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梦婕
陈宇航一直都记得那一天—刚刚为中国队夺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的聂凤,在全校师生面前发言说:“技术的美是可以被欣赏的,我们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2015年,是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首次夺金。其中一块金牌,就是由重庆五一技师学院学生斩获的。
这一年,整个校园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刚刚进入该学院机械专业的陈宇航,原本对未来充满迷茫,而神采奕奕的师姐让他看到,技校生也有另外一种可能。
从进入职校开始,陈宇航的人生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
入校第二年即获管道与制暖项目全国选拔赛第十名,并入围国家队;2017年,获第五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管道与制暖项目学生组一等奖。而后,他连年参加全国乃至国际技能邀请赛,直到2020年,斩获全国首届技能大赛管道与制暖项目冠军。
从年少懵懂到成熟稳重,从职校生到高级技师,再到中建八局专业工程师,陈宇航用7年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
2021年6月,《中国工人》记者见到年仅22岁的陈宇航时,他正在为临近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进行集训。一周7天,从早晨6点到晚上10点,排满的训练课程,他严格遵循,从未缺席。过去7年,他的状态一直如此,日复一日地辗转于训练和比赛之间。当记者问及他坚持至今的原因时,陈宇航淡定地回答道:“我想弥补以前的过失。”
原来,过去的陈宇航并不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升入中学后,因母亲常年在外打工,他总是对父亲的管教蒙混过关,加之视力不断下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即使在临近中考时发奋努力,还是没能换回好成绩。父亲在亲戚的建议下,选择送他就读技校。
初入技校时,陈宇航一度陷入了沉闷,他不知道背诵枯燥理论、反复制作模具到底有何意义。恰好在那一年,他见证了师姐夺金的喜悦和骄傲,也恰好在那一年,中国开始培养管道与制暖项目的参赛选手,技师学院成了集训基地,机械专业的学生近水楼台,拥有了便利的培训场地和师资。
当机遇来敲门时,陈宇航的内心燃起了热望。不同于大多数同学“重在参与”的心态,这一次,他想通过校赛进阶,争取到参加全国选拔赛的名额。
之后陈宇航一路晋级,连续三届入围世界技能大赛,并且通过摘得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管道与制暖项目金牌,顺利获取2022年即将举行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入场券。
管道与制暖项目比赛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辗转腾挪,将平面图纸变为三维立体的热水定向流动系统,让一截截管路纵横交错悬挂于墙面,以供卫生间卫浴等设备安装。
从设计到制作,选手只能在三块白板搭建的10平方米的简易空间内进行,经历着耐力与技艺的双重考验。训练中的陈宇航,就像被设定了程序。每一次蹲起、每一次焊接、每一次弯折,他都能保持同样的速度、幅度与力度。
要想驾驭结构繁复的管道与制暖项目,将笔直的管道钎焊、煨弯成管路是每位参赛选手都要面对的两大挑战。
钎焊首先要去除母材接觸面上的氧化膜和油污,比起其他焊接更加精细,也更加考验选手臂力。为了让钎料热熔,有时需要选手手持焊枪长达一分多钟,同时还要将焊丝与管道的接触点控制在高3毫米、宽5毫米的范围内。为了锻炼臂力,陈宇航每天下午都要进行专项体能训练。对于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管道与制暖项目的选手而言,上百个接口,合格率达到90%以上只是起步标准。
而想要标准完成将管道弯曲的煨弯操作,除了力气更需要技巧。虽然弯曲管道的工具上有明晰的刻度,但由于金属的回弹效应,实际操作时管道弯曲程度总会比刻度多几分。“我会在平时练习时记录一个区间,在这个区间里可以抵消金属回弹。”在成千上万次的练习中,陈宇航摸索出了众多类似的经验,他说,“不断试错才能遇到对的路。”
在教练看来,陈宇航最大的优势就是善于总结。计算管道曲度的传统方法是先测算起弯点,再测算止弯点。为了提高效率,陈宇航自行发明了一套公式,只需要在弯管中锚定中点。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陈宇航开始主动学习,自行总结方法。
标准的管道与制暖工程竞赛需要在3天时间接连完成燃气、排水、采暖等六大系统的制作与安装。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开赛第一天,陈宇航提前完成当日比赛项目,便赶忙开始操作接下来的任务。然而,第二天的管道制作尺寸因现场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瞬间打乱了陈宇航的节奏。在采暖系统管路制作与安装模块,他一时心急,将管道整整加长了10厘米。
制作出错还有改正的机会,但如果心态急躁则必输无疑。第二天赛后,陈宇航开始尝试放松紧绷的神经。他深知,之前进入国家队屡被淘汰主要就是情绪不稳定。最后一场比赛上场前,他一直在默默告诉自己:“前两场的输赢都不作数,我就只当比这一场,一切重新开始。”
这一次,成功夺冠的陈宇航又多了一条人生经验—不要瞻前顾后想太多,只需盯着眼前,做好当下。
2019年,年满20岁的陈宇航以高级技师的身份从学校毕业,被中建八局看重,入职不久即升任公司最年轻的工程师。同年,中建八局为他量身打造了实训基地。一年后,以陈宇航名字命名的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正式揭牌。中建八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于金伟表示,企业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了学习培训、技能提升、关心关爱三大平台,为陈宇航等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有力支撑。
回溯自己过去5年的高歌猛进,陈宇航深深感受着技能竞赛为人生带来的转变—他比技校同学找到了更对口的工作,面对了更少的竞争,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弯道超车。当年,在校参加管道与制暖项目培训的学生有60多人,其中45人在校赛前就选择了放弃,陈宇航则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比赛对陈宇航来说不只输赢这一件事,因为参赛,他得以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比如日本选手是如何在墙面放样,英国选手是如何做出分毫不差的作品……在项目实习的数月时间里,当他在施工现场看到都是父辈模样的工人在焊接、砌筑时,“工人老龄化”这个概念才深深印记在陈宇航的脑海里。
“虽然工地的师傅们都月入过万,但几乎吸引不来年轻人。”比赛结束后,陈宇航有了新的期待,“希望能通过系统学习机电一体化知识,发明自动化机械,解放劳动力。”
陈宇航记得,上小学时,每天晚上他都会趴在电视机前等待《我爱发明》节目的播出。直到现在,他还记得当时有人制作出一款给樱桃去核的机器,有趣又神奇。
也许,对机械感兴趣的种子在那时就深深埋在他心里,指引着陈宇航在经历弯路后,找到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