核心企业担保融资和货权融资等灵活多样的贷款服务,在一定程度缓解贫困区域农户或合作社的资金困难;将农业保险机构纳入到农业产业链贷款中,解决农户、核心企业、银行的后顾之忧;积极探索入股经营、农产品期货交易等创新融资模式;结合各地实情探索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