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指标体系为引领,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

2021-12-13 17:33邓彩霞
党的生活·青海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青海指标体系指标

邓彩霞

平安是民生之需,稳定是发展之基。经过多年常抓不懈,青海省平安建设的法制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公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平安青海建设向纵深发展,高起点谋划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是我们面临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挑战。

一套合理的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考评指标体系被认为是考核评价工作的依据和基础。考评指标体系构建属于顶层制度设计,是具体工作状况的评价依据,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发挥指标体系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不可或缺。近期,为了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平安建设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青海省拟出台《青海省平安建设督导办法》,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督导工作,推动思路理念、制度机制、方法方式创新和任务措施落实,为建设新青海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平安青海建设向纵深发展,督导工作势在必行,而一套较为科学合理、全面客观、行之有效的考评指标体系则是青海平安建设的“指挥棒”,能客观反映青海社会平安状况和平安建设工作成效,有力推动青海平安建设实践活动向高水平进展。

考什么——平安青海建设指标体系的内容

一套完善的考评指标体系至少应包括六部分内容:谁来考(考评主体)、考评谁(考评对象)、多久考一次(考评周期)、考什么(考评内容)、怎么考(考评方法)、考后怎么用(考评结果),其中,最核心内容便是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多年来,在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战略思想的引领下,平安创建的考评主要集中在治安评估上,围绕治安防控和维稳开展,主要考评治安防控能力、群众安全感、发案率等指标。当前,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引领下,平安建设的考评不能仅局限于社会治安评估,其深度和广度均应进行拓展。平安建设是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重要举措。平安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面较广,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是大治安、大稳定的真实写照。因此,平安建设应立足当前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现状,旨在为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公众对整个社会关系状态的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品质要求。

从平安的内涵和外延看,平安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两类,平安的指标体系也应该包含两大体系,一类是客观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表征社会安全状态的一系列客观统计指标来体现;另一类是居民对安全的主观评价,就是通过调查居民对社会平安程度的主观感受而得出的评价数值,即公众安全感。公众不仅是平安建设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还是最终评判者。工作干得好不好,公众最有发言权,平安不平安,公众说了算,这就需要我们把评判的“表决器”交到公众手里。

表征社会安全状态的统计指标是众多的。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明确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已经涵盖了16种安全。不同地区平安考评的内容和侧重点是有差异的。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要树立生态价值理念,自觉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因此,对于青海而言,生态安全的维护与保障意义重大。

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青海特殊省情,坚持按照“大平安”“大应急”的理念,构建“主客观相结合、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六位一体”的平安青海建设指标,其中客观指标涵盖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主观指标即基于民众主观心理感受的公众安全感。青海平安建设创建的应该是一种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环境状态,从而实现人们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的品质要求。因此,平安青海建设指标应该形成以政治系统安全稳定为轴心,并连接以这一轴心辐射而形成的包含社会治安程度的稳定状况、生态环境的安全、社会环境秩序、社会经济秩序的规范程度以及民众的安全感和对社会、公权力的信赖程度等方面的基本评价指标体系。若要明确掌握平安青海建设的具体状况,还需要依据全覆盖、可测量、正向激励导向等原则将六项指标进行细化和标准量化,确定具体三级指标,最后采用专家评估,通过信息系统自动整合、抽取、加权计算,得出平安指数,运用平安指数来查漏补缺,建立考评体系动态修正完善机制,从而倒逼平安建设提质增效。

怎么考——平安青海建设考评遵循的原则

(一)分类指导原则。统一评价体系是平安建设中最理想的评价方式,但地区差异决定了统一评价指标的不现实性,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青海社会治理已经形成了城区、农区、牧区“三种类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对于平安青海建设而言,西宁都市圈、城镇、农牧区因其地域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在考评中需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方式,设置平安建设指标时要有所侧重,有所创新。如在青海农牧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在经济空间上活力不足、水平较低,但民族宗教和生态保护对社会安全与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大对这两类指标的考核权重。西宁都市圈,由于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于西宁海东两地,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因此需要加大经济安全以及社会治安等的考核权重。农牧区小城镇作为城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城乡之间的关键节点,具有“半城半乡”的双重属性,相较于西宁都市圈,青海農牧区小城镇居民少,城镇规模小、辐射能力弱,规模性产业少,小手工业和商贸服务业较多,在与广大农牧区保持着密切联系的同时,城市的特征在逐渐增强,因此小城镇的平安建设指标又不同于城市和农区、牧区。以上这些因素均需要在具体评价工作中予以重视和考量。

(二)纵向评比原则。为了解决考评体系地区差异的问题,除了遵循分类指导原则外,还需要考虑考评对象进行区域横向比较的方式还是采用与自身上一年度纵向比较的方式。目前各地用的比较多的是横向的不同地方之间的评比,然而,横向评比的方式对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慢、工作基础弱的地方是不公平的,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这些地区虽做了很大努力,但短期内安全状况改善并不大,因此得分较低,而基础好的地方安全状况一直较好,持续名列前茅,这就导致无论落后者还是先进者,得分和排名都难改变的情况,考评也只会起到“奖优罚劣”的负面惩罚效果,起不到“奖勤罚懒”的正面激励导向作用。因此,需要采取纵向比较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所有的地市、区县间不再横向比较,而是与自身上一年度进行纵向比较,力争相较于上一年度有所改善,通过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采用不同的考评标准进行纵向比较,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少地区差异因素对考评工作的影响,解决横向比较时公信度低的问题,更好地保证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三)结果和过程并重原则。传统平安建设的考评多为“重结果、轻过程”,结果导向较为明显,即考评结果与党政主要领导政绩挂钩,“一票否决”或者“责任倒查”,结果运用于“奖优罚劣”,考评体系被结果指标所主导,导致对于存在问题的解决关注度变弱,对现实问题解决的鞭策以及推动作用不明显,其根本原因在于考评体系的设置结果导向过于严重。“平安”意味着结果,而“创建”则意味着过程,考评必须做到二者并重,我们要通过设置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并重的考评指标体系。工作基础较差的地市可以通过不断加力创建过程来提升评价得分,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市亦不敢懈怠,否则得分可能被他人超越,如此,则对于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均能起到正面激励作用。

(四)多元评价原则。当前国内考评平安建设工作绩效,多采用以党政机关为主导的内部评价方式,以及以社会公众为主导的社会评价方式。内部评价主要是上级对下级平安创建工作绩效进行考评,外部评价是通过社会公众对社会安全感、对政法工作的满意度、对行政执法和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平安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等指标进行测量。社会公众的评价应该是指标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具体评价中应将公众的安全感作为其他指标体系的系数和权重。媒体、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对平安建设情况的评价也应得到重视,并且应增大社会评价的权重。第三方評估是对内部评估的有益补充,因其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等而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通过委托独立第三方对平安青海创建工作绩效进行评估,评价结果将更具有公正性、科学性和客观性。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青海是青海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平安青海建设需要一套考评指标体系发挥导向和引领功能。青海需要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多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做法,推动和促进平安青海建设考评工作深入开展,为“中国之治”的优势增添青海力量。

(作者单位:青海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青海指标体系指标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